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跨越梅岭(大庾岭)

 zqbxi 2024-04-20 发布于江西

元朝时期,广东省几乎全境地区与今日之江西省,同属于当时的江西行省管辖。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置江西等路行中书省,治所龙兴府(今江西南昌),下辖龙兴、吉安、南康、赣州、建昌、江州、南安、瑞州、袁州、临江、抚州、饶州、信州等14路和南丰、铅山2直隶州以及48个县、16个县级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又将江西行省的广东地区分出,设置广东等处行中书省。元朝时的江西行省,是历史上江西第一次跨越五岭管辖广东,也是江西历史上第一次成为沿海一级行政区。

江西行省

五岭是横亘在赣粤边境的大山脉。五岭之中,以大庾岭最为著名。大庾岭之名,得于汉武帝时在此筑台屯兵的将军庾胜。历史上,自秦军南征百越过大庾岭,到南越王赵佗隔绝五岭,再到汉武帝平南越驻兵大庾岭,再到东晋末年卢循北上,南梁末年陈霸先北上,大庾岭一直都是南下北上的交通咽喉要道。

循着大庾岭,古代中原地区发达的农业、手工业技术,商贸物流、文人士子等源源不断经长江、鄱阳湖、江西南下,进入百越两广地区,为当时尚属蛮荒的两广地区带去了先进文明,巩固了中原王朝对两广地区的统治,促进了两广地区百越民族同内陆华夏民族的融合。

大庾岭

唐开元四载(716年)冬,张九龄监督开凿新路,命道旁多植梅树,故大庾岭又名梅岭。白居易诗云:“大庾多梅,南枝既落,北枝始开。是也”。另有一说是:又谓汉庾胜者,本梅鋗将,为汉守台岭,筑城岭下。

"越故重梅,向以梅花一枝遗梁王,谓珍于白璧也。"(清屈大均《广东新语》)自古以来,越人喜爱梅花,和梅花有着不解之缘。那么,越人与梅有何渊源?这就要从越王勾践的后人梅鋗说起。

       梅鋗(前228年-前196年),西汉将领,馀汗人(今江西省余干县梅港乡人),长沙王吴芮部将。

       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述:公元前355年,越王无疆兵败被杀,"越以此散,诸侯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公元前281年,越国终于灭亡了。从此,越王后裔散退在浙、闽、粤山区,并各自分立。有一支越族人为躲避楚人,走到江苏无锡的皋乡,更姓为梅,成为这支梅氏的始祖。到战国末年,这部分人之中一支形成梅蛮(梅山蛮),活动在祁门(今安徽黄山市祁门县)、古干越一带的皖赣地区。后来,梅鋗的父亲迁居余干安乐乡(今余干梅港乡)定居,梅鋗就出生在梅港乡梅港村。

       梅鋗自小生得虎背熊腰,魁梧英俊,臂力过人。秦统一天下时,梅鋗率一支人马,跟随当时的越王经湖南醴陵至南海(今广东一带),居台岭(今南雄市梅岭一带),梅鋗这支人马是有史可查的早期进入岭南的越人的群体之一。梅鋗这批人马有多少?《南雄府志风俗》载始兴令魏琪文曰:"……越王尝驻台关而六千君子随隶版籍……"谓子弟六千。台岭即今大庾岭,因远望山巅峰平如石台,故称台岭。台岭山下有一条河名叫浈水,南流入广东的南雄,再经韶关汇入北江,流至广州汇入珠江,直泻大海。由于这种地理形势,台岭就成为军事要塞。梅鋗察看了地形,并筑城浈水上,"奉王居之"。拥兵据守,当地百姓称"梅鋗城"。

      秦末天下大乱,百姓苦不堪言。陈胜、吴广起义的风暴席卷全国。梅鋗就在台岭地区招募民众,扩大队伍,操演士卒,相机而动。当地有个名叫庾胜的义士,兄弟俩拥众数千人据山为王,仰慕梅鋗之名,情愿引众归属。梅鋗大喜,拜庾胜兄弟为副将,分别据守台岭的两座山岭,后人把这两座山岭分别叫做大岭(庾胜据守)和小岭(胜弟据守)。岭南地区的壮士纷纷投到梅鋗部下,梅鋗声势日趋壮大,威振一方。梅鋗这批越人在台岭休养生息,艰苦创业,屯粮练兵,称雄一方。他们带来的吴越文化、生产技术等,对岭南的开发起到了积极作用。

       随着反秦形势的发展,梅鋗也举起了叛秦大旗。据清道光年间《直隶南雄州志》记载,"百粤叛秦,推雄杰为长,众皆贤鋗,乃长之。"梅鋗做了百粤长之后,下达征兵令,每户出壮士一人,平时为民,战时则编为伍,"将士受命,整肃均齐"。梅鋗决定率领部队前去番邑投奔同乡吴芮。在出发之前,留下他的部将庾胜兄弟屯兵台岭。吴芮闻讯,喜出望外,出城十里迎接,当即委任他为部将,与英布一起操练军士。梅鋗力劝吴芮助诸侯伐秦。吴芮随即派遣梅鋗率领百越兵前往南阳,与沛公刘邦合兵一处。《前汉书.荆燕吴传》也有记述:"沛公攻南阳,乃遇芮之将梅鋗,与偕攻析郦,降之。及项王相王,以芮率百越佐诸侯从入关,故立芮为衡山王,都邾。其将梅鋗功多,封十万户,为列侯。"由此可见,梅鋗率领的这支队伍在破秦战斗中的重要作用,是主力之一。梅鋗在破秦中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当时,天下群雄四起,破秦将领何止百千,而破秦后论功行赏,除十八王外,唯有梅鋗一人被项羽封十万户侯。当然,据《史记》载当时"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十万户侯"其实只是个空头衔而已。

     不久楚汉相争,梅鋗随吴芮站到刘邦一边,被刘邦封为大将,带兵攻打武关(今陕西省丹凤县东南)。梅鋗身先士卒,亲冒矢石,奋力而战。武关守将自料不是对手,连夜弃城而逃。后来,项羽被刘邦所败,公元前202年,刘邦统一天下,徙封吴芮为长沙王。次年,梅鋗被封为"台侯","食台以南诸邑"。台以南即台岭(大庾岭)以南。其实,当时台岭以南已为南越王赵佗所据。故唐代罗隐有诗言:"十万梅鋗空寸土,三分孙策竟荒丘。"因没有地盘,故梅鋗率众西迁到长沙王吴芮长沙郡之益阳县境内的梅山村(今湖南益阳市桃江县板溪梅山村)。

       梅鋗在他一生漫长的征途中,所到之处,当地的人们都敬慕他的英名,把他的名字铭记在城池和山水之中,与之共存。梅城(梅鋗城)、梅山(梅岭)、梅水(梅港、梅溪)、梅乡(梅村)的名称流落在安徽、江西、广东和湖南等地。公元前196年,梅鋗去世。传说,逝世前,他留下遗嘱,一定要将他的遗体运回家乡安葬。梅鋗的部属及其家人历时数月,才把他的灵柩运回到余干县梅港。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一代英雄,在他墓地建造了一座寺庙,名曰应天寺,塑像供奉。当地传言,梅鋗英魂时显神灵。百姓禳灾祛祸,求嗣祈福,顶礼膜拜,无不灵验,因此香火不断。梅鋗子孙后来蕃衍于湖南、河南、安徽、江西、广东等地。

应天寺

1300多年后,南宋诗人杨万里踏着当年梅鋗率六千子弟进入岭南的足迹,沿途所见处处都是梅花,留下了不少诗句:"我行梅花始,我归柳应丝。""虚过一冬妨底事,不曾款曲是梅花。""疏梅照清浅,作意为谁容。"到梅州时,又作了五首梅花诗,其中有一句"一路谁栽十里梅"为天下人最为熟知。越族人对居住地的梅花的喜爱,寄托了对开发岭南的先驱梅鋗无限的崇敬。清屈大均《广东新语》中谓:"越人以文事知名自高固始,以武事知名自梅鋗始。"把梅鋗与公元前355楚威王灭越后起用的国相、原南越人高固相提并论,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张九龄就任赣州后,整修大庾岭官道,从长江鄱阳湖南下五岭到广州出海的通道变得更为平坦。张九龄在《开凿大庾岭路序》中称“私贩运“转输不以告劳,高深为之失险。于是乎鐻耳贯胸之类,珠琛绝赆之人,有宿有息,如京如坻”。由此可知,大庾岭官道开通后,贩夫走卒、商贾客流南北穿梭更为便利了。

张九龄

因梅岭别名,大庾岭官道又称梅关古道。时至今日,当地仍有“小梅关”地名。梅关古道是目前全国保存得最完整的古驿道。古道宽约6尺,路面整齐地铺着鹅卵石,道旁是繁茂的灌木丛,两侧山崖树木葱茏,层峦叠翠。这条古道位于今日江西省大余县与广东省南雄市交界处,距大余县城10公里,距南雄市区20公里。

大庾岭官道(梅关古道)

大庾岭官道的修通,大大便利了南北交通,促进了鄱阳湖赣江珠江沿岸的商贸繁荣。故而大庾岭官道又被后人称为“古代的京广线”。宋明以来,大量人口沿着这条官道南来北往,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让广东海运贸易越发繁荣,也让江西在宋明时期走向经济、文化的全面大繁荣。宋朝时期,欧阳修、晏殊、王安石、晏几道、曾巩、文天祥等名家皆出自于江西,到明代时,甚至更有“朝士半江西”的局面出现,杨士奇、夏言、严嵩等名臣均来自于江西。此时的江西,可谓人文荟萃,实乃正宗的“文章节义之邦”。这也造就了江西人耕读传家的传统,让江西在宋明时代发展占尽了便利。

然而,随着近代粤汉铁路(京广铁路前身)的开通,新的交通干线绕开江西,江西开始在近代走向衰落。广东等沿海地区和湖南这样的铁路沿线地区开始大发展。江西因四周山脉阻隔,对外交通闭塞不便,发展被大大甩下了。

赣深高铁

随着1996年京九铁路的开通运营,江西南下广东大湾区出海的道路才又畅通起来。但由于铁路沿线基本经过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故而江西的发展后劲还是不足。近期,随着赣深高铁横岭隧道的全面贯通,赣深高铁距离通车的日子也越来越近了。江西南下大湾区的道路也将越来越便捷迅速。江西融入大湾区发展,实现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势头也将更加强劲。

粤港澳大湾区

千年大庾岭官道,折射着江西人千年以来生生不息走向外部世界的努力,显现出今日江西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决心。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是江西推进“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突破方向,是江西招才引智、招商引资的重要目的地,是江西走向世界、融入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桥梁枢纽。相信江西通过赣深高铁的修建和此次对接大湾区经贸合作活动,能用好粤港澳地区的产业资源、人才资源、创新资源,高水平推进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全面拥抱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弄潮儿。


苏东坡被贬大庾岭以南,写下《过大庾岭》:

一念失垢污,身心洞清净。浩然天地间,惟我独也正。

今日岭上行,身世永相忘。仙人拊我顶,结发授长生。

未有抱怨与绝望,而是一股浩然正气荡然于心,苏东坡愿将前半生所受的污秽洗去,换一身清净,投入这个叫惠州的地方,安身立命。 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正月的一天,由岭南返回中原的苏东坡,来到大庾岭下,与一位卖茶老人再度相逢,因相谈甚欢,便赠诗一首  :“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从此,这首千古绝唱在梅岭深处的沧桑古道上一直回荡。这条古道便是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古驿道,有着“古代京广线”之称的梅关古道。

《广东印记》之“梅关古道”溯源

南雄市以北约20公里处,便是梅关古道所处的梅岭。它位于五岭之一的大庾岭中段。关于它的得名,民间有很多传说。相传,先秦时期,越国被楚国所灭,部分越国人为躲避战乱,来到大庾岭一带定居。有专家认为,这6000多名越国人,很有可能是来到岭南的最早移民。因为这批越人的首领叫梅绢,因此他们生活的大庾岭中段,又被称作梅岭。也有一说早期的大庾岭中段,有很多梅树,故称梅岭。今天我们看到的梅关古道修筑于唐朝,据说在此之前,梅岭上有一条更加古老的通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原。此时,他一边筑长城,北击匈奴;一边把目光瞄向岭南。于是,五十万秦军,兵分五路,叩关南征,最终平定了百越。据传其中一路大军,在梅岭上辟出了一条山道,并在梅岭之巅筑横浦关。后人将这条山道,称做大庾岭古道。自大庾岭古道开通后,那些穿越古道南下的士兵,以及朝廷发遣来的囚徒,带着先进的中原文化,开始在岭南屯垦耕作,建设家园。

再辟新路

秦军平定岭南900年后,大庾岭古道上,再次迎来一位故人。唐开元四年(716年),时任左拾遗内供奉的张九龄回家乡韶州曲江休养。大庾岭古道,是张九龄往返岭南的必经之路。对这条羊肠小道“人苦峻极”的险阻,他深有感触。于是,为改善南北交通,张九龄向唐玄宗献状请开大庾岭新路。张九龄的建议得到了朝廷批准,于是他自任开路主管,征集民夫,凿石修路。历时三年,宽约6尺的大庾岭新路开凿完成。这条驿道以今天的梅关为界,南向开凿长度约1704米,可延伸到现今广东的南雄县城,北向开凿长度2000米左右,可延伸到现今的江西大余县城。大庾岭新路道开通,梅岭一带一片繁荣。据史料记载,当时驿道上“长亭短亭任驻足,十里五里供停骖,蚁施鱼贯百货集,肩摩踵接行人担”。

宋嘉佑年间,人们在梅岭最高处,筑起梅关。大庾岭新路,由此被后人称作梅关古道。明万历年间,南雄知府蒋杰在关楼上立匾题刻,北面门额署着“南粤雄关”四字,南面门额则写着“岭南第一关”。作为连接长江、珠江两大水系最短的陆上交通要道,以及连接南北的重要商道,梅关古道极大促进了岭南的发展进程。这条见证了民族迁徙与家国兴衰的悠悠古道,被今人誉为“古代的京广线”。

人文厚重

像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的文明一样,来往于梅关古道的人流也带来了中原与岭南的文化交流。半山亭、接岭桥、状元树、饮马槽、衣钵亭、巍巍雄关,以及刀劈斧凿的痕迹、久远的马蹄印迹,驿道上留存下来的众多历史文化遗迹,彰显着这条古道的沧桑与厚重。自梅关古道建成以来,它带给文人墨客无尽的灵感,仅《大余县志艺文》中,就收辑张九龄、宋之问、刘长卿、苏轼、袁枚等历代名人的传世佳作二百余首,虽然近一百年来的梅关古道已经显得冷清,但作为“中国四大赏梅地”之一,梅关之梅仍能让我们感受到“万树锁雄关,十里雪香来”的气势和风骨。

红色印记

因为,曾见证了一段红色岁月,梅关古道成为广东省红色旅游示范基地,并在2016年12月入选《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名录》。1934年,红军主力长征后,陈毅与项英等老一辈革命家,从中央苏区突围,来到梅岭一带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在梅岭,陈毅率部与敌人周旋,几次遇险,可谓出生入死,矢志不移。在这里,陈毅写就了荡气回肠的《梅岭三章》。近年来,随着红色遗迹的开发,以及古驿道的活化,沉寂多年的梅关古道又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并吸引着众多学者和游客去探索、去发现。

唐代宋之问《度大庾岭》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唐代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间五千年:来自四邻八坊、涵盖上下五千年的奇谈史趣,文化及旅游话题

众所周知,我国的湘赣桂粤之间横亘有广袤无际的南岭群山,自古以来就给南粤与内陆间的交通往来造成了巨大障碍,同时严重影响了中原地区与我国南部地区的充分融合。

东西千里的南岭群山

早年间,人们乘坐火车穿过韶关市坪石与乐昌之间的大瑶山隧道时,无不纷纷发出赞叹之声。1989年的时候,火车贯通南岭大瑶山是全国性的大事,这意味着内陆与岭南地区的交通联系再度获得了飞跃性的发展!

那么,在没有南下河流、没有火车与穿山隧道的古代,内陆与岭南之间又是怎样的交通方式呢?说起来惭愧,其实早年间从内陆往岭南的路途确实异常的艰辛难走,翻越茫茫南岭群山时基本靠的是“爬”和“攀”,“蜀道难”一说在这险途面前也显得相形见拙!

从前穿越南岭山区的古道

正因为南岭的南北隔阻、原有小路难以容纳庞大人群的通过,古时大军征伐岭南时,往往就需要向东迂回绕更远的路,经丘陵地貌更明显的大庾岭一带南进,以减少高山峻岭对行军的障碍。

大庾岭位于赣州与韶关之间地域,秦始皇及汉武帝征岭南的时候,大军都经由此路南下----其实根本就没有所谓的路,那只是军队翻山越岭临时开凿的路线而已,秦时就名为“五岭通道”,大庾岭仅是“五岭”(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中海拔稍低的位置。

其后的晋、南朝、隋等朝代中,大庾岭均成了重要的军事要塞,行走的军队多了,沿途也就形成了原始的山路。

公元707年(神龙三年),韶关曲江人张九龄就由此山路北上赴京赶考,进士及第后留在了长安;公元712年(先天元年),张九龄被唐玄宗授为“左拾遗”(一个文学士官职),甚得唐玄宗的认可。

张九龄首开大庾岭路

然而过了几年,张九龄因得罪了丞相姚崇,为避免矛盾扩大,只好找了个借口辞官回乡。虽人在乡间,张九龄却并未闲着,他见自己往返岭南的山路“人苦峻极”、严重影响了内陆与岭南地区的交通往来,于是给唐玄宗上书阐明利害,请求朝廷开辟官道。

自唐贞观年以来,其实我国的南部沿海地区已非常繁荣,苦于南岭这巨大的屏障,这片富饶之地与中原之间始终显得有点“貌合神离”。由于唐玄宗非常看重张九龄之才,加上唐代朝廷也早有密切联系岭南之需,他的建议马上就得到了批准,“庾岭古道”开凿工程得以在张九龄的带领下全面铺开。

修通后的“大庾岭路”全长十几公里,宽约三米多,路旁遍栽松树,贯通江西南安与广东南雄,张九龄还亲自为它撰写了《开凿大庾岭路序》。

庾岭古道今天已成了旅游观光之用

有了这便捷的通道后,内陆与岭南之间从此“耳贯胸之类,殊琛绝尽之人,有宿有息,如京如坻”(指的是贩夫走卒),南北交通大为改观,岭南的丰富物产如“翅革羽毛、鱼盐蜃蛤”等也成了内陆常见的流通商品。

大庾岭路贯通的两年后(716年),张九龄又奉命在路南端的梅岭位置开辟了一个由狭窄山道连接的关隘,因山道两侧植满梅树,宋朝时就将其命名为“梅关”。“梅关”扼守着这条南北交通要道,从此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越来越多的历史大事经由该关隘南下开展。

南粤雄关--梅关

从这意义上说,岭南与中原合二为一正是始于大庾岭路、始于梅关,在这之后,发生于岭南的历史大事在史书上就越来越常见了。

公元879年,黄巢义军通过梅关挺进岭南,旋即占领了广州。“欲据南海之地,永为巢穴”,此言成了唐代历史上永远抹之不去的记录,其“始作俑者”正是那条庾岭古道。唐代名将高骈也是兵屯大庾岭,以梅关为据点南击黄巢义军,相对于唐军在大庾岭路上的进出自如,黄巢被困岭南的日子就没那么好过了,最终为高骈所败,自湘桂之地逃回了中原。

南宋时候,蒙古将领李恒由梅岭南下袭取了广州,为其后来进军崖山取得了非常关键的根据地。类似战事不一而足,可以说,从战争角度上,这条庾岭古道自诞生之初起就多次左右了我国的历史走向,其战略地位已堪比秦汉时期汉中的子午谷!

通过大庾岭路,黄巢义军辗转了整个岭南

宋代以来,大庾岭路已逐步替代了原有偏僻崎岖的山路小道,那些道路渐渐荒废了,而大庾岭路则不断获得政府的修缮和开发,有记录的大规模修铺路面工程达十几次,部分路段还被铺上了砖石。

庾岭古道贯通了内陆与岭南,但岭南腹地的全面发展还得依仗大量人口。唐代以前,岭南地区主要以当地的越族居民为主,人口总量远不如内陆。随着南北两地的进一步融合,越来越多中原人开始因各钟原因大规模南下,庾岭古道都成了他们的必经之路。

北宋靖康年间宋室南迁,南雄珠玑巷一带迎来了史上最大规模的移民潮,这些中原人经由珠玑巷再辗转广东各地,为整个岭南地区注入了新生的人口力量。

“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就会有经济”,尤其是珠三角一带河网纵横的荒野地区,在宋朝时遍布的基本都是来自江南一带的百姓,正是由于他们的大举南迁开发,这才有了今日珠江三角洲的辉煌!

珠三角地区的发达,离不开宋时的南迁移民

有了大规模的人口基础,南宋之后岭南地区的人文经济得以突飞猛进,开始出现了岭南文化往北输送的“反哺”现象。其实,当时岭南地区居住的大多数是中原人,文化源流上本无泾渭之分。宋明历史中出现的大量“广东籍”名人,从本源上说,他们其实也是中原人。

自岭南地区与中原已彻底地合二为一后,仅记录三几代渊源的“籍贯”早已说明不了一个人到底“来自何方”,除非他回到珠玑巷寻根溯源去。

充分融合后的岭南地区一片繁荣

清中叶时期,首批南迁的中原人已彻底成了“广东土著”,太平天国烽烟四起时,大批中原居民再度由庾岭古道及海上涌入广东,他们正是今天的“客家人”,来源地与宋时的移民潮也是多有重合的。

清代广东的“土客之战”,本质上其实是“自家人打自家人”,经过十几年的”不打不相识“后,今日也早已没了”土客“之分。

回顾唐代以来的数次人口南迁,庾岭古道的出现正是其中最关键的催化剂,而南雄珠玑古巷,则是大庾岭南麓最重要的移民集散地,为中原人进入岭南的首站及中转站。

“广府人”的寻根溯源之地:珠玑巷

珠玑巷位于大庾岭与南雄县城之间,距离梅关约二十五公里、距离县城约十五公里。南下的古人穿过梅关抵达珠玑巷的路程正好是一天,从县城北上到达珠玑巷的路程也是一天,因而在整个唐宋元明清时期里,珠玑巷作为内陆与岭南之间的交通枢纽一直都是络绎不绝的。

大庾岭路-珠玑巷-岭南腹地,这三者串起的正是一部完整的岭南经济发展史。

清末时期修筑了粤汉铁路、建国后又建设了京广铁路及大瑶山隧道,大庾岭路的交通用途才开始逐渐被铁路所代替。在此之前,它已经持续为内陆与岭南地区的经济往来发挥了一千年的历史作用!

今日,铁路与公路交通已全面取代了昔日的古道

假如南岭山脉依旧“飞梁嶫嵥,千丈层崖之半”横亘在南北之间,迁移的人们也许只好改道往西、或经由海路奔海外而去了。

张九龄在最初开凿大庾岭路的时候,他的初衷只是为了增进唐朝与岭南地区的进一步经济往来,由此引发的诸多沧海桑田般的巨变,估计他也是始料不及。自大庾岭路打通后,宋代通过此路输送了大量进口的舶来奇珍,明代则每年通过此路输送上千万斤盐。

相对于战争的作用,今天的我们更愿意因为这样的“互通有无”去纪念张九龄开庾岭古道之功。从千年前的这历史事件可看出,“欲发展先修路”,的确是经济发展的首选之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