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一口气填词五首,第一首优美,第二首幽默,最后一首却一语成谶

 大宋有东坡 2024-04-20 发布于湖南

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初夏,身为徐州太守的苏轼跪求老天爷赏点雨水缓解干旱,幸运地得到积极回应。既然上苍这么给面子,苏轼自然也不能小气,赶紧跑去还愿,谢谢他老人家。

这感谢嘛,也是有套路的,咱就不多说了。后人更关注的,还是苏轼在前往谢恩途中所填的五首《浣溪沙》。

按子瞻在序言里的说法,“道上作五首”,不由得想起他的恩师欧阳修曾经曰过:

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

如此看来,小苏真是妥妥得到了老欧的真传啊。

这五首词,我最爱第二首的上片:

旋抹红妆看使君。

三三五五棘篱门。

相挨踏破茜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

乌鸢翔舞赛神村。

道逢醉叟卧黄昏。

当然,不是说下片写得不好。但喝醉的老翁,在古代作家们的笔下比较常见,因而,算不得出彩。

真正出其不意的,乃是他用短短三句话就把少女少妇们争抢C位看花花的场景,写得活灵活现,幽默无比——连裙子都踩得撕烂了,如此花痴行为,哪怕放到现在,都会被某些老派人物批得体无完肤的。

哦,得解释一下。此时的苏轼四十二岁,男人四十一枝花的年纪,所以,我说妹子们看花,应该算不得虚构。

话又说回来,相信很多朋友可能会觉得,以前的妹子竟然这么大气吗?我在书里学的,怎么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呢?

不得不讲,尽信书不如无书。

苏轼诗词里的美女,多是活泼的,可爱的,大胆的……早在杭州任通判外出公干时,他就如此描摹过于潜的妹子:

青裙缟袂于潜女,两足如霜不穿屦。

……

苕溪杨柳初飞絮,照溪画眉渡溪去。

逢郎樵归相媚妩,不信姬姜有齐鲁。

妹子不但不怕被别人看了她雪白的双脚,而且见到老公打柴归来,一点也不害臊地就着清澈的溪水补了补妆,跑过去卿卿我我了……

还想起,几百后的明朝王士性在《广志绎》里写到:

都人好游,妇女尤甚……三月东岳诞,则耍松林,每每三五为群,解裙围松树团坐,藉草呼卢,虽车马杂沓过,不顾。归则高冠大袖,醉舞驴背,间有坠驴卧地不知非家者。

解裙围坐,根本不在乎人家怎么看,喝得大醉,从驴背上掉下来人事不省——诶,这不跟现在酒吧外面一样吗?

回到苏轼这,除了幽默,还有优美。

如第一首的“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第四首“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半依古柳卖黄瓜”。

用现在的话来说,这简直就是诗和远方啊。

所以,苏轼在最后一首里写到:

软草平莎过雨新

轻沙走马路无尘。

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

风来蒿艾气如薰。

使君元是此中人。

相信很多朋友已经从“路无尘”想到了“松间沙路净无泥”,但这首词真正的关节,却在末一句——乌台诗案之后,他被赶出京城,到黄州做了个种田人,可谓一语成谶啊。

但吊诡之处在于,尽管苏轼其实并非真的想做农民——这点跟很多向往诗和远方却不愿真正逃离城市的朋友一样——可当没有办法的时候,他却能迅速转变心态,绝不怨天尤人,并在黄州蜕变成我们熟悉的“东坡”——福祸相依,确为至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