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李闯后裔农民之子 1914年11月25日,南召县皇路店镇杨树沟村一农户家里生下了一个男孩。这个男孩便是以后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南阳地区地下党组织主要负责人之一的姜宗仁。 南召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伏牛山南麓,南阳盆地北缘,境内山地、丘陵、平原俱全,是豫西可沟通西北的唯一关隘。历史上被誉为“北扼汝洛,南控荆襄”的咽喉,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西汉末年农民起义风暴中,刘秀自南阳起事,“于雉衡山获雉”,留下汉帝遗踪。明末李自成起义大军曾屯驻南召,留下将军战垒。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之后,张宗禹率领的西捻军曾数年在此浴血战斗。南召县的皇路店镇地处南阳盆地北缘,因当年汉光武帝刘秀路经此地而名。 杨树沟村是一个偏僻的穷乡村,这里到处是起伏不平的岗坡地,姜宗仁的一家就生活在这块马骨石与黄土混合的贫瘠土地上。 姜宗仁的祖上历代以来,一直传承着一个不为外人道的秘密传说:他们是“闯王”李自成的后人。 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攻破北京紫荆城,推翻明朝,建立了大顺王朝,纳清宫中一美貌妃子张淑娴为妾。由于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李自成被迫弃守北京。1645年5月李自成兵败退至湖北地区,清军分水陆两路突袭农民军,此时张淑娴已有四个月的身孕。高桂英为保全李自成的这支血脉,遂送张淑娴离开房县。临行前高夫人再三叮嘱张淑娴改名埋姓,保住孩子。日后,若生男丁,起名李仔龙,子承父业,为民造福。若生女娃,起名李继娴,招婿入赘,为李家繁衍后代。先祖身世,代代相传、秘藏于心,不得外泄,免遭杀身之祸。 张淑娴拖着孕体,逃至湖北谷城县石花镇一个山村,在一老农夫妇家里落下了脚。数月后,张夫人顺利产下一子,遵照高夫人嘱托,起名为李仔龙。张夫人待老农夫妇如父母般,亲同一家,常以散碎银两接济照顾。至李仔龙五岁时,张夫人决意将孩子带至大的县镇,供他读私塾,开阔眼界,增长本事。两位老人虽为农夫,却十分理解张夫人的心思。张夫人给两位老人留下银两,辞别山村,带子远行。 张淑娴带着孩子到了襄阳老河口街,经一老人帮助,介绍给一财主家当专做针线活的佣人。张夫人自称房县人氏,因与丈夫不和,赌气出走。然而,那家财主看着张夫人的举止投足,不凡气度,显然与其目前身份不相称合。特别是她鄂西北话虽然讲的流利,但在话语的尾音中带出的京腔音韵更是引起了财主的诸般猜测。感觉此妇人绝非等闲之辈。 财主对自己身世的疑惑之心,张夫人看得也十分清楚,认为此处亦非久留之地。便于一天傍晚,佯称带仔龙到汉江边游玩,乘上了一辆预先雇下的马车,连夜奔向了河南邓州。第二天清晨,到了邓州县城,张夫人多给马车夫结算了些碎银,并当着他的面,又雇了另外一辆往北的马车,向内乡方向驶去。 马车向北驶离一会儿,遇到向东的大马路,张夫人要马车夫掉转方向,向东行驶。路上,张夫人向马车夫编造了自己的身世:丈夫是襄阳县隆中人,不幸病逝,自己孤儿寡母,在本村难以安身。为保持贞节,洁身自好,无愧于丈夫,不玷污祖上门风,只好远走他乡,欲觅一合适地方将孩子抚养成人。 马车夫原是镇平县曲屯人,逃荒到邓州落户。他听了张夫人凄凄切切的身世诉说,很是同情。想起自己的大姨,孤寡一人住在镇平县城南姜营村,何不让眼前这张夫人母子以侄女投奔姑妈的名义,与大姨合户,相依为命呢?张夫人听车夫说有这样的去处,自然也是喜出望外。 张夫人随着车夫到了姜营后,跟了大姑姓氏,改称姓姜。姜仔龙长大成家,慢慢繁衍为大户人家,枝叶蔓延至南召县。 姜宗仁的天祖姜士猷、高祖姜文、曾祖姜福阶、祖父姜聚元、父亲姜峻嶽,世代均以农为生。祖父姜聚元这一代,兄弟五人,姜聚元排行老二。当时家中无有任何产业,连住的一间破草房也是借人家的,他们兄弟曾出山西给人家当雇工及种地谋生。 姜宗仁的祖父姜聚元是个有梦想的人,他不堪忍受被人看不起和贫穷生活的窘迫,就在劳动中抽空去学习识字,他想通过识字以后学中医。那时也没钱买笔墨,便用香头、草棍代笔,划来写去,常被人们称之为“圣人蛋”。至中年时终于自学成中医,在家中开起了一个小小的中药铺。平时给人看病,换得一些钱和粮食。加上当时家中其他几个兄弟下盐池做活、扛长工,使得家庭经济有了一些基础。 清末年间,为避免豪绅欺压,曾祖姜福阶曾花20两银子给姜聚元捐了一个监生,但也无什么作为。 1893年间,姜家在南召县皇路店杨树沟买下了破落地主李书策的一片荒地,开垦出20亩薄地。姜家人便在杨树沟定居下来。当时家中的人口有宗仁的曾祖父和曾祖母、叔曾祖父;祖父五兄弟(萬元、聚元、照元、魁元、會元)、祖母及姑母和父亲、叔父等共计12口人。 1912年间,姜家人口逐渐增至19人,生活贫困不能维持,姜宗仁的祖父兄弟五人在一起合居的大家庭便分成了五个小家庭,每家分得5亩多地,各自谋生。 姜宗仁的祖父姜聚元与祖母靳氏,生子2人(峻嶽、峻凱)、生女2人。父親姜峻嶽在家中是长子。由于祖父姜聚元在生活中尝到了识文断字的好处,所以姜峻嶽在小时候便被送进私塾学习八股文。姜聚元希望姜峻嶽长大了能进秀才,当着门事,不受人家欺压,光宗耀祖。辛亥革命后,废除科举,姜峻嶽不可能再走科考之路,便继承父业,也学习了中医,一边做着药铺的事,一边与弟弟峻凯种着家里那5亩薄地,勉强维持着生活。1934年姜聚元病故后,家中生活难以维持,姜峻嶽与兄弟姜峻凯分家,5亩地作为母亲的养老地,兄弟二人各分2亩半耕种。姜峻岳另外靠着药铺副业和有时教书,来维持当时全家7口人的生活和子女的学习教育,仅此仍然不能维持一家人的温饱生活。 宗仁的父亲姜峻嶽在当时的杨树沟村一带,已经相当于农民中的一个知识分子了。他知书达理,用自己掌握的中医术,为乡人救治于疾病困扰之中,且所收报酬低廉,颇受乡人村民的推崇拥戴。他于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杨树沟支部书记。白河南地区中心支部宣传委员。抗战期间曾组织抗日武装活动,1947年11月迎接解放大军中,拉起地下武装30余人枪组成了豫陕鄂六专署武工队。1948年10月任南阳专区人民医院中药社、教养院、中药批发部经理,南阳市医药公司药业合营公方副经理。1979年病故于南阳。 ![]()
姜宗仁的母亲党庭芳,在家中以长媳长嫂的身份上孝公婆,下爱叔侄,是一个贤淑农村妇女的形象。她于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生坚持地下革命工作。生育子女八人,既:宗仁、宗孟、宗恕、宗孝、宗宽、宗本、宗善、宗芝。1949年病故于杨树沟村。 继母田秀实,南阳城市贫民,1951年嫁与姜峻嶽后无生育,过继一子名宗厚。田秀实照料相伴姜峻嶽晚年生活至终,于2006年病故于南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