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瓷风华:揭秘千年前的爆款瓷器样式!

 荣纳堂 2024-04-21 发布于天津
转自 山海潮生


“纵有家财万贯,不如宋瓷一片。'
这句话体现了宋代瓷器的珍稀与珍贵,它们不仅是艺术品,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宋瓷以其温润如玉的质感、简约而内涵丰富的设计,成为了瓷器艺术的代表。
作为中国瓷器艺术的黄金时期,宋代期间各种形态各异、精妙绝伦的瓷器品种层出不穷。除了窑口和釉色,器型也是分辨宋瓷的标准之一。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寻那些曾引领风潮、备受追捧的宋瓷网红爆款瓷器样式,感受那份流传千年的艺术魅力。
01
斗笠杯
斗笠杯作为茶杯,其实用性与美观性并存。
这种形态如斗笠、深腹、斜壁,小圈足的瓷器造型起源于唐代,在宋代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普及。
其设计灵感来源于古老时期挡雨遮阳的斗笠,这种器具在山村水乡仍随处可见,是安详宁静田园生活的缩影。
斗笠杯的造型,让人联想到'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意画面,使得品茗之时,仿佛能置身于山水之间,心怀天下,体会茶道的韵味。
宋代刘松年创作的《补衲图》中有叠放着的斗笠盏
在宋瓷中,斗笠杯的制作工艺也相当精湛。
以耀州窑为例,其划花装饰工艺在宋代尤为盛行,斗笠杯的器壁很薄而且不弯曲变型,显示了拉胚技术的纯熟。
而在汝窑中,斗笠杯更是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材质细润,釉厚声如磬,明亮而不刺目,体现了汝窑的独特魅力。
即使在今天,斗笠杯仍然经常出现在喝茶人的茶桌上。
南宋龙泉窑青釉斗笠碗 
浙江省博物馆藏

02
贯耳杯
贯耳瓶是仿青铜礼器而来,即投壶礼之矢壶。
《邛窑古陶瓷研究》书中提到:'贯耳式样,早在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髙颈陶壶即有雏形。汉代称之为投壶,早期用以系绳,后多作装饰。'
贯耳瓶直颈较长,腹部扁圆,圈足,颈部两侧对称贴竖直的管状贯耳,器因瓶耳呈圆管状,俗'贯耳',胎体轻薄,釉色温润如玉,光泽柔和,触感细腻。
这一瓶形自宋代开始就一直是宫廷和贵族阶层所使用的器物,基本只流通于上流社会之中。
从制作工艺上看,宋代贯耳杯的制作过程极为讲究:匠人们精选优质瓷土,经过多道工序精心制作,最终烧制成形。
宋代之后各朝在大小高矮上略有变化,但是主要特征'贯耳'不变。
珊瑚红地粉彩牡丹纹贯耳瓶
故宫博物院藏

03

胆瓶
胆瓶,因器型如悬胆而得名。直口,细长颈,削肩,肩以下渐硕,腹下部丰满。
始烧于唐代,盛行于宋代,是陶瓷器型中的经典。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佛教徒所用的水瓶,因此也有人称之为观音瓶。
《水墨观音像》南宋 张月壶 
最初作为盛水的器具,后来逐渐演变为插花的花器,成为瓷器中的经典款式。
因为口小,一般只插单,就形成了高洁孤雅的审美意趣,尤其为宋代文人所喜爱。
由于造型典雅优美,给人超凡脱俗的无限情趣,为当时宋代各界所追捧。
同时,胆瓶也是历代中国文人雅士寄托闲情雅致的理想之物,很多宋人都愿意为它写诗作画。
《胆瓶秋卉图》 宋代 佚名

04

玉壶春瓶
玉壶春瓶由左右两个对称的'S'形构成,撇口、细颈、垂腹、圈足,线条优美柔和,这种造型定型于宋代,历经宋、元、明、清,民国直至现代,独特的轮廓线以变化柔和的弧线为特点。
 吉州窑开窗太公钓鱼图八棱玉壶春瓶
玉壶春瓶的名称起源于唐代的诗歌。
'玉壶买春 ,赏雨茆屋;座中佳士,左右修竹。' 
'玉壶'一词在唐代诗文中常用来形容酒器的优雅与珍贵,而'春'则通常指代酒。因此,'玉壶春'这一组合词,既体现了酒器的珍贵,又寓含了春日的生机与活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北宋时期,这种以'玉壶春'命名的酒器逐渐演化为后来的玉壶春瓶。
 定窑玉壶春瓶
 哥窑瓜棱玉壶春瓶
宋代插花艺术进入鼎盛期,举国上下皆赏花、插花,宋人独有的插花风格逐渐形成,理论也日臻完善。
在这样的背景下,玉壶春瓶以其优雅大方的造型,成为宋代瓷瓶常见的造型,也是宋代花器中的一个爆款。
磁州窑白地黑花凤纹玉壶春瓶
红绿彩绘鱼藻纹玉壶春瓶
在装饰方面,不同历史时期的玉壶春瓶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宋代玉壶春瓶的釉彩装饰以素面为主,分为白釉、青釉、黑釉、白地黑花、三彩等不同种类;元代春瓶多以青花、釉里红、影青釉见存于世,釉彩更为丰富;到了清代,玉壶春瓶釉彩纹饰最为丰富,不仅有青花、青花釉里红、釉里红,还有各种釉上彩装饰。

05

梅瓶
宋时称'经瓶',其名称源于宋代的皇家讲筵制度。
当时,皇帝在讲完经之后,会设宴款待众人,而酒正是盛装在这种瓶子里。
因此,这种瓶子又被称为“经瓶”。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梅瓶的用途逐渐扩展,不仅仅用于盛酒,更因其优美的线条和独特的设计,逐渐演化为观赏性的器具。
特别是在明末清初,一些文人墨客开始喜爱用梅瓶来插梅花,这一风尚逐渐在社会上层流行开来,梅瓶也逐渐向观赏形器具演变。
梅瓶的造型修长优美,高挑富于曲线,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整体形如美人的窈窕身姿。其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因此得名'梅瓶'。

郎世宁《午瑞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06
葫芦瓶
葫芦谐音福禄,自古以来就因其美好寓意而备受推崇。
葫芦瓶是南宋龙泉窑创烧的器型,因其形状像'吉'字,故又名'大吉瓶',寓意着大吉大利。
从工艺角度来看,宋代葫芦瓶瓷器的制作需要精湛的陶瓷技艺。
制作过程中,匠人们将陶瓷泥揉成团,在转盘上用手将其塑成葫芦的形状,然后晾晒一段时间,使多余的水分蒸发。
接下来是施釉的过程,釉料会在高温下熔化,形成瓷器表面的光滑和亮泽。
然后使用装饰用颜料在瓷器表面进行花纹和图案的绘制。
最后,将制作完成的葫芦瓷瓶放入窑炉中进行烧制,完成整个制作过程。
此外,宋代葫芦瓶瓷器还有多种类型,如八方葫芦瓶、上圆下方葫芦瓶以及扁腹葫芦瓶等。
到了明清两代,葫芦瓶更是大量烧造,器形变化多样,有方形、圆形、蕴含天圆地方之意的上圆下方和多棱形等许多品种。
这些变化不仅丰富了葫芦瓶的造型种类,也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瓷器艺术的风格和特点。
松石绿地矾红彩云蝠纹葫芦瓶 
故宫博物院藏
宋代瓷器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审美情趣成为了中国瓷器制作史上的瑰宝。它们不仅仅是日常生活用品,更是艺术品,体现了宋代工匠们的智慧和才情。
每一件瓷器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记录了宋代社会的风貌、文化和生活方式,成为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