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个人最终的归宿,都是自己

 天地人和w 2024-04-21 发布于福建

最近看了一个访谈,问题是“你们觉得妈妈最爱谁”,被采访者中有一位妈妈指向了自己,她说:“我指我自己的原因是要告诉自己,从今天开始我要最爱我自己。”

这句话给了我很大触动,人的一生中会扮演很多角色:子女、父母、职员……在众多角色中,有时会忘了背后的自己。

在不同的角色中转换,却别忘了“你”先是自己。

01

找回自己:NPC也有自己的副本

小时候的认知里只有伙伴和泥巴。

在秋收的稻谷旁兴奋地玩着过家家,“我扮爸爸,你扮妈妈”;用吃剩的果冻壳塑泥巴,“这是桌子,那是院子”。

长大后的世界里见惯了高楼大厦,辗转在不同地点,肩上有责任,背上有压力,好像童年的镜头突然拉远,汹涌的人潮中,望不到自己的脸。

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体认知的建构,我们会发现世界大到没有边界,自己小到如沙漠之砾。

各种社交媒体的涌现,带来的不仅有令人神往的远方,还有消散不掉的焦虑。

在焦虑中滋生出迷茫,在迷茫中走失了方向。有人戏称自己是这个世界的NPC,但我想说NPC也有自己的副本。

50岁的苏敏阿姨忍了半辈子,让了半辈子,最后决定用自驾游的方式找回自己。从住车顶帐篷到拥有自己的房车,在旅行途中,她看到的不仅是沿路风景,更是埋藏在内心深处的自己。

正如苏敏阿姨自媒体账号中所写的“每一个人最终的归宿,都是自己”

每个人最终的归宿,都是自己

02

认识自己: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

被催促长大的一代,步履不停,像生产线上的流水娃娃,按照“好孩子”的标准被塑造、被修饰,我们也曾对这标准深信不疑。

“别人家的小孩”总是父母口中神仙般的存在,我们试图成为他们的样子,抹掉与大部分人相异的棱角,小心擦拭,变成一个陌生的自己。

突然某一天,坐在镜子前,端详许久,恍然明白我们不可能完全成为另外一个人,那为什么不成为更好的自己呢,重新认识自己吧。

最近几年,考公的热度居高不下,考研大军也愈加壮大,有些同学一举上岸,也有些同学考场失意。

山东某地一女生在网上分享了自己的考研经历,花两年上岸,读研一学期后决定退学。

原因是读研生活不符合女生的原本设想,相对于循规蹈矩的按指令完成任务,她更倾向于从事付出就有回报、成就感较高的工作。

有人会惋惜女生花费的那两年时间,但相反,女生觉得这段经历带来的成长才是最重要的,也是通过这段经历,让她重新认识了自己,明确了自己的方向。

03

爱上自己:从拥有“配得感”开始

“谦让”似乎成了一种魔咒,像墙角的藤蔓,肆意生长,当试图反抗时,身后的藤条突然变长,将身体紧紧裹住。

我们仿佛生来就有爱人的本能,甚至超过了爱自己。

对于喜欢的东西,我们被要求分享,对于别人的热情反馈,会感到受宠若惊。

一切的源头都是缺失“配得感”,这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指的是个人坚信自己应该得到某些东西的信念。通俗来说,就是一种自己配得到某些东西的感觉。

比如在爱情中,缺失“配得感”的一方,会对另一方的爱意产生怀疑,认为自己不配拥有对方的付出。

那么该如何拥有“配得感”呢,首先要做的是爱上自己,只有对自己满意,认为自己值得,才会有多余的爱,生长出爱人的能力。

爱自己,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智慧。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我们处在巨大的社会网中,为子、为父、为母、为事,无法逃避,但可以从每个角色中认识不一样的自己,爱护每一个自己。

人生路漫漫,好好爱自己才是生活的开端。

愿你忠于自己,活的认真,笑的放肆。

每个人最终的归宿,都是自己

作者简介:巧克力,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