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年人生笔记16:读书就是读人,读书更是读己。

 王传言 2024-04-21 发布于江苏

防止失联

我总觉得,茫茫书海,能遇到一本心仪的书,且迅速看完,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好比遇到心仪的人,总要天时地利人和才能奏效。每本书,说到底就是一种投射,也即是人的故事,是作者写的自己以及自己的延续。所以,读书就是读人,读作者这个人。

一个人为何非要写一本书,为何非要写那样一本书,必然会是自身的一种反映罢了。司马迁为何非要写《史记》?因为他父亲司马谈也是个史官,也有一个宏愿,只是没有遂愿,于是儿子司马迁才想着继续,且自己受到了宫刑,实在是想着翻身,这才有了这样的一本书。否则,怎么可能看到这样的史家之绝唱?

当读《史记》的时候,是不是就是在变相地读这样的一个人?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到了钱钟书的《围城》这里,似乎有点分野,他提出了母鸡和蛋的问题。看蛋就好了,不用看下蛋的母鸡。说的似乎也很有道理,其实,即使不看母鸡,通过看蛋,也是在看母鸡,这点倒是毫无异议的。

你,到底会读什么样的书呢?为何你爱读这样的书,别人却并不爱读,这其中到底存在着怎样的一个问题。我想,读什么样的书,其实源于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或者是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道理就是如此简单,并没有什么深奥可言。

年少时,爱读李敖,就是爱那种快意恩仇罢了。但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我至今没有认真阅读过一本武侠小说。别问我是为什么。就是压根读不下去。无论谁的,都读不下去。要是强制自己读,也是走马观花,不会有任何效果。我想,这辈子,似乎就没有这样的武侠情缘,虽是憾事,却并不觉得奇怪。

突然想到了相亲。有的人觉得这个人太好了,迫不及待地介绍给了单身汉。结果单身汉却并没有感觉。此时此刻,这个人就觉得单身汉是不是对自己有意见呢?其实不然。我觉得吧,人与人能否契合,绝对不是靠介绍来的,而必须是靠互相吸引,这就好比人和书的遇见,强制是没有任何效用的。

总的来说,你是什么人,就会遇到什么人,你是什么人,就会读到什么样的书,这一点都不奇怪,而是一条暗暗隐藏着的人间真理。不信,你回头看看,你遇到的那些人,你读过的那些书吧。

……

4月20日小记

周六,扫墓,给岳母的父母亲。我,主打一个司机角色。导航而去,道路不畅,被封闭起来不少,问了墓区管理人员,才抵达目的地。照例,儿子还是在问墓碑上的生和死的问题。

摆出我提前买好的。岳母似乎不太满意。只是我也不多说些什么。尊重老人嘛,老人说啥就是啥,说不好,就听着;说好,也别太当回事。虽然不说什么,心里还是觉得有点难过。毕竟这是特意去买的,天气冷,油凝结了不是正常嘛。

扫墓即是追思,再反思活着的过程。整个四月,我都沉浸在死的思考里。其实,死总是会来的,思考也没啥意思。问题还在于如何活。半生已过,如何活,难道不知?知。不过就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度过一生罢了。

我越来越感觉到一种形式主义,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屁放了就结束了,却硬生生地拆成五到十个屁,这样以来,屁的总量没有任何变化,但屁的数量却硬生生多了,为了这些分裂出来的屁,必须得多几个屁股,多几条裤子。

事情看上去多了,每个人都忙得要死。夜深人静,想想看,一点都没变啊。正如歌词写的,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屁还是那个屁。如今却成了几个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