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笔记》05:因漠视而蹉跎

 迷途老马ZS 2024-04-21 发布于辽宁

《笔记》05:因漠视而蹉跎

“如今的发达文明中有一句格言:时间就是金钱。”

“时间就是金钱,这已成为 我们的第二天性,一般连最后一秒钟也不会放过;而中国人则与大多数东方人一样,却出奇地空闲。”

—摘自《素质》第5章《漠视时间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唐】王贞白

当我们的先贤吟诵“一寸光阴一寸金”时,广袤的美洲大地还沉睡在印第安人的脚下,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则是在数百年之后。可是,当我们还在用“鸡叫”、“时辰”什么的计时,他们却率先喊出了“时间就是金钱!”我原以为这句话是深圳人发明的。
当我们也用微秒、毫秒、秒、分、时……来计量时间时,仅有几百年建国史的洋人,已经远远跑在了我们的前头。
看他们是如何描述我们漠视时间的:
“中国人从很小的时候起就习惯于按照大洪水前的方式行事。上学时,他一去就是一整天,从日出到天黑,中间只有一两次间断。吃点东西。学生和先生都只知道这样。”
“中国人的历史……既有历朝历代的大树,又有数不清的枯木烂枝。只有一个完全缺乏时间观念的民族,才会编写和学习这样的历史,只有中国人的记忆,才会把这样的历史贮藏在宽大的'肚量’里。”
“(建筑)工人来得晚走得早,还时不时地停下来喝茶。他们走很长的路,而从很远的石灰坑里搬运来的只是一布袋石灰浆。假如用独轮车来推,一个人就可以干三个人的活,……倘若下起小雨,他们就会停工。……尽管人们很卖力,但进度却很慢,很难去计算这些人每天的'工'。”
“我们听说有一个外国人,不满于他请的木匠钉板条的速度,在他们吃饭时自己干,结果干了他们四个人半天的活。”
“我们听说过这样一件事:一整包外国邮件在两个相距仅十二英里的城市间延误了几天时间,因为邮递人员的驴子得了病在休养!中国电报总局的管理,与它应该成为的样子相比,只不过是一种拙劣的歪曲。
“外国人最气恼的是,中国人在一般社交访问中的漠视时间。这种访问在西方是有时间限度的,不能超过。然而,在中国没有这种限制。”“拜访外国人时,中国人根本不可能意识到有宝贵的时间这个因素。他们会坐上几个钟头,该讲的全都讲完之后,也没有主动告辞的意思。”
“更为可怕的是中国的宴席,菜肴的数量和种类都超乎想象,经历过这种宴席的所有外国人都有感到惊恐绝望,尽管中国人还感到这种享受太短了。”
够了。国人漠视时间的事例文中还有。如今,如作者列举事例的“相似形”,俯拾皆是。我这般没有别的,惟有时间而又不知珍惜的老男老女们,已然得到了先人“素质”的真传。
如果把“磨洋工”视为抗争奴役、压迫、剥削的一种手段,我们是源远流长的。比我老很多的人说,给小鼻子(日本人)干活,监工不在跟前,就空敲锤子不钉钉,与明恩溥书中描述的木匠们师出同门。
对付“磨洋工”,东洋人似乎比西洋人更有招法。机务段(日伪时期称机关区),因为有火车头整备、转线、检修等,作业场地很大,又不能完全封闭,需要守更巡夜。为了防止偷懒,日本人让巡守人背负一架钟表,走到几个固定的处所,才能取出钥匙给钟表“上弦”。钟表停摆了,铁证他没有完成工作。
      后来,我们自己人也有“磨洋工”的,而且比前辈更富“创意”。工务段有巡道员,是徒步检查铁道线路的。他们有固定的巡查区段,到固定的地点与相对而行的同职人换牌,再各自返回巡查。某巡道员,让训出的家犬带上牌子到区间与另一巡道员换牌。确有其事。
“磨”的是洋工还是土工,姑且不论。接受一份薪资,就是签下了一份契约,再“磨”就不十分“地道”了。恕我迂腐。相比于“磨洋工”,我赞赏“罢工”,不论出于经济或是别的目的。当面锣,对面鼓,短平快,嘁哧咔嚓,也堵了洋人说我们“漠视时间”的嘴。
近年,人群中悄然兴起了躺平、摆烂的“新姿”,不知是不是先人“素质”的光大,除了他们个人的原因,一些看似并不相关的因素,也不能完全从这种绝非个别现象的成因中完全切割出去。
眼下,除了面临中考、高考的学子们,还念及着“一寸光阴一寸金”,不蹉跎岁月的人,值得尊重、敬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