分享

龙眼亥麦蛾

 chh71 2024-04-19 发布于吉林

折叠 编辑本段 形态特征

成虫

龙眼亥麦蛾龙眼亥麦蛾体长5.5-5.8毫米,翅展12.5-13毫米。头被黄褐色鳞毛,头顶鳞毛平贴往后伸至前胸领片上方;复眼黑色圆形;下唇须3节,末节尖削,具4个棕色的环纹;触角丝状,黄褐色,柄节粗长略弯,梗节短小,腹面有斜伸的鳞毛而呈锯齿状。胸背棕褐色,杂有黑色鳞毛,腹面灰白色。前后翅狭长,前翅基半部灰黑色,端半部灰棕褐色,上散布黑色小点鳞斑;前缘上有小毛丛数束,近基部的第1毛丛竖起最为明显,第1与第2毛丛间有一块深黑色的斑块,从前缘直伸至内缘,两翅合拢时,斑块互相连接形成基半部更大的三角形黑斑。翅端和外缘有缘鳞,灰褐与黑褐色交错排列。后翅端部具灰色的斜截波纹;前缘和内缘色较暗,缘毛长,基部灰白色,雌蛾有翅缰2条,雄蛾1条。

卵长椭圆形,长径约0.3毫米,横径0.25毫米。初产时淡白色后呈褐绿色。卵表有网状刻纹。

幼虫

龙眼亥麦蛾成虫图龙眼亥麦蛾成虫图末龄体长7-9毫米。头部红褐色,前胸背片黑色有光泽,中线灰白色,中胸以后各体节背面为淡紫红或淡红黄色。头部额区锐三角形。前胸气门圆形,较大,有侧毛2根;亚腹毛2根。中胸和后胸背面各具毛片2列,前列6枚,后列2枚。腹部第1-8节的背面的毛片数和前后排列相同,但后方列的2枚与前方列中线两侧的2枚呈梯形排列。胸足正常,腹足4对。但第1对已退化,仅留痕迹。趾钩2或3序缺环。臀板宽大黄褐色,上具长毛6根,臀节上有刺4根;端部下方具臀栉,有刺4根;臀足趾钩单序横带。

体长5.6-7.0毫米,胸宽1.2-1.4毫米,淡黄褐色。头部前端缓凹,上布短密绒毛。触角基部粗大,内侧稍上方具微弯的竖毛2根。中胸后端圆钝。末端伸达后胸1/2外。翅芽伸达第5腹节端部。腹末肛门两侧具细长臀棘20余条。

折叠 编辑本段 生活习性

龙眼亥麦蛾,一年发生的世代数各地不一,在福建的神州地区1年发生5代,在广西南宁发生5-6代,且世代较重叠,以幼虫或蛹在受害的枝梢内越冬。越冬幼虫于12月下旬至次年1月陆续化蛹,1月上中旬至2月羽化出成虫。成虫一般在上午8-10时和下3-5时羽化,白天多栖息在树叶或草丛的隐蔽处,晚间进行交尾产卵活动。雌蛾产卵前期3-5天,产卵历期4-8天,每雌蛾日平均产卵5-6粒,卵散产,并多产在新梢顶芽夹缝和嫩叶背面叶脉间,或嫩梢花穗梗表皮裂缝处。卵期7-11天,幼虫多于上8-11时孵化,初孵幼虫由卵底直接蛀入取食,后转移到顶芽幼嫩处蛀入为害。幼虫蛀入嫩梢后,通常向下蛀食,被害部形成隧道,隧道内壁黑色、光滑,并在适当的部位咬一圆形孔口,以便不断向洞外排出粪便。随着早龄增大,隧道直向下延伸,洞口也不断扩大。若新梢老化,幼虫可转梢为害。幼虫历期19-25天,共4龄,一生可转稍为害1-2次。老熟幼虫在隧道中距洞口近处化蛹,蛹期7-11天(21.6-28.60C)。

该虫幼虫可蛀害龙眼各个品种,但以石硖品种受害较重,储良品种次之。一年中,龙眼的春梢、花穗梗被害普遍和严重,夏梢受害也较重,秋梢则较轻。

成虫期已发现的捕食性天敌有蜘蛛、食虫虻,幼虫期有黄长距茧蜂[Macrocentrus abdomimulis(Fabricina)]、扁股小蜂(Elasmus sp.)等,在夏秋季寄生率较高。

折叠 编辑本段 防治方法

折叠 农业防治

加强栽培管理,各梢期要合理施肥,促进新梢抽发整齐,以缩短适宜产卵、侵害的物候期,减轻为害。此外,结合修剪或疏梢、疏花和疏果工作,适度剪除虫梢和虫穗,以减少虫源。

折叠 药剂防治

对虫害较重的龙眼品种或果园,在顶芽变成淡绿色时和新梢基部第1-2个复叶的小叶伸展时,特别是春梢和花穗抽发初期,注意及时喷药,每梢期喷1-2次。有效药剂品种:98%巴丹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加40%乐果乳油15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乳油1500倍液,或10%氯氰菊酯乳油,或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或可湿性粉剂)2000-2500倍液,或15%8817乳油2000倍液,或30%双神乳油1000-1500倍。

折叠 注意事项

开花期不能用药,谢花后的幼果期不能喷洒乐果和氧化乐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