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树岭记忆点滴

 鄂中京山 2024-04-19 发布于湖北

青树岭记忆点滴

古道

青树岭村(当时叫青河大队),是毛主席双儿女亲家的故乡,今天的红色旅游打卡地。
1972年秋天,我被调到孙桥文教组管教育。
十年动荡的孙桥学校,派性还比较严重;领导班子还比较软弱;学生还比较散漫,不读书;学校校舍更是相当破旧。要“拨乱反正”,十分困难……
公社党委要我克服困难,尽快抓出成效来。指示我:“抓点、带面、促后进”。并要我在结力、清河(青树岭)两处选点。
经调查比较,结力离孙桥镇政府近,学校条件好,但规模不大,无代表性。清河虽离镇政府远,学校规模比较大(从小学到初中),教师比较多(有公办教师,也有民办教师),村党支部特别重视教育,党委同意我选择在清河(青树岭)办点。
我在孙桥从事教育九年,青树岭这个点,我就办了九年。点上的成效与经验,推动了全孙桥教育的发展。
比如,“普九教育”的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三率百分之百;“扫盲教育”的建立文化户口登记制度,薄、卡对照,扫、堵文盲的成功做法;建设校舍的“一不等,二不靠,三不伸手向上要,自力更生建学校”等,被当地群众所公认,被省、地、县所推广。省、地、县三级教育现场会,都选在孙桥召开。
七五年秋天,湖北省建设学校现场观摩会在孙桥召开。其阵容之大,可称当时孙桥之最。湖北日报的记者,对在场的工作人员说:“这场面比联合国考察河南水灾的还要大。”我觉得应该是指的小车比去河南的多(省、地、县来的小车挤满了孙桥一街)。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小车真的是太少了……
形式上的壮观,带来了孙桥地区教育的繁荣和人才辈出的硕果。兑现了党委的“抓点、带面、促后进”指示。
当时,孙桥的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学质量都是比较可观的。恢复高考以来,全县高考升学率高的,除一中、罗店、平坪高中外,就是孙桥高中了。当初考进大学的孙桥农民子弟,都成了国家的建设人才、中坚力量。那位留法的朱元发博士,小学初中都就读在青树岭学校。
当时,按教学质量分得的民转公指标,孙桥名列前茅。清河(青树岭)的民办教师芦中富、廖根垠、汪中华等就是最早的受益者。在那里工作的公办教师,或深造或提拔,清河(青树岭)成了教师向往的地方……
1984年的秋天,毛主席的双儿女亲家张文秋,带着大女儿刘松林、二女儿邵华、二女婿毛岸青等回到了阔別数十年的故乡,回到了青树岭。我有幸接待并陪同了老人家一行。
岸青一路都十分兴奋。午餐時,频频举杯。还问我去过韶山没有?我说:“我没去过。我的儿子已经在韶山站岗”。他听了更是高兴,要同我满饮一杯,我很怕影响他的健康,极力劝阻。邵华说:“随他吧!他是见到了家乡亲人,高兴呢。”作为毛主席的次子、张文秋老人的二女婿,如此平易近人,如此珍惜乡情,实在让人感佩。
次年,党委批准我携老伴去了韶山。儿子引我们参观了毛主席的故居,纪念馆,滴水洞等。儿子军校毕业后,又有幸被分配去保卫湖南省委和毛主席住过的蓉园,直到转业。
转瞬三十多年,早已物是人非。留下来的是点点滴滴的记忆,十分美好、难忘……

本文作者:前排右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