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冈刘氏总祠

 刘沟村图书馆 2024-04-20 发布于河南

图片

武冈刘氏总祠是里居滇黔川三省及邵阳地区九县(市)广大刘氏族民敬天法祖的中枢。它统领这一地区所有刘氏分祠的宗祠文化,凸显了武冈古城的古韵国风,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物价值,2013年5月23日,部分文物被列入武冈市文物保护单位。

一、总祠之称,彰显博爱

自古祠堂有宗祠、支祠、家祠之称,又何“总祠”之有?正是担心这种“独标异创”的名称会招致非议,于是,我们的先民确认,如果族民在各自的支祠中祭拜先灵,势必沾染“各祖其祖,各亲其亲,各笃伦常,各敦孝悌,脉系近而亲爱切,脉系远则疏意重”的狭隘敬祖观。然而,刘姓总祠,则春冬祠祭能容“同本异支”。大家聚集一起,晤睹庙堂之庄丽,同感礼乐之雍和,自必相亲相爱油然不能自己。这样就产生了一种“惠被群生”的敬祖观了。我们的先民不畏时艰、勇于创新,他们通过对武冈刘氏总祠的命名和总祠统揽分祠文化构建的运作,推出与儒学一脉相承而又愽而不繁的敬祖观。这在我国宗祠文化中,是一个亮点。

二、建造总祠,九县给力

元明时期,一些外籍刘姓族民辗转迁入治域辽阔的武攸地区(包括今武冈、洞口、新宁全境及邵阳、隆回一部分),经过几百年的繁衍生息,产生了众多的支系房派;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定居武攸的后裔又从故居迁往九县其他地区,有的甚至远徙滇川黔等地。

可见,邵阳九县的刘姓族民,虽房派纷繁,人口百万,但他们都是迁武始祖的后裔。因此,具有祭祀“同本异支”职能的武冈刘氏总祠的修建,正好实现了他们长年的愿望。

武冈刘氏总祠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丁酉,竣工于民国二年(1913)癸丑,历时16年。但由于得到三省九县108支房派族民的鼎力支持,竟然“一呼众山响应,盈千累万,风起云涌,踊跃输将,争先恐后”。这就无怪时年89岁的贡生刘集勋欣然赋诗道:“云山苍苍兮,祖德流芳;资水泱泱兮,宗泽孔长;百零八族之成绩兮,俾炽俾昌……”

因此,武冈刘氏总祠是滇黔川及邵阳地区九县刘姓族民交流宗情族谊的会所。

三、祭器珍稀,祭礼典范

九县众多的刘氏支祠寝堂所祭拜的神主牌位,都是本房派的迁武始祖及其以下先祖,至于与其旁列的其他房派的迁武始祖和他们的属下先祖,则一律不置神位。可是,武冈刘氏总祠却以总揽一切的胸怀,对所有的迁武始祖一律“是吾宗支,普同供奉”。寝堂共设98座神主,受姓始祖累公位居正中,左右为昭穆二公,以下95座神主为迁武始祖。这样,武冈刘氏总祠得以顺理晋级,三省而九县中的诸多刘氏支祠就自成“分祠了”。

武冈刘氏总祠严格遵循周礼春祀冬烝之仪;春祭定在清明后五日,冬祭订在冬日。祭台上祭器精美:紫铜檀香炉一个,古铜烛台一对,点锡烛台四对,点锡酒杯十五樽,点锡祭酒樽五座。每年春冬,均由108支房派谪亲长子组成的庞大祭祀队伍,他们整齐严肃,各存“如在”之念。当主祭帛盆洗盥后,就引领大家三叩三跪,虔诚祭拜。

总祠的祭典虽然庄严肃穆,但同时又遵守“清白乃心”,“宜洁不宜侈”的节俭自律训示,为各分祠的祭礼作出了示范。

除了每年的春冬大祭外,还有平时的小祭。由于迁武始祖的后裔分布偏远,族谱年久失修,很多族民对本宗脉络漠糊不清,敬祖尊宗活动往往局限在祭拜高、曾、祖、父四代的狭小范围内。而武冈刘氏总祠,正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寻根溯源的场所。多年漂泊他乡的刘氏游子,常把武冈刘氏总祠作为寄托乡情的实体,报答养育之恩的圣地,这些人,一旦荣归故里,则百里迢迢奔赴武冈刘氏总祠告慰先灵。而三省九县刘姓官员,无论穷达陟迁,挂冠荣陞,都倚重先祖护佑。一旦来到武冈,都会入祠瞻拜。

被历史原因毁坏殆尽的武冈刘氏总祠的众多历史文物,价值弥足珍贵,她的全部历史文献迄今保存完好,尽详其事。它既是佐证,又为研究古代宗祠文化提供了完整资料。今后可以在总祠拓片展出,以备需者之用。

复修保护武冈刘氏总祠是历史的必然。既可以丰富武冈市历史文化名城的底蕴,打造旅游资源,又可以弘扬宗祠文化,组建成武冈市第一所孝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此文史料引自民国二年刊出的《武冈刘氏总祠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