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补一大药、青城十四味以及它们的解毒方

 德寿堂图书馆 2024-04-20 发布于黑龙江

      犹记当年侍诊周怀姜先生时,老爷子眉飞色舞地给我讲述补晓岚先生武功高强,一人击退36团丁的情形。

      补晓岚先生是丹道医学代表性人物之一,先生姓补名一,字晓岚,别号老农,清咸丰五年(1856年)生于四川省遂宁县白马场一个农民家庭。其一生充满传奇,可惜后世传人不彰,英名埋没许久。

      前些年,不知从何种渠道流出一些补老的处方,我看过后因有些药物冷门不易购得就搁置了。

      先生擅用一个独特方剂,取名“补一大药”。这个大药方剂,有一半来源于《眼科奇书》中的“八味大发散”,即羌活、防风、天麻、藁本、白芷、蔓荆、麻绒、细辛八味,又加进了川芎、茯苓、法半夏、酒军、泽泻、干姜、肉桂、附片八味共成十六味。

      请注意,青城十四味(见《眼科奇书》应是青城派著作!一文)药味和补一大药重合度极高,除了八味大发散,都有附片、干姜、酒军。

      也就是说,补一大药是青城十四味的加减方!并非如人所说是补晓岚先生所首创!而且补晓岚先生似乎还有滥用补一大药之嫌:

      补一先生自1928年迁来重庆,设立补一诊疗所,业务获得开展以后,看病的人逐日增多,名声日振。有些劳动群众,也慕先生之名,想来求诊。但因工作忙没有时间,而且熬药、配方等也极不方使,每每引起有些人的长叹。诊疗所为方便广大群众看病和吃药起见,便开始试熬“大药汤”应市。药汤的方剂,就是前述由先生研究处方的“补一大药”。

       大药汤先经过认真配料,然后按配料的轻重加入一定的清水,再用大铁锅按一定的火候熬成的。熬好后,将药渣滤净盛于大瓦缸中,再分次盛于铜壶内置于特制的小炉灶上温起,使之不凉不滚,便于饮用。在熬制过程中,配有专人生火看火,起锅下锅,备水加水,选料下料,并将药汤送到饮者手中。它有一个特点:就是一锅药汤药料多、分量重,熬的火候又掌握得法,炉灶周围和水也干净,熬的药汤很浓,疗效也高,比单家独户自己熬的划算得多。

      开初吃大药汤的人,多数是一般群众,后因饮用的人日多,名声播出,远近皆知,人数骤增。久而久之,便传到了当时当地的一些军政实业界人物的耳中,他们也纷纷前来试服。例如当时的重庆市长潘文华,军政界的唐式遵、范绍增、王缵绪,实业金融界的潘昌猷、何北衡、范崇实、范仲渠、杨伯智、屠心斋、刘航琛、石体元等,服后都觉身心有益。于是在他们当中的一些人的提议下,使自动相互集资组织起一个“补一大药团”来。他们把钱交给药房,每天代他们把药汤熬好,他们自动上门来吃,有的还带着家人和亲朋等同来,有的家人不能来的,便用容器盛回。有的他们还叫他们的官兵或职工等来吃,有点象现在的“特约医疗”一样。

       军政实业界人士筹组的“大药团”,他们一般只吃个头道药,二道药吃得少,三道药没吃,药效未能发挥净尽,弃之甚觉可惜。药房考虑到有些贫苦群众还吃不上药,便将这些余药,另外再加进一点生药使之重熬。熬好后,便免费赠给这些人吃,有同等的效力,这样更便利于更多的人,这些人对补一药房莫不交口称誉。

      1946年,重庆霍乱症流行,蔓延甚广,人人“谈虎色变”。药房便每天熬几大锅“大药汤”,有钱付钱,无钱送吃,使许多贫苦劳动大众避免了灾祸。有亲朋往来来到药房,药房即饷以药汤一大碗。及门弟子及药房同人,早晚都喝药汤一碗,虽成天与成批霍乱病人打交道,卒无一人感染,门诊照常不停。这种大药汤一直熬至补一药房结束时为止。

      上面有关补一大药事迹都是来自补老弟子回忆,未敢添油加醋。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青城十四味也好,补一大药也好,“可配与患者吃,然勿为成药买,否则易伤人也。故年老虽不能离开强壮剂,然久用需解毒。故药非上品也。”(廖老原话)

      慈悲如廖老,除了提醒,还给出了滥用青城十四味的解毒方法:

      若十四味服用过多,血枯成风,身起血风疮而痒,当易之以解毒之方:三三饮(生黄芪20g、当归10g、金银花20g)加灵参丸(威灵仙10g、苦参3-5g、胡麻仁10g、枳壳3g)、肉桂1g以除虚火,大青叶2g以清血热、止痒,甘草10g。又说此方亦治风扇疙瘩、荨麻疹等。如晋人服五石散又称跑散中毒,身痒、生虱者,此因热药久服,或激素、补血药久用,无明火生,可以暴卒。此证可以此方治之。阴虚者加熟地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