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秘:曾国藩缘何拒绝称帝!

 茂林之家 2024-04-22 发布于湖南

太平天国事起后,曾国藩精心训练的湘军应运而生,迅速崛起,成为清政府唯一可信赖的军事支柱,他亦因此成为当时中国最具权势之人。于是,众多目光聚焦于曾国藩,许多人视其为即将崛起的新君主。鉴于曾国藩当时的权势、地位及号召力,再加上众多部将与政客怂恿他称帝,他完全有条件披上皇袍。然而,曾国藩却对此念头心存敬畏,更不敢应允下属的劝进,坚守忠诚,成为大清朝的忠臣。

揭秘:曾国藩缘何拒绝称帝!

在劝进曾国藩的行列中,湖南才子王运始终如一。他在经史文学方面均有卓越成就,并致力于将所学应用于实践,尤其渴望寻找机会实现其所谓“帝王之学”。王运曾多次向曾国藩上书言事,并得到重视。此后,他三度造访曾国藩驻地,共商大计,游说曾国藩、胡林翼与太平军“连衡”反清。然而,曾国藩视其为狂放不羁的文士,虽以礼相待,却很少采纳其意见。

揭秘:曾国藩缘何拒绝称帝!

当曾国藩攻克金陵,平定太平军后,原咸丰帝的遗言本是克复金陵者封王,但新朝廷以慈禧为首,仅赐予他一等侯的爵位,并下诏命令其和各级将领迅速办理军费报销。此诏一到,曾国荃、彭玉麟、左宗棠、鲍超等人便将其视为紧急命令,秘密策划拥戴曾国藩反抗清廷,并召集三十余名高级将领于深夜求见曾国藩。而曾国藩则以“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一联作答,虽双方均未明说,但曾国藩的对联却巧妙地化解了四人的意图。

揭秘:曾国藩缘何拒绝称帝!

早在安庆战役后,曾国藩的部将便已有劝进之声,胡林翼、左宗棠均属劝进派。其中,劝进最为积极的当属郭松焘、李次清。例如,李次清曾借贺功之机向曾国藩进献对联:“王侯无种,帝王有真”;胡林翼则在曾国藩寿诞时献上对联:“用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左宗棠也曾以鹤顶格题神鼎山联云:“神所凭依,将在德矣;鼎之轻重,似可问焉!”;彭玉麟更是直接写信给曾国藩,询问:“东南半壁无主,老师岂有意乎?”。此时,一向自负的王运也来到安庆,再次向曾国藩施展其“纵横术”,为他指出两条道路:一是拥兵入京,申明垂帘听政违背祖制,请求行使顾命大臣之权;二是干脆在东南地区举义,为民做主。同时,他还警告曾国藩以功高震主、兔死狗烹的前车之鉴。

揭秘:曾国藩缘何拒绝称帝!

最后一位劝曾国藩称帝的还是王运。那是在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并主动裁撤湘军一年之后。此时的王运已成为名满天下的学者,他以探讨学问为由,劝曾国藩效仿曹操。然而,曾国藩却平静地装作不知。王运最终明白其帝王之术已无法实现,只得悻悻而归。曾国藩之所以不听从劝进,拒绝称帝,固然受到他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儒家忠君思想的影响,但更大的原因恐怕还是他不敢承担这个皇帝的重任。

揭秘:曾国藩缘何拒绝称帝!

1、曾国藩深知清政府对于洋人的欺凌、吏治的腐败、民生的凋敝都显得软弱无能,但对汉官的防范却极尽老谋深算之能事。当时湘军虽在江南数省占据优势,但清廷的官文据守长江上游;富明阿、冯子才分别驻守扬州、镇江;增格林沁屯兵粤皖之间,这明显是清政府对湘军早有防备。

2、浙江的左宗棠、江西的沈葆桢因劝进不成,已与曾国藩离心离德,被清政府拉拢过去,成为湘军背后的两把利剑。

3、湘军号称三十万,但曾国藩能调动的仅有十余万。其中,李鸿章虽由曾国藩一手栽培,但在关键时刻,他未必会像曾国荃、彭玉麟、鲍超那样对曾国藩忠心耿耿,甚至有可能站到清廷一边。

4、湘军经过长期征战,已不复当年之勇,军纪败坏程度甚至超过当年的绿营。依靠这支名声早已败坏的军队争夺天下,又有谁会跟随呢?

揭秘:曾国藩缘何拒绝称帝!

5、即使曾国藩真的黄袍加身,恐怕也会上演赵匡胤和赵光义的故事。他的弟弟曾国荃性格倔强狠毒,野心勃勃,胜过赵光义多倍。他能带头劝进,把黄袍加在曾国藩身上,也会随时夺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不定最终挨骂的是曾国藩,得实惠的却是曾国荃。

正因为上述种种原因,曾国藩才不敢听从劝进,去当皇帝。也正因如此,他采取措施,自削兵权、利权,削弱自身势力,以消除清廷的疑虑。试想,如果当年曾国藩真的听从劝进,打起驱除满清、兴复汉家天下的旗号,历史或许会被重写。但历史就是历史,无法由现代人去假设。最终,曾国藩只能选择做一个对得起清朝的忠臣,让现代人去评价他为阻挡历史前进的千古罪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