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瓷器上的这种纹饰,是蛾子、蝴蝶,还是孟家蝉?

 荣纳堂 2024-04-21 发布于天津

转自 大肉庄


据说,今年带一点蝴蝶样式的配件或纹饰在身上,会有好运哦~

咱也不知道这话是不是真的,但3月份纽约佳士得上有一件磁州窑大钵,白底黑蝴蝶,成交价25.2万美元,真的惊讶到我了。

金 磁州窑白底黑花蝴蝶纹钵 | 2024年纽约佳士得25.2万美元

正好,4月杭州空间展览的展品当中,有一件越窑对蝶纹盘,还有一件和刚拍的磁州窑大钵相似造型的花卉蝴蝶纹钵,我们就来扒一扒高古瓷器上的蝴蝶纹饰

越窑秘色瓷对蝶纹盘 | 《维纳斯瓷器展》展品

磁州窑花蝶纹大钵  | 《维纳斯瓷器展》展品

1

●  纹样的起源

蝴蝶,或者说带有两个翅膀的昆虫这样的纹饰,在今天的瓷器上是很常见的。

P.S.蝶和蛾在形态上非常接近,在昆虫系统分类上也都属于鳞翅目。判断蝶类和蛾类最常用的方法是:蛾类身体比较粗壮,而蝶类身体很纤细;蝶类休息的时候翅膀可以合起来立在背上,而蛾类休止时翅膀一般是平放在身体两侧。但蛾类大多数只在夜间活动,所以我们对蝶类会更熟悉。

对这种纹样的称呼也有很多,比如蝶纹、蛾纹、孟家蝉纹等等。这里先暂时笼统地叫它们为蝴蝶纹。

蝴蝶纹出现在陶瓷上的时间,并不长。追溯一下,它们出现在陶瓷制品上的时间,基本上是隋唐,到宋代开始逐渐盛行。

隋唐时期,瓷器借鉴了很多金银器上的工艺。蝴蝶纹样的出现有没有金银器纹样的影响?我想肯定是有的。

比如隋代李静训墓出土的闹蛾金冠,冠子最上面就是一只动态感十足的蛾子。

闹蛾金冠 | 隋 李静训墓出土

整个冠子做成了花团锦簇的样子,上面镶嵌了一百多颗珍珠,位于最上方的蛾子还可以随意弯折。戴着这样的冠子出门,随着走动的频率,蛾子颤颤巍巍,就好像在花丛中翻飞一样。

再往后一点的时间,法门寺地宫出土过一只圆球形的银香囊,香囊上除了鎏金的团花,还有对蛾的身影。这个时候,蛾儿也成对出现了。

唐 鎏金双蛾团花纹银香囊 | 法门寺地宫出土

唐代,这种看上去像蛾子又像蝴蝶的纹样出现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发展,不仅仅是金银器,陶瓷器、衣裳服饰,甚至是女子的妆容上,也常有蝶纹出现。

只不过这个时候的蝴蝶纹样,一般都比较小,更多时候是作为辅助的装饰纹样来使用。

唐 青釉贴褐斑瑞蝶纹小盖盒 | 2021年纽约苏富比1.26万美元(LALLY旧藏)

等到五代和两宋时,蝴蝶纹样已经被广泛用于瓷器装饰,而且很多都采用了成双成对的圆形构图法。

比如越窑器物中就有蝶纹。内蒙古辽代陈国公主墓出土的越窑青釉盘,盘心就刻了一对对蝶纹,大大的翅膀两两相对。这种对蝶纹后来成为了越窑代表性的装饰纹样。

越窑青釉对蝶纹盘 | 辽代陈国公主墓出土

辽白瓷对蝶纹方盘 | 辽宁朝阳北塔博物馆藏

这个时候的蝴蝶纹样,大都趋向写实风格,线条内敛飘逸,表现手法细腻真实,充满了动态即时感。在装饰领域方面,也不仅仅局限于点缀,而是开始成为了装饰的主角。

纽约佳士得上的那件磁州窑大钵,就是典型的只用蝴蝶做装饰的产品。

等到时间再往后一点,蝶纹(或者叫蛾纹)又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孟家蝉。这个名字听起来比蝶纹、蛾纹之类的多了点人文性,故事性直接拉满,于是经常被人拿来代称蝶纹。

2

●  孟家蝉

孟家蝉,一听这个名字,大部分人都会猜:这个纹样是和姓孟的人有关系吗?

没错,就是这样。

宋人朱胜非在他的《秀水闲居录》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宋哲宗立孟皇后之后,宫廷造办处有一个姓孟的匠人,进献了一种新的织造纹样。纹样上有两只大蝴蝶相对排列,非常好看。

这种纹样就被叫做“孟家蝉”。没多久,孟皇后被废,去瑶华宫做了玉清妙静仙师。有好事者就说,“蝉”通“禅”,当初进贡的孟家蝉纹样,其实就预示了孟皇后出家呀。

这个故事的后续是,原本在宫廷里的官样孟家蝉纹样,因为太好看、太受人喜爱,还在民间刮起了一阵“孟家蝉”纹样的潮流,成为了时尚热点。

晚唐五代 团花对蝶纹妆花绫 | 法国吉美博物馆藏敦煌纺织品

对于织物来说,制作两两相对的蝴蝶纹样其实很方便,使用一种叫“夹缬”的印染工艺即可。

夹缬,就是用两块刻成对称花纹的花版相互夹制,从而显出图案。这种工艺在今天的浙南地区仍然被保存下来,并且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染色时,把匹料对折后放入花版,就能得到。

蓝夹缬·鲤鱼跃龙门

实际上,孟家蝉其实和孟皇后没多大关系。把孟家蝉和孟皇后被废联系起来,只是世人的牵强附会罢了。只不过,一个有温度、有感情的故事,远比认认真真摆事实、讲道理更能让人记住。

后来这种纹样的流行,也恰好证明了故事的作用。

再来多说一句孟皇后。

哲宗的孟皇后是个奇女子。

昭慈圣献皇后孟氏

宋哲宗第一任皇后,又称“元祐皇后”

哲宗死后,继任的宋徽宗在向太后的授意下恢复了孟氏皇后的地位。但没过多久,向太后去世后,宋徽宗又一次废黜了孟氏。

等到金军南下攻陷皇宫的时候,孟氏因为只是一个被废黜的前皇后,幸运地没有被金人俘虏北上,还随着宋高宗一路南渡。

对于整个赵宋皇室来说,孟皇后和赵构是极少数能南下的幸免者。南宋时孟家蝉纹样的流行,或许也有孟皇后传奇经历的缘故。

毕竟,蝴蝶、蝉、蛾这种生物,似乎天生就自带“死亡与新生”的BUFF。

宋 白瓷蝴蝶形粉盒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定窑白釉对蝶纹洗 | 河北静志寺塔基出土

3

●  死亡与新生

为什么中国人对待蝴蝶、蝉、蛾这类生物,总会自带生命轮回的观感?

大概是这类生物从卵到幼虫,再到蛹化、羽化,最后消亡,这个过程在古人眼中就意味着死亡和新生。又因为它们的形体都非常轻薄,古人就把死后灵魂重生的希望寄托在了“羽化成蝶”上。

秦汉时葬玉文化中的八刀蝉,就非常典型。

汉 八刀蝉(正面) |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

汉人常常以玉蝉作琀,无非是想要亡人能够“蝉蜕”复生,灵魂得到延续。所以琀蝉的形象是收敛着翅膀的,希望有一天能羽化得到新生。

等到东晋的时候,干宝写了《搜神记》,里面记述了另一个有关蝴蝶的故事:

宋大夫韩凭夫妇因不满宋康王以强权掠妻,于是双双为爱殉情,他们的腐衣化作蝴蝶纷飞。

这个故事后来被演化成了化蝶情节,日后梁祝的故事也参考了它。在这里,蝴蝶不仅仅有新生的意向,还有了爱情的意向。

“双飞蝶”、“蝶恋花”之类的纹样,后来就经常被用来作为自由恋爱、夫妻恩爱的象征,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比如宋代吉州窑剪纸贴花产品中,就有一类凤凰蝴蝶类纹样的茶盏。画面中的双凤和双蝶互相穿插,双宿双飞,恰恰是美好爱情的表现。

吉州窑剪纸贴花双凤纹盏 | 大肉庄藏

归根结底,不管是蝴蝶、蛾儿,还是蝉,它们是不同的生命,但却有极为相似的生命历程。对于喜欢发散思维的人们来说,用来承载某些情感就再合适不过。

杭州空间4月展览《维纳斯瓷器展》中,越窑对蝶纹盘和磁州窑花蝶纹大钵正在展出。

前者对标浙江省博物馆馆藏的和陈国公主墓出土的对蝶纹盘,后者对标不久前结束的佳士得拍卖上的磁州窑钵,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来预约上手了哦~

越窑青釉对蝶纹盘 | 辽代陈国公主墓出土

北宋 越窑划花对蝶纹盘 | 浙江省博物馆馆藏

最后再补充一句:2024年真的可以是破茧成蝶的一年啊!

参考资料

陈彦姝:《宫闱时尚——宋代工艺美术的女性侧面》

陈丽榕:《中国传统蝴蝶纹样的形意研究》

END


大肉庄杭州空间4月展览

《维纳斯瓷器展》

正在展览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