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迹襄阳城,遗梦古韵中

 singer0852 2024-04-19 发布于北京

图片

无论是杜甫吟诵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还是孟浩然歌咏的“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都与襄阳这座历史古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地处湖北省西北部的襄阳,汉水穿城而过,孕育了楚文化、汉文化与三国文化。“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循着古人的诗句,采访组来到襄阳,体悟这座老城的风韵。

探访古隆中  从这里读懂三国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时期,群雄争霸的历史让不少热血男儿心潮澎湃。作为三国群雄逐鹿的重要战场,襄阳在三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三国演义》共120回,其中32回发生在襄阳境内。

要读懂三国,襄阳古隆中是不可不去的。“亮故宅在襄阳城西隆中。”依着习凿齿所著《汉晋春秋》的记载,采访组来到了襄阳城西13公里的隆中山。隆中之名源于《舆地志》中的记载:“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然有声。”山中草木葱茏,流水潺潺,虽正值盛夏,气温也比山下低3~4℃。

图片

山门有一座四柱三牌楼式的青石牌坊,两边门柱正面刻有对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副摘自杜甫《蜀相》的对联精炼地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本是山东琅琊人的诸葛亮,青少年时期躬耕于此,后刘备闻名前来三顾茅庐,诸葛亮感其知遇之恩,为他全面分析了天下局势,提出了三分天下、而后一统天下的谋略,隆中也成为三分天下的源头。

穿过牌坊,拾阶而上,武侯祠的飞檐斗拱从树木掩映间露出一角,这座全国第二大的武侯祠始建于东晋,经历代屡建屡毁,最终在康熙三十八年重修于三顾堂东侧,成为今天看到的模样。导游特地提示我们注意一进殿墙面上四根红色的柱子,原来这是鄂西北地区特色的“浮柱”,四根柱子上不接天下不接地,仿佛将武侯祠抬了起来。门上还书有“掀天”“揭地”,寓意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有扭转乾坤之才。一进殿正中是一尊由浙江兰溪八卦村的诸葛亮后裔赠送的诸葛亮铜像,高八尺,据说是唯一按诸葛亮真人比例打造的。

绕过铜像,穿过二进殿,中院里两棵参天古柏巍然而立。殿中有刘备部下的文臣武将泥塑像12尊。左边为费祎、向朗、习桢、马良、蒋琬、庞统;右边则是邓芝、廖化、向宠、习珍、马谡、诸葛均。这些文臣武将在诸葛亮的率领下,为刘备鞠躬尽瘁,立下汗马功劳,正如武侯祠中一副对联所言,他“收二川,排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草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除诸葛亮外,徐庶、庞德公、庞统等谋略精英齐聚襄阳,襄阳因此被称为“智者摇篮”。

武侯祠的正殿里,诸葛亮、诸葛瞻、诸葛尚的塑像并肩而立,西侧是供奉黄月英的娘娘殿和刘关张三人的三义殿。诸葛亮本是山东琅琊人,自幼父母双亡,17岁时叔父去世,他遂搬到南阳郡的隆中,开始了长达十年的躬耕苦读生活。这期间,他师从水镜先生、黄承彦等名士,并娶襄阳才女黄月英为妻。

从武侯祠出来,我们偶遇几位穿着汉服的小游客,他们的装扮与古隆中和谐地融为一体。其中一位男生小苏说,这是他第二次来隆中。“我们都是襄阳人,这次故地重游,我们特地穿着汉服来,是希望能用自己的行动来传承襄阳文化。”

图片

隆中山里,诸葛亮年轻时汲水的六角井依然保存完好,习凿齿《襄阳记》中记载:襄阳有孔明故宅,有井深五丈广五尺,曰葛井。如今六角井不仅成为古隆中传统的十大人文景观之一,而且还是草庐故址的实物佐证。虽然时光流逝,当年草庐已不复存在,但矗立井旁,看着依然清澈的山泉,仿佛能看到诸葛亮当年汲水的生活场景。

从六角井下山,是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的三顾堂。“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三顾堂门口的对联,言简意赅地道出了那段千古流传的历史,“两表”指的就是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一对”则是指著名的《隆中对》。走进三顾堂,塑像还原了当年刘备与诸葛亮商讨天下局势的场景。如果有兴趣,你还可以到近代复建的诸葛草庐,体味畅想一下诸葛亮当年在隆中卧读躬耕、生活起居生活,据说,当年电视连续剧《诸葛亮》曾在此拍摄。

下山路上,只见游客几乎人手一把羽毛扇,酷暑之中轻轻摇上一摇,仿佛学来了孔明谈笑自若的两三分神采。

一江碧水串金珠  

襄阳推进汉江风光旅游带建设

一江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

抵达襄阳城,路过一条如飘带般镶嵌城中的河流,那便是汉江了。“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因水运优势,让襄阳自古享有便利的交通环境,以'南船北马、七省通衢’而闻名。”当地人介绍说,“汉江是我们的母亲河,襄阳的三国文化、码头文化、古城文化等多元旅游资源,都与这条河有关,沿岸更是留下了丰富的历史的遗迹。”

图片

千年时光流逝,给襄阳留下了三座古城遗址———襄城、樊城和邓城。襄阳因地处襄水之阳而得名,汉水穿城而过,分出南北两岸的襄阳、樊城,隔江相望。“襄城位于汉江南岸,有'铁打的襄阳’之称,坐拥汉江天险,建有亚洲最宽的护城河,易守难攻,是襄阳的政治中心。”襄阳市旅游学会会长陈新剑说,北岸的樊城高楼鳞次栉比,霓虹灯流光溢彩,彰显着现代都市的繁华。夜晚漫步古城,放眼望去,绵延的古城犹如一条巨龙,倒影护城河中,灯火摇曳中,有一种相得益彰的美感。金庸笔下的硝烟战火,早已成为历史的尘埃。

图片

古城讲述着古老的故事,古隆中留下了“三顾茅庐”的史话,都是襄阳之行不可不去的地方。“在襄阳发生了许多大事件,也诞生了许多伟大的历史人物,留下了众多文化古迹,这些决定了襄阳的文化底色。”其中最闪耀的便是三国文化。陈新剑介绍,三国时期,襄阳成为全国的人才高地,太学的师生自洛阳南迁至此,建立学业堂。东汉末年,刘表任荆州牧,将襄阳治理得井井有条,成为乱世中一方乐土,吸引众多人才前来,诸葛亮便是其中代表,他青少年时期曾在此隐居,师从多位名士,出山后启用大批忠臣良将,辅佐刘备完成三分天下的格局。三国文化给襄阳刻下了深深的印记,现存50余处三国历史文化遗址遗迹,流传着“刮骨疗毒”“水淹七军”等三国故事,号称“中国三国文化之乡”。

行走在襄阳,一不小心便可以和历史撞个满怀。顶着烈日,走在江边,襄阳“拾穗者”团队召集人邓粮神采奕奕地讲起襄阳的码头文化和老襄阳的记忆。

“襄阳码头共有30余座,分布于襄城、樊城汉水两岸,这个码头被称作'大码头’,是清朝道光八年襄阳知府郑敦允主持修建的,他最早把襄阳的土码头改成了石码头,这座码头也是郑公堤的起点,旧时为官用客运码头。”跟随邓粮的指引,我们才发现码头石堤上“同治甲戌年河工监修”的字样。“襄阳还有供货船停泊的码头,比如林家巷码头。还有供挑水洗衣的小码头,孩子们夏天最喜欢在江里玩,我小时候为了下水玩挨了多少打啊。”回忆起童年时的码头记忆,邓粮情不自禁地笑了。

便利的交通滋生了繁荣的工商业,历史上,襄阳辖区内曾有会馆110余座,其中樊城曾有11省会馆21座。这些会馆大多建在河街里,河街与汉江平行,与其连接的巷子直通码头,为来往的客商提供便利。沿着江边行走,不远处就是山陕会馆的旧址。时光变迁,如今的山陕会馆朱漆斑驳,琉璃瓦残缺不全,只留下建筑的一小部分和两面琉璃影壁,静静地述说着这里曾经“往来行舟,夹岸停泊,千帆所聚,万商云集”的繁华景象。

如果把汉江比喻为一条卧龙,把汉江市区段比喻成龙头,那么,襄阳古城和鱼梁洲就是龙头上的两只眼睛。邓粮拿出地图,将实景与史料遗迹一一对照,点出了襄阳独特的城市空间结构。原来,从三国时期起,襄阳城就依托汉江形成了一江两城、南城北市的结构,并沿用至今,襄阳古城的风貌历经千年仍得以留存。

图片

古城记忆,文化为魂。品味这个城市,需慢下来,细细品。近年来,襄阳旅游推出“慢生活,纯旅行,享遇襄阳”理念,打造汉江风光旅游带。据统计,2016年,襄阳全年旅游总人数3995.44万人次,增长12.54%。旅游总收入297.17亿元,增长13.42%。

绕着一江碧水,散落的三国历史文化遗迹,码头、会馆、河街如何让游客更好地感知这座老城的风韵?在不久前的襄阳市政协十四届二次常委会上,汉江风光旅游带建设成为重要议题。委员们认为,汉江市区段区域“江、山、城、池、洲”五位一体,有山有水、有城有洲,有古有今,有动有静,具有极强的画面感和标志性,在旅游资源上具有鲜明的异质性和独占性,是襄阳最优美、最独特、最能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建议着重实施“九水润城”“江景观”塑造、“江通道”建设和“江空间”拓展四大工程,依据自然文化资源禀赋和已有发展基础,以汉江为带,串联古隆中、古城、岘山、樊城江滩、鱼梁洲五大城市文化旅游景观资源,形成“一江碧水穿城、自然人文辉映”的城市旅游景观核。

寻梦唐城:误入影视深处

古韵新风的襄阳,除了三座古城之外,还有一座新建的“唐城”。唐城不仅是气势恢宏的影视拍摄基地,也是襄阳旅游的著名目的地。走进唐城,不仅能在仿古建筑中梦回唐朝,也许还能偶遇正在此拍摄的剧组和明星呢。

北依岘山,东临汉江,唐城是一座以影视拍摄为核心的文化旅游综合体。导游介绍说,这里依照史料通过8座桥梁与城内8条水系连接,形成“八水绕长安”的格局。景区内宫殿雕梁画栋,街市熙熙攘攘,600亩的土地上排布着凯旋楼、明德门和胡玉楼等唐长安特色建筑群。

图片

走进唐城东市,一艘看上去无奇的船讲述着这里与影视的不解之缘。导游介绍说,这艘船,是即将上映的电影《猫妖传》中渡海用过的道具船。2010年,为了拍摄这部以公元9世纪的唐都长安为背景的电影,制作方美术团队驻扎襄阳六年,翻阅大量史料并综合考虑透视关系后,按真实比例在城郊还原了唐代的长安城,即为唐城。

因影视而生,也因影视而荣。据了解,唐城已吸引了国内外40家影视单位来此采风和洽谈合作事宜。“现在,电视剧《画江湖之不良人》剧组正在这里拍摄。”导游说着,只见一家便利店里,戴着亚麻色发套的演员拿了一瓶冰饮,与店老板交谈着。频繁的拍摄和经常现身的演员,已经让这里的员工对此司空见惯。

沿御道进宫,一些建筑前拉起了隔离线,再往里走,电视里经常看到的拍摄画面就真实地展现眼前了。原来,剧组此时正在紧张拍摄中。此时,有不少游客正在围观。不能近处看景,远远看看剧组的现场工作也不错。

从唐城出来已是傍晚时分,东市的一家影楼外,走出两位衣袂飘飘、云鬓高耸的唐朝美女。询问才知,她们是襄阳人,来这里就是希望穿上古装,漫步唐城,在光影之间圆一回自己做唐朝人的梦想。

老河口的抗战记忆

在兵家必争之地襄阳,还有一段浴血奋战的抗战历史。

从襄阳市区驱车向西北而行,便是抗战时期的光化县,如今的老河口市。国民政府第五战区李宗仁长官司令部旧址正位于老河口市北京路一座普通的四合院内。抗战时期,李宗仁将第五战区司令部设在此处,老河口也成为保卫抗战大后方的前线指挥中心。如今,这一旧址已经成为了老河口市博物馆的一部分,经复原维修后,面向社会免费开放。

图片

读着大门匾额上的“薰风南来”,我们走进这座四合院。《浴血蹈火———国民政府第五战区抗战历程》陈列展正在举行,展厅介绍了中国国民党将领李宗仁,于民族危亡之际率五战区爱国官兵浴血奋战的历史。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先后设立了12个战区和两个游击战区,其中第五战区防区面积最大,战略地位也十分重要,始终处于抗日前线,不仅是有效打击日寇的正面战场,还是阻止日军南进的屏障。

徐州会战后,几经辗转,1939年5月上旬,李宗仁将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迁至鄂西北重镇老河口。到达老河口后,李宗仁征用当地杜姓大商户的房舍,并新建了“高级将领军事会议室”、李宗仁办公室、卧室以及数个草棚。由此将第五战区长官司令部改造成三进三院,变成现在的建筑布局。旧址坐东朝西,沿纵轴线布局,所有建筑室内均用青方砖地幔,室外庭院为卵石铺地幔,总面积为2530平方米。展厅里的沙盘形象地复原了抗战期间这座院子的模样。在高级将领军事会议室内,陈列着真人比例大小的蜡像,各位将领围坐在长桌前,以李宗仁为首,有的凝神思索,有的口若悬河,再现了随枣战役之前的会议场景。

图片

从馆中丰富的照片和文物中不难看出,面对日军的进攻,身处国民党派系斗争中的李宗仁,基本上保持着抗日爱国的开明政策。素有“小汉口”之称的老河口自然而然地变成了第五战区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在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老舍、姚雪垠、臧克家等一大批文化艺术名人和进步青年云集老河口,使老河口的抗战文化宣传活动空前活跃,老河口一跃成为继重庆、桂林后的第三个抗战文化名城。

墙上挂着的一张张照片和展柜里的文物,瞬间将一幅抗战画卷铺开在游客面前。“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首抗战时期鼓舞无数中华儿女的《黄河大合唱》,就是光未然在此写就的,不少游客读着歌词,不自觉地跟着唱了出来。

自1989年开馆以来,老河口市博物馆就通过举办不同形式的活动,丰富其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内涵。馆长介绍说,每年5月18日,博物馆都会举办李宗仁生平展,并通过全年免费开放吸引市民和游客。通过整合红色旅游资源,这里迎来了更多游客,2015年,博物馆共接待游客5万人次,2016年,接待游客人数达9.02万次,远超预期目标游客人数7万人次。

8月傍晚的老河口,热度依旧不减,在夕阳的余晖中,这座老院子与南侧的抗战文化广场遥相呼应,默默向来客诉说着曾经的红色记忆。

媒体支持:襄阳日报、襄阳晚报、楚天快报、襄阳广播电视台、汉江网、襄阳市政府网

来源:人民政协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