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孤独中写下这五首词,抚慰世人近千年

 飞花诗话 2024-04-22 发布于陕西
前路漫漫,诗词为伴,流年匆匆,且祝君安!你好,我是飞花君。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每当失意孤独的时候,他总是写下流传千古的诗词佳作,在孤独中静守生命花开。他的这些诗作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深陷人生低谷的人心中的精神支柱。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这首词是苏轼在黄州定慧院寓居期间所作。

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生活陷入困境,心情也极度低落。黄州定慧院成为他暂时安身之所,然而这并未能缓解他内心的孤独与寂寞。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词,以抒发内心的感慨。

词的首句“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描绘了深夜的静谧与孤寂。缺月、疏桐、漏断,都营造了一种凄凉冷清的氛围,与词人内心的情感相呼应。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则进一步展现了词人的孤独形象。他如同一个幽人,在深夜中独自徘徊,无人陪伴。同时,他又将自己比作一只缥缈的孤鸿,形单影只,无依无靠。

下阕“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惊悸与遗憾。他在深夜中突然被惊醒,回头望去,却发现无人能理解他内心的痛苦与挣扎。这种无人能懂的孤独感,进一步加深了他的内心痛苦。

最后,“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词人再次借助孤鸿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坚韧不拔、高洁自许的品格。尽管身处困境,他依然不愿随波逐流,宁愿在寂寞的沙洲上独自承受寒冷。

联系苏轼的写作背景,我们可以理解这首词不仅是他对孤独与寂寞的抒发,更是他坚韧不拔、高洁自许品格的展现。在困境中,他依然保持着自己的独立与尊严,不愿向命运低头。这也是苏轼一生坚持的精神追求,使他成为后世敬仰的伟大文人。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他被贬谪黄州期间。这首词以壮丽的赤壁景色为背景,通过怀古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三国时期英雄豪杰的敬仰与追忆,同时也抒发了他对自身遭遇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深沉思考。

词首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浩渺的江水开篇,象征着历史的洪流不断冲刷着岁月,淘尽了古今多少英雄豪杰。这种开篇方式既展示了作者宽广的胸怀,也奠定了全词怀古的基调。

接着,“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作者将笔触转向赤壁古战场,提及了三国时期的名将周瑜。这里的“故垒”和“赤壁”都是历史的见证,让人联想到那场惊心动魄的赤壁之战。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词描绘了赤壁的险峻景色,形象地展现了赤壁之战时的壮阔场面。乱石穿空,象征着战场的艰险;惊涛拍岸,则如同战鼓擂动,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激烈与残酷。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作者在此感叹江山的壮丽与英雄的辈出。他通过对三国时期英雄豪杰的追忆,表达了对那个时代的向往与敬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几句词生动地描绘了周瑜年轻时的风采。他英俊潇洒,才华横溢,在谈笑间就指挥若定,让敌人灰飞烟灭。这样的英雄形象,无疑激发了作者对那个时代的怀念与追忆。

然而,词的下半部分,作者的笔锋一转,开始抒发自己的感慨。“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作者感叹自己虽然神游于故国之中,但岁月不饶人,自己已经早生华发。这里的“多情”二字,既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深情厚意,也透露出他对自身遭遇的无奈与感慨。

最后,“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作者以人生如梦的感慨收束全词。他借酒浇愁,面对江月,抒发了对人生的深沉思考。这种思考既包含了对历史英雄的敬仰与追忆,也蕴含了对自身遭遇的感慨与反思。

联系写作背景,我们可以理解这首词不仅是他对三国英雄的怀古之作,更是他对自身遭遇的抒发与反思。在黄州贬谪期间,苏轼饱受政治打压和人生困顿之苦,但他依然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通过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考。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正是他这种精神追求的体现。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词作。此词反映了作者谪居后的苦闷心情,词调较为低沉、哀惋,充满了人生空幻的深沉喟叹。

上片写感伤,寓情于景,咏人生之短促,叹壮志之难酬。首二句“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感叹人生的虚幻与短促,转瞬间即是一场大梦,而人又有几度新凉的秋天呢?有梦即有醒,有秋即有春,但梦醒后一切成空,人却再也不能回到过去。这两句包含着作者对世事沧桑的深沉慨叹,透露出一种人生如梦的强烈伤感。三、四两句“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紧承起句,进一步写词人内心的感伤。秋风穿廊,吹动枝叶,发出飒飒的声响,不停地撩动着词人的悲思,使他不能不想起自己两鬓斑白的头发,不能再不想起人生的坎坷与磨难。

下片写悲愤,借景生情,抒壮志难酬之悲愤。首二句“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写词人身遭贬谪,举目无亲,只有孤身独饮,借酒浇愁,凄凉孤寂。而当他抬头仰望明月,想借此寄托愁思时,月亮却又常常被乌云遮住,不给人一点儿光亮和希望。这两句看似写景,实则写人生,含蓄地表达了词人怀才不遇、忠而被贬的悲愤之情。“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两句,写词人中秋之夜,无人相伴,只能独自一人饮酒,举杯邀月,凄然望向北方。这里的“北望”既可能是实指,指词人望向北方的故土和亲人;也可能是虚指,指词人内心深处的理想和抱负。无论是哪种解释,都透露出词人深深的孤独和无奈。

整首词以景寄情,情景交融,将词人内心的苦闷和感慨表达得淋漓尽致。它不仅是苏轼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那个时代许多士人共同的心声,具有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临江仙·夜归临皋》这首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即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九月。词中描绘了苏轼在黄州雪堂夜饮后醉归临皋的情景,展现了他对人生、世事深沉的感慨。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首句开门见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苏轼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尽情享受着这份自由与放纵。当他回临皋寓所时,夜色已深,仿佛已是三更时分。这里的“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将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归家之时,家中的童仆早已沉睡,鼾声如雷,无人应门。苏轼无法入内,只好独自倚着藜杖,倾听江水微波荡漾、舒缓扑退滩岸的隐约轻叹声。这一画面生动地展现出了词人醉后的孤寂与无奈,同时也反映出他深沉的人生感慨。

下片则进一步表达了词人内心的苦闷与追求。“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苏轼深感自己的身不由己,被名利所累,不能摆脱人世间的纷扰。他渴望能够忘却这些纷繁琐事,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宁静。这种情感表达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最后三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则以一种超脱的姿态,表达了词人想要寄身江海、忘却尘世的愿望。在夜阑人静、风平浪静的时刻,他想象着自己驾着一叶小舟,从此消失在江海之中,将余生寄托于这浩渺的天地之间。这种超脱与豁达的态度,既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也是对人生理想的一种追求。

整首词风格清旷而飘逸,通过描绘词人夜饮归来的情景和内心的感慨,展现了他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这首词不仅反映了苏轼在黄州时期的生活状态和情感变化,也体现了他独特的人生哲学和艺术风格。



《临江仙·送钱穆父》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临江仙·送钱穆父》这首词是苏轼为送别友人钱穆父(名勰)而作,全词一改以往送别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议论风生,直抒性情,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充分体现了作者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词人对老友的眷眷惜别之情,写得深沉细腻,婉转回互,一波三折,动人心弦。

词的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元祐初年,苏轼朝为起居舍人,钱穆父为中书舍人,气类相善,友谊甚笃。元祐三年穆父出知越州,都门帐饮时,苏轼曾赋诗赠别。岁月如流,此次杭州重聚,已是别后的第三个年头了。三年来,穆父奔走于京城、吴越之间,此次又远赴瀛州,真可谓“天涯踏尽红尘”。分别虽久,可情谊弥坚,相见欢笑,犹如春日之和煦。更为可喜的是友人与自己都能以道自守,保持耿介风节,借用白居易《赠元稹》诗句来说,即“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作者认为,穆父出守越州,同自己一样,是由于朝好议论政事,为言官所攻。

以上数句,先从时间着笔,回忆前番离别,再就空间落墨,概述仕宦生涯,接下来抒发作者对仕宦失意、久处逆境所持的达观态度,并用对偶连喻的句式,通过对友人纯一道心、保持名节的赞颂,表明了自己淡泊的心境和坚贞的操守。词的上片既是对友人辅君治国、坚持操守的安慰和支持,也是词人半生经历、松柏节操的自我写照,是词人的自勉自励,寓有强烈的身世之感。明写主,暗寓客;以主慰客,客与主同,表现出作者与友人肝胆相照,志同道合。

词的下片切入正题,写月夜送别友人。“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一句,描绘出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渲染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的心情。

“樽前不用翠眉颦”一句,由哀愁转为旷达、豪迈,说离宴中歌舞相伴的歌妓用不着为离愁别恨而哀怨。这一句,其用意一是不要增加行者与送者临歧的悲感,二是世间离别本也是常事,则亦不用哀愁。这二者似乎有矛盾,实则可以统一强抑悲怀、勉为达观这一点上,这符合苏轼宦途多故之后锻炼出来的思想性格。词末二句言何必为暂时离别伤情,其实人生如寄,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又何必计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呢?词的结尾,以对友人的慰勉和开释胸怀总收全词,既动之以情,又揭示出得失两忘、万物齐一的人生态度。

苏轼一生虽积极入世,具有鲜明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张,但另一方面又受老庄及佛家思想影响颇深,每当官场失意、处境艰难时,他总能“游于物之外”,“无所往而不乐”,以一种恬淡自安、闲雅自适的态度来应对外界的纷纷扰扰,表现出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首送别词中的“一笑作春温”、“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等句,是苏轼这种豪放性格、达观态度的集中体现。然而在这些旷达之语的背后,仍能体察出词人对仕宦浮沉的淡淡惆怅,以及对身世飘零的深沉慨叹。

以上是今天分享的内容,希望你能喜欢。岁月静好,愿你历经沧桑,千帆过尽,心里依然住着那个少年,青春不老,诗心依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