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军为啥要优待俘虏?国军将领哀叹:杀不得用不得,这招儿太毒了

 卓尔不凡36 2024-04-21 发布于河北

1928年4月28日,毛主席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与和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以及南昌起义的部分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两军会师之后,部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4军(即红4军),毛主席任党代表以及军委书记,朱德任军长。

队伍合编之初,自然要宣布一些政策、纪律以及指示,其他的倒还好说,但在这其中,毛主席所制定的有一项政策,让不少战士们十分疑惑。

这个政策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求战士们在战场上抓到俘虏后,必须有对他们优待,如何优待呢?有三个基本准则。

第一,不许打,第二,不许骂,第三,不许搜腰包。

我军为啥要优待俘虏?国军将领哀叹:杀不得用不得,这招儿太毒了

除此之外,毛主席还要求大家,对于俘虏中有伤的,还要给他进行治疗,并且,对于去留不做强制,愿意留下来参加红军就吸收进来,不愿意留下的,那就发放路费遣送回家。

这些规定,让战士们不仅感到新鲜,同时也百思不得其解,他们想破脑袋也想不明白,为什么要优待这些俘虏?

之所以不理解,其实原因倒也不复杂,当时红军的主要成员有两种,一种是备受压迫的农民,他们受尽了地主劣绅们的压榨和迫害,不少人的亲人要么死在地主劣绅手中,要么是死在军阀混战之下,因此在看到敌人后,第一个念头就是报仇雪恨。

所以,他们是无论如何都不理解为啥要优待俘虏的,毕竟对方是不共戴天的敌人,哪里有优待这些敌人的道理?

再一种,就是旧军队吸收来的官兵,他们之所以不理解为啥优待俘虏,是因为他们在旧军队中的经历,过去打了胜后抓了俘虏,那么就是搜腰包发小财的好机会,至于对待俘虏本人,那骂几句、打几下,更是家常便饭。

因此,毛主席在宣布宽待俘虏的政策后,有很大一部分人不理解也不明白,不过,正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在不久之后发生的一些事情,使得大家逐渐开始明白了为啥要定这个政策。

1928年6月,朱德、陈毅率红4军主力第28、第29团向永新外围的酃县发起进攻,并顺利将该地攻克,而在攻克之后,国军杨池生部问询而来,向28团据守的阵地发起猛烈进攻,此战打的十分激烈,连朱德都亲自上阵指挥。

最终,在红军战士的英勇还击下,杨池生部大败。

而看到自己的部队节节败退,杨池生也是大为恼火,命令督战队上阵,威胁前线的官兵死命抵抗,这些督战队在后面拿着手枪,胁迫溃败的士兵调转方向继续进攻,为了防止士兵继续溃败,督战队干脆大声说,“顶住,不许跑,共产党抓住你们是会剥皮抽筋的”。

随着当场枪毙了几个逃跑的士兵,杨池生部的其余溃兵也吓得慢慢止住了脚步,无奈之下,只得继续向红军发起进攻,但最终还是被红军彻底击败,有不少士兵都成了红军的俘虏。

这些俘虏在刚被抓到时,一个个面如死灰,绝望之情溢于言表,为什么呢?一来,俘虏周围围着好几个红军战士,这些战士一个个虎视眈眈的看着他们,这本身就让俘虏感到十分害怕,觉得自己随时都会被一枪干掉。

二来,成为俘虏之前,督战队也说了,“被共产党抓到就会剥皮抽筋”,这如今真的成俘虏了,因此在这些人心里就觉得,即便没有“剥皮抽筋”,但想活着肯定是不可能了。

所以,这些俘虏一个个吓的瑟瑟发抖,眼神中也透露出绝望的神情。

恰好,时任红4军28团1营四连连长的杨至诚(开国上将)来到了押俘虏的地方,他想检查一下战士们对于宽待俘虏的政策,因此,就朝着几个俘虏走了过来。

来到俘虏面前后,杨至诚的第一句话,就是告诉俘虏们,“红军会保证你们的安全”。

我军为啥要优待俘虏?国军将领哀叹:杀不得用不得,这招儿太毒了

这句话,让俘虏们将信将疑,几个人你看我我看你,嘴里欲言又止,他们觉得,这只不过是一句场面话,刚才在战场上打的你死我活,怎么可能会轻易放过自己呢、

其中,有一个叫做曹福海的俘虏,壮着胆子对杨至诚说,“求长官放了我,我家里上有老下有小,饶我一命就是救我全家”。

曹福海这么一说,其他几人也学的有模有样,纷纷开始求饶,等到他们说完了,杨至诚再次提出,红军是不会杀了他们的,并且还会对他们进行宽待。

咋宽待?这帮人带着疑惑,跟着杨至诚来到了团部,而在这里,红军对他们的所做的事情,可以说是让他们着实开了眼。

当时红军的条件并不好,尤其是物资方面十分紧张,但即使这样,还是尽可能的让这些俘虏住的舒服一点,对于有伤的,红军还拿出珍贵的药品帮 他们治疗,平常红军吃什么他们也吃什么丝毫没有区别。

到了这群人伤养的差不多了,红军又召开了一次会议,会议上,28团的领导再次详细的讲解了红军的政策,对愿意加入红军的,热烈欢迎,而不愿意加入的,每个人发了几块钱的路费,让其自行回家。

临走时,28团的首长对这些人说,天下穷人是一家,红军和其他部队的士兵都是兄弟,所以回去之后,该做工做工,该种田种田,即便还要参军打仗,枪口不要再对准自己的兄弟。

最后,红4团组织干部和战士,敲锣打鼓把这些人送出去很远,而眼前的一幕,加上这几天的经历,让这些人大为感触。

他们没想到,红军不仅将他们“剥皮抽筋”,反而还像亲人一样对待他们,有吃的先让他们吃,有伤想办法给他们治,这在国军队伍中,根本是不敢想象的事情。

所以,这些人就感慨的说,“以后打仗再碰到红军,我要是伤到了他们,我就不是人”。

类似的话,不少红军战士也听到了耳朵里,他们开始明白为什么毛主席要求他们宽待俘虏了,这些俘虏虽说没有参加红军,并且还很有可能会回到国军队伍中去,但他们会把自己的经历“广而告之”,从而击破那些所谓红军“剥皮抽筋”的谣言。

难道这不是一种很好的宣传吗?最起码,可以让一部分人在以后打起仗来,不会和红军拼命,而这就是宽待俘虏的好处。

我军为啥要优待俘虏?国军将领哀叹:杀不得用不得,这招儿太毒了

当然,还是有一部分战士没想明白,加上他们也遇到过把俘虏放回去后,这些俘虏照样和 红军打的十分激烈,造成了红军出现伤亡,因此,他们的想法就是,“俘虏不能放走,放走了还是敌人”、“消灭一个就少一个敌人”以及“为牺牲的同志报仇”之类的想法。

在了解到部分战士的这种情绪之后,毛主席特意召开了一次会议。

会议上,毛主席除了再次强调要继续执行宽待俘虏的政策外,又耐心的战士们解释了为什么要这么做:

“出气、报仇,想法并没有错,但你们搞错了对象,国民党士兵绝大多数都不是地主劣绅,你杀了他,那些真正的地主劣绅连眉头都不会皱一下,马上就会抓来新的,结果还是穷苦老百姓倒霉,我们红军不是要解放劳苦大众嘛,所以大家做什么事要有耐心,国民党士兵越是不了解我们,就越是要多往回放,让他们回去替我们宣传,一回不行就两回三回,总有一天他们会觉醒的,要是放回去一个能争取是个,这账不是很好算嘛。”

毛主席的一番话,说的大家连连点头,这番话没有什么大道理,讲的通俗易懂,就连部队里没读书书的小战士都能听明白,大家对宽待俘虏这个政策,也有了更深的认知。

自此,大家不再抵触宽待俘虏的政策,开始认认真真的执行起来。

俗话说凡事主动去做和被动去做,是有很大区别的,而在大家的主动之余,宽待俘虏的政策真正做到了极致。

除了对待俘虏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外,对于战场上牺牲的敌军士兵,红军还尽可能的将其收敛,甚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会把对方的尸体用装进棺材,写好姓名和战死地点,委托老乡们送回去。

而红军的所作所为,国军普通士兵看在眼里,加上被放回去的俘虏“宣传”,很快就起到了奇效。

在1928年的秋天,红4军与国军杨池生部在七溪岭遭遇,双方展开激战,但此战仅仅打了半天就以红军胜利结束,而胜利的主要原因,就是对方的很多士兵还没打几枪后就纷纷主动缴械,剩下的顽固分子看大势已去,便只得溃散。

而这一次,杨至诚在俘虏中见到了一个“熟人”。

谁呢?正是上次那个求他饶命的曹福海,经过上次的经历,曹福海对红军印象大好,而出于不是特别了解,加上看到红军部队里生活艰苦,且没有什么像样的武器,甚至还用着梭标,所以最终没有答应参加红军,而是又回到了国军队伍里。

但这一次在“又”成为俘虏后,曹福海主动找到杨至诚,当场表示,自己要参加红军。

当时杨至诚就问他,怎么想通的?曹福海回答说,原先当兵是为了一个月挣点钱给家里,但发现每个月的钱还不够被克扣的,所以左思右想,还是觉得杨至诚说得对,“穷人要想过好日子,那就必须把头顶上的“大山”给推倒”。

而当杨至诚笑着问他,“红军生活艰苦,能不能适应?”时,曹福海说,“为了让家里的老人、孩子以后不苦,现在我自己苦点没关系”。

就这样,一名国军士兵成为了红军战士,不仅是他自己,还有越来越多的类似曹福海的人参加了红军队伍,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国军士兵在原来的部队里,是那种兵油子、兵痞之类的人,但到了红军队伍中后,却如同变了一个人。

不仅变得不再愚昧无知,也变得自信勇敢,工作上和战斗中,表现的格外突出,比如像曹福海,他在加入红军队伍之后,靠着优异表现,很快就当上了排长。

而在1929年的大庾战斗中,曹福海为了掩护部队撤退,主动担任后卫,最终壮烈牺牲。

试想,仅仅在一年之前,曹福海还是一个当兵只为拿钱、打仗能磨洋工就磨的人,却能为了掩护队伍,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是什么让他发生了如此大的改变?正是毛主席所领导的红军队伍。

我军为啥要优待俘虏?国军将领哀叹:杀不得用不得,这招儿太毒了

而宽待俘虏这箱子政策,我军不仅在红军时期坚定不移的执行,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同样也是如此,而这项政策,也为我军立下了诸多“奇功”。

辽沈战役中,国军东北“剿总”47.2万大军尽数被我军歼灭,其中,起义、投诚9万余人,而俘虏敌军人数,则达到了32万余人。

而在战役结束后,中央对于如何改造东北国军俘虏这一问题,做出了相应的指示:

“对俘虏释放或留用,应权衡利害,灵活运用,应该以争取为主,不应以放走了事。一般俘虏旅级以上者,进行教育特别优待,争取做宣传号召工作,基本上不释放;团、营以上者,送军区教育训练,争取部分为我所用,选择其中比较进步而又愿意回去者,可给以任务,个别先行释放;除极顽固反动或有交换价值者外,一律分期释放。”

从这个指示中就能看出,相较于红军时期我军的俘虏政策,解放时期的要更有针对性,而在东北我军经过一系列的甄别工作之后,合适的补充进入部队,成为解放战士,而不合适的则直接放走,前后共放走了约有6万余人。

当然,这被放走的人中,也不是都是那种顽固分子,当时东北我军全部满员,仅步兵纵队都是每纵队为4个师五万余人,所以,要不会点特殊的能耐,还真的只能被放走了。

这就导致,不少被放走的俘虏,极为羡慕那些加入解放军的“前同僚”,但这也没办法,最终,他们只能返回关内,其中一小部分回到了家乡,而另一部分则重投国军队伍,成为了傅作义的部下。

对于能接收数万名兵源,傅作义开始还是很高兴的,毕竟就当时的形势来看,手里兵力多点总比少点强,但在接收后不久,傅作义却笑不出来了。

这些俘虏在回到关内后,很快被补充至天津,而由于见识过东北我军的厉害,这些人回去之后,开始“大肆”宣传起来。

在他们口中,东北的“狗皮帽子大军(即东野)”,打起仗来犹如神助,再强的国军对上“狗皮帽子大军”后,完全不是对手,最终都会被一一击溃。

当然,东野打仗确实是所向披靡,而在经过这些人的“广而告之”之后,就更让国军对东野害怕至极,甚至产生了心里阴影。

不仅仅是普通士兵如此,就连国军高官也是如此,包括傅作义本人同样也有这种想法,他甚至已经做好了一旦东野大军入关,那么自己就带着起家的35军、104军撤回绥远的准备。

而当得知东野大军真的入关,尤其是随着新保安战役以及张家口的解放,可把傅作义给吓坏了,不过比他更害怕的,是当时驻守在天津的国军。

本身,由于当初被东野放走的数万俘虏持续不断地宣传,就让驻守天津城的国军有心理阴影,如今,“狗皮帽子大军”居然真的来了,加上新保安战役等一系列战役中国军的连连失利,更让这些人吓破了胆。

与此同时,那些从东北被放回来的俘虏继续“添油加醋”,到处说“傅作义根本挡不住狗皮帽子大军”、“新六军没放几枪就完蛋了”、“赶紧想想后路吧”之类的话,导致恐惧就如同瘟疫一样,迅速传遍了天津城。

不得不说,这些免费的“宣传员”,着实帮了我军大忙。

在他们的“帮助”下,东野参谋长果断出击,仅用29小时就攻克了天津,而在战前,国军中有人曾宣称天津“固若金汤”,认为解放军三个月都不可能攻克,而这结果,实实在在的打了这些人的脸。

他们只知道天津的城防无比坚固,但却不知道的是,被吓破胆的天津国军,就算给他们再坚固的城防,也是白搭。

我军为啥要优待俘虏?国军将领哀叹:杀不得用不得,这招儿太毒了

天津战役只是“优待俘虏”政策出奇效的案例之一,整个解放战争期间,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也正是我党我军坚定不移把这个政策认真执行到位,为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

国军曾经也对这个进行过研究,试图找出破解办法,但研究到最后,也只能哀叹不已:“这招数,太毒了”!

被俘者释返后对我军(指国军)之影响:

(1)以为被俘仍可生还,不愿作生死战;

(2)好奇心驱使不免对“匪”稍存幻想;

(3)忠奸混淆,是非莫辩,武德败坏,战力减退。

此外就增加我处置之困难而言,明知此等释返之被俘人员对我有百害而无一利,但杀之不可,用之不宜,弃之抱怨,且人数甚多,需索粮饷骤增意外之负担,更使财力支绌。……

宽待和优待俘虏,是我军自井冈山时期就定下的基本政策,而这个政策的背后,是毛主席军事思想中重要体现,也是瓦解敌人、壮大自己的法宝,在优待俘虏的同时,还能将我军的强大宣传给敌人,而放在现代,此政策同样还可以起到彰显我军正义性、维持我军官兵士气的重要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