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杂谈上海扬剧现代戏

 谈艺聊曲 2024-04-19 发布于江苏
杂谈上海扬剧现代戏
彭林刚
许多的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在其艺术实践中,对戏曲现代题材的创作和演出曾经做了有益探索与尝试,梅兰芳的《孽海波澜》《邓霞姑》《一缕麻》、冯子和的《新茶花女》、尚小云的《摩登伽女》等时装戏不仅名噪一时,更为传统戏曲表现现实题材积累相当的宝贵经验。五十年代初始,讴歌新时代、新风尚、新人物的现代戏曲题材不断涌上舞台,戏曲以最直观的方式反映出当下人们生活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戏曲现代题材与传统戏曲创作演出开始并驾齐驱,戏曲舞台空前繁盛。沪剧《罗汉钱》,评剧《刘巧儿》,吕剧《李二嫂改嫁》,豫剧《朝阳沟》,锡剧《红花曲》,京剧《节振国》等相继拍摄为戏曲电影,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上海扬剧现代戏曲题材的创作亦紧跟时代步伐,创作演出了大量现代扬剧作品,成绩斐然。
  
上海是扬剧的发祥地,扬剧在这里生根发芽,开枝散叶,“新新社”“永乐社”等扬剧班社为扬剧培养出大批名家名角。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初,扬剧名家高秀英、金运贵、华素琴、王秀兰、任桂香、潘玉兰、房竹君、王美云等陆续回归扬剧本土——江苏,并加盟由各地方政府组织的国营或在国家文化政策指导下的民营剧团。1949年以后艺宣、友谊、华联、协助、勇敢等半民营半集体的扬剧团在上海相继成立,顾玉君、崔鸿升、丁曼华、石玉红、蔡元庆等扬剧名家成为这一时期上海扬剧的中流砥柱。上海扬剧在资源紧缺的情况下,精诚团结,加强合作,1951年为了支持“抗美援朝”,所有留沪扬剧名家参加在共舞台联合义演的《郭子仪上寿》一剧,他们团结友爱,不计名利,为捐献飞机大炮支持前线将士打胜杖尽一份绵薄之力。
上海各个扬剧团平时独立经营,彼此演出拿手好戏,当有重要演出或大型剧目,齐心合力,以联合方式进行拆账演出。上海的扬剧界还积极投身“戏改”运动,不仅率先弃“幕表”演出制,更较早参与扬剧现代戏曲的创作演出。如:艺宣扬剧团创作演出的《不平凡的七天》《两条道路》《秋海棠》《新婚一度》《一片红心》,协助扬剧团创作演出的《艾森豪威尔发抖》,华联扬剧团创作演出的《白宫陷阱》《翠岗红旗》《东方钟声》《郭志强》《红浪花》,友谊扬剧团创作演出的《红色风暴》《红云崖》《为了61个阶级兄弟》等,其中《黄浦江激流》《为了61个阶级兄弟》《不平凡的七天》曾经红极一时。《黄浦江激流》成为扬剧代表作品。

首创纪实扬剧
上个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初,上海工业战线掀起技术革新的浪潮。上海华联带钢厂的工人们,为了革新技术奋战七个昼夜,终于解决落后的手工操作方法。华联带钢厂普通工人进行技术革新的先进事迹鼓舞全体人民彻底改变落后面貌的决心。1960年艺宣扬剧团决定将这个真实的故事改编为扬剧。艺宣扬剧团主创人员以十万分热情投入创作,为了真实地反映出华联带钢厂工人不平凡的七天做出的先进事迹,走出剧团深入到带钢厂与工人们吃住在一起,将真实的生活体验转化到剧目创作,并吸收话剧、电影的表演手法。编剧:陈雪坡等。主要演员:顾玉君、蔡元庆、石玉红、金玉昆、徐喜庭等。艺宣扬剧团推出的纪实版扬剧《不平凡的七天》上演后受到各界普遍好评,1960年4月16 日扬剧《不平凡的七天》向中共上海市委作汇报演出,时任上海市委书记陈丕显观看演出,并对于扬剧积极创作反映现实生活题材剧目给予高度肯定,同时勉励编创人员要不断的深入基层,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现代题材的扬剧剧目。
这年春节刚过,某地发生集体食物中毒事件由于当地医院缺乏药品,61位民工生命垂危。医院经过紧急连线全国各地医疗部门,很快找到解药,但由于交通不便,救命药品不能及时送达的,中央获此情况后当即调来部队运输机,及时急救药品空投到事发地点,61名阶级兄弟由此得救了。
1960年王石、房树民两位记者将此件事的整个过程写成报告文学,并发表在《中国青年报》上,友谊扬剧团立即抓住这一题材,仅用五天时间便完成了纪实扬剧《为了61个阶级兄弟》的剧本创作、排练,在人员不够的情况下,不仅邀约艺宣扬剧团顾玉君等加盟演出,本团的编剧、导演、舞美设计人员都登上舞台充当龙套演员。主要演员:崔鸿声饰支部书记、顾玉君饰民兵营长、丁曼华饰小琴。
  

小说、电影搬上扬剧舞台

江西省副省长邓洪以回忆录的方式创作发表了短篇小说《潘虎》。1930年湖南某农村,因受不了土豪劣绅的压迫,农民潘虎带领乡亲揭竿起义“闹革命”,并自称“红军”。但这支队伍没有理想,纪律不严,作风散漫,经常做出一些蠢事,甚至伤害到群众的利益。共产党员洪志浩挺身而出,指出他们的行为不是闹革命而是胡闹,并宣讲革命道理,并在上级党组织批准下,洪志浩开始领导这支农民队伍。潘虎在洪志浩耐心细致的教育下,对革命的认识日渐成熟。为了擒获敌首,他孤身诈降敌营,通过里应外合,与游击队一起打败敌人。潘虎不仅有胆有识,在革命道路上,成为一个意志坚定的共产党人和真正的中国工农红军战士。
1961年,艺宣扬剧团将小说《潘虎》改编为同名扬剧,在借鉴原小说的基础上,情节设置方面又作了许多合理的改编与加工,演出受到各方面的好评与肯定。主要演员:徐喜庭饰潘虎、蔡元庆饰洪志浩。
《红云崖》是根据梁上泉同名小说改编的一出现代戏,上海友谊扬剧团演出。金玉昆饰罗老松、顾玉君饰大青嫂、姜彩娣饰冬花、唐麟童饰罗大刚、佘福海饰许敬、陈绶章饰丁队副、朱上芳饰饶小三、张凤娟饰红生。
故事说的是:红四方面军到达川陕边后,巴山农民掀起了革命风暴,老石匠罗老松带领儿子罗大刚、媳妇冬花都参加了革命,还在红云崖上刻下“赤化全川”的标语。
不久,红军西进,罗老松的儿子大刚参加了红军,而许敬纠集了还乡团又卷土重来。许敬大搞白色恐怖,要清“红”除“共”,他四处搜寻刻字的人,同时找人要铲字。罗老松等没有屈服,他率领全村人民展开了护字斗争。寡妇青嫂之子饶小三经不住威胁利诱,做了叛徒,罗老松与冬花及襁褓中的红生先后被抓捕。大青嫂知道小三叛变,怒不可遏,永绝母子情,并深入虎穴,营救出冬花之子红生。敌人逼迫罗老松铲字,他假装同意,他攀登上红云崖,将原来“赤化全川”改为“赤化全国”。许敬大怒,将罗老松、冬花遭到杀害,英雄的鲜血洒满了红云崖。

红云崖下的纪念碑,永远镌刻着烈士的名字。

 


电影《农奴》上演后,在全国反响强烈,上海友谊扬剧团将其移植改编为同名扬剧,这也是扬剧首次演出少数民族的题材的剧目,唐麟童饰强巴。为了演好主要角色强巴,主要演员唐麟童一方面多次观看《农奴》电影,揣摩角色内心,另一方面努力学习藏族仪式,同时向话剧导演求教,因此人物刻画细致入微,演出获得巨大成功。


创作和移植外国题材剧目

1958年上海协助扬剧创作的活报剧《艾森豪威尔发抖》,是扬剧首次涉足国外题材,演员用夸张的肢体,生动有趣地表现出列强外表强硬、内心恐慌的过程,尤其是舞台上的假洋鼻子们说着流利的扬州话,引人发笑,演出受到欢迎。
1965年初,海政文工团话剧团创作演出《赤道战鼓》轰动全国。故事说的是:美帝国主义打着联合国的招牌,武装侵略刚果,谋杀了民族英雄卢蒙巴,颠覆了刚果合法的政府。现实使刚果人民觉醒,奋起战斗。黑人教书先生,带领黑人农奴进行了武装反抗斗争。之后,在全国敲响《赤道战鼓》,几乎所有剧种都有此剧的演出,如越剧豫剧沪剧评剧京剧吕剧秦腔河北梆子吉剧婺剧……上海友谊扬剧团向海政文工团话剧团学习移植上演了该剧,剧本改编:许小东,导演:李杰,作曲:张涛、刘克远、叶正忠、蒋顺定,绘景:许亚君。主要演员:崔鸿声饰穆卡尼亚、孙绶章饰米林迪、向南春饰姆旺卡、王金福饰景路波、姜彩娣饰罗扎莉、马美华饰陪丽、唐林童饰沃尔科、余福海饰卡尔贝、陈来发饰沃伦、倪国富饰卡奥普、蒋顺波饰范浑、金玉昆饰吕宾斯、华宏坤饰弋培汉、朱小芳饰冲特拉、郑建华饰美军士官、舒蓉饰女电报兵。
该剧剧本移植时又参照了上海勤艺沪剧团的演出本,在排练过程中,得到海军政治部文工团话剧团亲临指导。

优秀作品轰动全国

1959年上海联华、友谊扬剧团根据沪上的老退休工人陈稼农介绍的上海市国棉六厂(原日本纱厂)工人运动斗争史联合创作演出了《黄浦江激流》。编剧:黄静卿、陆金宝、孔春楼,导演:陆永庭,作曲:张涛、蒋顺林,设计:张金生。主要演员:崔鸿声饰老孙、顾玉君饰卢志英、朱佩珍饰小姚、华桂生饰老胡、姜才宏饰老三、姜彩娣饰冯四嫂、周小奎饰杨把子、丁曼华饰王小妹、徐金保饰冯小保、刘正秀饰沈金花、余福海饰岗田、陈凤卿饰工头、蒋顺波饰丰田、余福海饰厅长。
故事说的是:沪西某纱厂的一个女工产后被日本领班无辜踢死,工人为了要求惩治凶手而举行了罢工。日本人不仅没有惩治凶手,还开除了所有参加罢工的工人。共产党员老孙和卢志英,在上级党组织的指导下,团结纱厂的全体工人,奋起抗争,罢工斗争从车间扩大了全厂。日本人指使警察逮捕工人代表,但工人并没有因此被吓倒,最终取得了斗争的胜利。
同年,参加上海市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优秀剧目奖,并作为向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剧目;1960年由外事部门组织赴庐山为外国驻华使节休养团作招待演出;1961年参加大世界举办的“大闹五比竞赛”活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戏剧报》及多家地方报刊,都发表文章,给予很高评价。
此剧为上海扬剧界的重要创作成果和剧种的代表。越剧等曾移植演出。剧本发表于《剧本》月刊,1959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并收入《建国十周年戏剧选》。
被誉为《黄浦江激流》姊妹篇的《东方钟声》由上海华联扬剧团1961年首演。编剧:曹静卿,导演:陆水庭,技导:郭良晨,作曲:蒋林、田忠玉,舞美:许惟兴,灯光:金长烈。主要演员:陆永庭饰汪锋(周恩来)、筱奎童饰陈二虎、王春林饰毕庶澄。
故事说的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周恩来化名汪锋来沪领导武装起义。因搬运工陈老爹为截取敌人枪支而惨遭杀害,铁路工人举行罢工。为此,军阀毕庶澄亲临车站与汪锋谈判,软硬兼施均告失败,地下党指挥部确定以南市火会钟声为起义信号。由于叛徒出卖,敌人抢占钟楼,负责敲钟的陈二虎,与展开了殊死斗争,虽负重伤,仍使起义钟声响彻浦江两岸,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终于开始。此剧是继《黄浦江激流》之后,反映上海工人斗争史实的又一扬剧现代戏,也是继《八一风暴》后,将周恩来事迹展现于舞台的又一部戏曲作品。
  
上海扬剧现代戏《黄浦江激流》《不平凡的七天》等现代戏的创作演出,得到一致好评与认可,也获得较大的成功,遗憾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上海所有扬剧团被彻底解散,但不可忽略的是,上海的扬剧先贤们为扬剧现代戏创作、实践做出了贡献,更为扬剧的发展贡献自己毕生的心血与智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