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说湘菜144 到醴陵吃炒粉去

 张效雄 2024-04-22 发布于湖南

闲说湘菜144 到醴陵吃炒粉去

前天,侄女从北京回长沙参加一个学术会议。她去中科院读博士以后,留在京城多年,十分怀念家乡的美食。这回恰好她住在国防科大附近的一个酒店,我便领她去四方坪夜市解馋。

进入夜市街口,她一眼就看中了“醴陵炒粉”的摊子,香气扑面而来,嚷嚷着要吃这个。于是现炒了一大份,那味道果然不同一般,她说与其最喜爱的长沙汤粉相比,另有一风味。

醴陵是我很熟悉的地方。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报社,在记者站工作了一年多,醴陵是我分管的区域,去了七八趟,瓷厂、花炮厂看了十来家,眼花缭乱。最使我不能忘怀的,还是醴陵的美食,蒸草鱼、小炒肉、苦瓜鸭,炒黄菜,好多好多好吃的,现在想起来都流口水。后来我几次东去江西,或是南去井岗,都要绕道在醴陵搓一顿,才心满意足地开车回长沙。

我的晚辈记者肖军,下海与杭州明科置业有限公司合作,在醴陵渌江新城开发明鹿溪别墅群,取名来自于诗仙李白的“林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试图建一个世外桃源,创造一种惬意的生活意境。上周四,他邀我去欣赏别墅群“无声的诗”和“立体的画”。我很开心去转了一圈。在我来说,看别墅并不是重点,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想品尝好久没有吃过的醴陵菜。前些年评出的“醴陵十大碗”,很有诱惑力。

席间,我想点一份醴陵炒粉。在我看来,街边的炒粉,才是醴陵美食的精华。肖军却说,今天不点这个,过几天请你再来专门吃一次炒粉,他在故意吊我的胃口。

我问何故。在座诸君都笑着说,过十来天,就是闻名海内外炒粉节呀。

恍然大悟。去年五一长假期间,醴陵市举办了夏季旅游节系列活动,其中最有特色的是首届醴陵炒粉节,可谓风光无限。那几日里,八方宾客慕名而来,万人同吃醴陵粉、万声同唱醴陵谣、万元国瓷醴(礼)相送、万户共赏烟花秀,好好地嗨了一回。20组炒粉大厨和炒粉佳人,现场炒粉,盛况空前。热气腾腾的醴陵炒粉,展示了醴陵特色美食的独特魅力。

自今年起形成惯例,醴陵每年举办一次炒粉节。今年五一大长假的第二届炒粉节,以“千年瓷都烟花秀 五彩醴陵炒粉节”为主题,试图以美食作为流量入口,以炒粉为重要媒介,使之成为瓷城的重要名片。当然,吸引和留住游客的,不仅仅是美食本身,还有美食背后所蕴含的特色地域文化体验。

小小一碗炒粉,炒出了一个五彩缤纷的大世界。

据我所知,醴陵炒粉是当地一道美味可口的传统小吃,是街边早餐和夜宵的绝对主角,属于湘东菜系醴陵菜的范畴。炒粉的食材简单,做法也不复杂。味道好的要旨,一是原料搭配,再是掌勺师傅对火候的精准把握,因为这是油与火的艺术。炒粉既是醴陵厨艺人高超的烹饪

技术的代表,也是醴陵人巧手办事、化平淡为神奇的精明特质的体现。

醴陵人制作米粉,先将粳米磨成水浆,放入锅中熬成糊状,摊到铝质的宽盆中冷却凝结,用刀划成宽宽的条状,谓之为米粉皮。如果用带眼的筛子,将粉浆挤成圆柱状冷却,则称为杂粉。米粉皮嫩,不耐煮,宜现做现吃,不便于保存。杂粉可以晾干,韧而耐煮,相当于面条,可保留一段时间。将二者的奇妙结合,便是杂粉,是醴陵炒粉的主要原料。

醴陵炒粉与湘菜做法一致,旺火重油,小锅急炒,一次就只能炒一盘。如有几个顾客同时就餐,每份需要分开来炒,绝对不能大锅含糊乱搭。炒粉时,先将锅中的油烧得吱吱爆响。传统的步骤是先煎一个鸡蛋,煎到鸡蛋两面刚刚凝固,轻轻拔到锅底一侧,放入豆芽菜翻炒。豆芽菜下锅也能听得到清脆的爆油声音。倘若悄无声息,说明锅中油温太低,豆芽菜不容易炒熟。等豆芽菜炒到五成熟的时候,将泡好的米粉放到豆芽菜旁边,依次撒上干辣椒粉、豆油、盐和味精、葱花,翻炒到豆油将整个米线染成深棕色,再将铁锅颠簸几下,让米粉和豆芽菜、鸡蛋混合。这一盘炒粉盛在洁白的磁盘里,米线色泽金黄、柔韧可口,豆芽菜晶莹剔透、鸡蛋焦黄醇香,清爽中夹着一丝甘甜,色、香、味俱佳。

在醴陵,不管是大厨还是主妇,都采用这种普通的做法,口味高下,全在火候的把握与颠锅的水平。还有一个秘诀是,盐不能乱撒,只能撒到米粉上。盐放早了,或者直接撒到豆芽菜上,豆芽就会出水,变成糊糊状就索然无味了。也有聪明的厨师,配料并不仅仅拘泥于豆芽菜,可以依据个人的爱好,将别的蔬菜切丝代替豆芽菜用来炒粉。包菜可以苆成丝,白菜帮子苆成竖直的条状,红萝卜韭黄芹菜也可搭入。这些原料水分不多,炒法上与豆芽菜相当。根据配料不同,在火候掌握上作些调整。如果使用小白菜和莴笋叶、菠菜叶,由于过于娇嫩的缘故,就要分开炒,先炒好米粉,再炒蔬菜。否则蔬菜炒的太熟,就没有了爽口的感觉。

醴陵炒粉好吃,好就好在不同的师傅有不同的手艺,百味皆鲜。烹饪的套路,各不相同。一百个厨师,可能会有一百种手法。用湘菜老前辈、湘东祖庵菜祖师爷曹四爷的话说,炒菜技法并无定则,全凭手法和经验。者与我们欣赏莎士比亚的戏剧一个道理,一百个人看《哈姆莱特》,欣赏者眼中就会有一百个哈姆莱特。

炒菜看起来是一门技巧,其实是一门艺术。

作者张效雄,记者出身的作家。湖南湘阴人,生长于国营汨罗江农场(现岳阳市屈原区)。湘潭大学1977级学生。湖南日报社高级编辑,集团原副总经理。湖南省第六届政协委员、新闻阅评专家。代表作:长篇小说《风起》,散文集《寻觅天籁》、随笔集《蓉园笔记》,论文集《新闻文化随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