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振宁对莫言说:你是农民的儿子,我是教授的儿子,你有何感受?莫言的回答很机敏

 流响文学社 2024-04-21
2013年在北京大学115年校庆之际,一场别开生面的“科学与文学的对话”在这座古老的校园内拉开帷幕。科学巨匠杨振宁、文学大师莫言与文化大家范曾,三位在不同领域卓越的人物,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科学与文学的深刻内涵。
杨振宁轻轻提起诺贝尔奖的话题,眼神中透露出对莫言的深深好奇。他的话语中带着几分戏谑:
“你我走了不同的道路,出身也迥异。你是农民的儿子,我是大学教授的儿子。当我站在斯德哥尔摩的领奖台上,心中的感触与那些美国物理学诺奖得主截然不同。我想知道,你领取诺奖时,又有何感受?”
话语间,似乎暗藏着微妙的比较,但杨振宁的语气却平和如水,没有让现场的气氛变得紧张。莫言听后,陷入了短暂的沉默。那一分多钟,仿佛是整个世界的凝固。随后,他抬起头,目光坚定而深邃。他缓缓开口,声音里带着几分自嘲与无奈:
“我的感受,或许真的与任何人都不一样。这个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次颁给中国籍的作家。几十年来,它在中国一直是个热点,我深受其扰。”
原来,在获奖之前,莫言的生活被各种关于诺贝尔文学奖的猜测和询问所包围。那些无休止的电话,让他感觉自己仿佛成了众人研究的对象,生活被打扰得难以安宁。他选择了沉默,甚至有一段时间不接电话,不回答任何问题,只希望能安心于自己的创作。而当谈到领奖时的感受,莫言的回答却充满了机智与幽默。他说:
“站在领奖台上,我感觉自己不是一个领奖者,而是一个观察者。我观察着国王和王后,以及他们身后那两个漂亮的女儿。当然,我也看台下,看我的太太和女儿。”
这番话,赢得了台下听众的阵阵掌声。莫言以他特有的方式,将文学中的幽默与真实带入了现实。他继续道:“当有人问我接到奖牌时有没有想法,我说我没有什么想法,只是在观察。”
这场对话,不仅是一次思想的碰撞,更是一次心灵的交流。它让我们看到了两位大师在各自领域的卓越成就,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对真理和美的共同追求。在这个充满变革与创新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多的这样的对话,来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莫言的回答不仅展现了他的机智,更体现了他对文学的深刻理解。他谈到了诺贝尔文学奖在中国的争议与影响,以及自己在获奖前后的心路历程。莫言的话语中透露出对文学的热爱与对自由的向往,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与对生活的观察。
在讨论“科学与文学”的话题时,莫言表达了自己对两者关系的见解。他认为文学家关注的是人的情感世界,而科学家则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两者虽然关注的对象不同,但在创造过程中却有许多相通之处。莫言强调,无论是科学还是文学,都不能无中生有,都必须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
当话题转向“天才”时,范曾先生首先表达了对天才存在的肯定,并邀请杨振宁与莫言分享他们的看法。莫言赞扬了杨振宁在物理学上的卓越成就,认为他的成功不仅仅是天赋的结果,更是不懈努力与持续探索的结晶。莫言本人在文学上的成就也非一日之功,他的作品中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都源于对生活的深刻洞察与艺术的精心雕琢。
随着对话的深入,三位大师对于科学与文学的关系、天才的定义以及成功的本质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他们的见解虽然各异,但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核心——无论是科学还是文学,真正的追求都是为了揭示世界的真相,为了人类的进步与发展。
在这场对话中,三位大师展现了各自的智慧与魅力。杨振宁的谦逊与严谨,莫言的幽默与深邃,范曾的博学与锐利,共同构成了一幅思想的画卷。他们的言论不仅启发了在场的学子,也为远道而来的听众带来了无限的思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