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穴位的穴性及妙用

 清风明月2nyhu4 2024-04-22 发布于广东

古今中医认为:穴位就是中药,经络就是药房!利用好穴位,就是减少对药的依赖!

中医的穴位可以代替 药物 ,但选穴处方和决定手法的操作,同样的不能离开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一一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就是根据中医的理论,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学说等,通过望诊(观察病人的气色、形态、舌苔等)、闻诊(听病者的声音、闻气味等)、问诊(询问病史和现状)、切诊(诊脉及腹诊)等四诊,来辨别疾病属阴、属阳、属寒、属热、属表、属里、属虚、属实。通过 这样的分析,以确定病的部位、性质、辨明症候,然后立法选穴处方,当针、当灸、当补、当泻,进行治疗。

药有药性,穴有穴性。掌握了药性,可据以处方遣药;同样,掌握了穴性,在随症取穴时,就有了依据。下面就一并介绍中医的药性,以及 穴位 可以代替哪些药物。

一、中医 主要腧穴可分42类

中医常用的主要腧穴,依其性能,大致分为42类,可作为临床辨证施治、立法选穴的参考。掌握了穴性,在随症取穴时,就有了依据。

1. 补气穴:气海、气海俞、中脘、关元、足三里、三阴交。

2. 理气穴:膻中、内关、气海、太冲、行间、大陵。

3. 补血穴:脾俞、膈俞、章门、三阴交、阴陵泉、足三里。

4. 通脉穴:太渊、内关、神门、心俞、厥阴俞、膈俞、血海、三阴交、足三里。

5. 止血穴:

(1)止鼻衄:上星、膈俞、尺泽、禾髎、血见愁(上星与囟会间)

(2)止咳嗽唾血:承山、孔最、膈俞、二白。

(3)肠风下血:长强、承山、二白。

(4)经漏:交信、合阳、冲门、气冲。

6. 散瘀穴:

(1)急性腰扭伤:委中(刺血)。

(2)胸中瘀血:足三里。

(3)胁肋扭伤:大包、阳陵泉。

(4)腕关节扭伤:阳池、大陵。

(5)肩臂扭伤:肩井、曲池。

(6)踝关节扭伤:丘墟、昆仑。

(7)膝关节扭伤:膝眼、阳陵泉。

7. 通经穴:天枢、水道、归来、血海、水泉、地机、太冲。

8. 催产穴:合谷、三阴交、至阴、独阴、昆仑。

9. 通乳穴:乳根、膻中、少泽、足三里。

10. 止呕穴:内关、足三里、天枢、中脘、公孙、中魁、膻中、劳宫、三阴交。

11. 催吐穴:内关、中脘。

12. 止泻穴:天枢、大肠俞、足三里、大横、曲泽、委中、内庭。

13. 通便穴:天枢、大肠俞、足三里、丰隆、支沟、阳陵泉、照海、大敦、内庭。

14. 生津止渴穴:金津、玉液、海泉、液门、照海、三阴交、然谷、太溪、胃管下俞。

15. 发汗穴:合谷、复溜、大杼、大都、经渠。

16. 止汗穴:阴郄、后溪、合谷。

17. 利尿穴:中枢、膀胱俞、三焦俞、阴陵泉、三阴交、关元、肾俞、水分、气海、列缺、兑端。

18. 止咳穴:列缺、太渊、尺泽、肺俞、天突。

19. 定喘穴:列缺、四缝、定喘、喘息、膻中、肺俞、璇玑、气海、膏肓。

20. 祛痰穴:丰隆、中脘、内关、巨阙、脾俞、列缺、肺俞、上脘、天突。

21. 消食穴:足三里、公孙、脾俞、璇玑、中脘、天枢、合谷。

22. 消散穴:

(1)瘰疬:天井、少海、肘尖、臂臑、五里、建里。

(2)乳蛾:合谷、少商、中商、老商、照海。

23. 解毒穴:灵台、合谷、委中、百劳。

24. 消炎穴:

(1)扁桃体炎:少商、合谷、天突。

(2)急性中耳炎:耳门、听会、听宫、翳风、中渚、外关、阳陵泉、丘墟。

(3)风湿性关节炎:肩髃、曲池、合谷、环跳、阳陵泉、绝骨、风市、足三里、膝眼、肾俞、腰阳关、腰眼。

(4)急性单纯性阑尾炎:上巨虚、足三里、阑尾穴、天枢、曲池。

25. 清热穴:大椎、曲池、合谷、陶道、陷谷、内庭、血海、肺俞、劳宫、少商、商阳、中冲、少府、少冲、鱼际、二间、前谷、液门、解溪、行间、大都、然谷、侠溪、通谷。

26. 祛寒穴:神阙、中极、命门、中脘、温溜、地机、阴陵泉、气海、关元、章门、隐白、列缺、膻中。

27. 舒筋穴:

(1)上肢:肩髃、曲池、合谷、阳陵泉、筋缩、颈臂。

(2)下肢:环跳、阳陵泉、绝骨、筋缩。

28. 抗疟穴:大椎、陶道、崇骨、至阳、间使、后溪、肝俞、胆俞、复溜、合谷、足三里。

29. 壮阳穴:命门、肾俞、精宫、关元、气海、关元俞、神阙、中极。

30. 温中回阳穴:气海、关元、神阙(皆灸),足三里、内关、百会(皆针)。

31. 袪黄穴:至阳、腕骨、阳纲、胆俞、日月、阳陵泉、后溪、阴陵泉、脾俞、劳宫、涌泉、中脘、三阴交。

32. 祛风穴:风池、风府、百会、风门、曲池、昆仑。

33. 升血压穴:内关、患门。

34. 降血压穴:血海、足三里、曲池、少海、太冲、涌泉。

35. 醒脑穴:水沟、百会、十宣、十二井穴、劳宫、涌泉、四神聪。

36. 镇静穴:百会、定神、四神聪、腰奇、间使、后溪、丰隆、涌泉、太冲、印堂、神庭。

37. 镇痉穴:百会、大椎、印堂、后溪、曲池、阳陵泉、承山、太冲、昆仑、筋缩、水沟、攒竹、风府、合谷。

38. 安神穴:百会、神门、内关、心俞、三阴交、太溪、安眠。

39. 开窍发音穴:哑门、廉泉、颊车、通里、天突。

40. 抗痨穴:中府、肺俞、膏肓、魄户、百劳、结核穴、足三里、四花、患门、大椎。

41. 提托穴:提托穴、子宫穴、会阴(均针),气海、百会(均灸)。

42. 止痛穴:

(1)头痛:太阳、风池、印堂、列缺、头维、攒竹。

(2)牙病:颊车、合谷、内庭、下关、承浆、太溪、尺泽。

(3)喉痛:少商、商阳、合谷、天突、照海。

(4)项痛:列缺、后溪、天柱、大椎、落枕、昆仑、风池、大杼。

(5)胸痛:内关、膻中、丰隆。

(6)心绞痛:大陵、内关、神门、郄门、心俞、巨阙。

(7)胃痛:中脘、内关、足三里、内庭、公孙。

(8)腹痛:中脘、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天枢。

(9)胁肋痛:支沟、期门、日月、太冲、阳陵泉、丘墟、章门。

(10)腰背痛:后溪、膈俞、命门、肾俞、委中、昆仑、大椎、肝俞。

(11)腰尻痛:十七椎下、次髎、秩边。

(12)手背痛:合谷、后溪、八邪。

(13)肘关节痛:曲池、手三里、天井、少海、阳溪、养老、外关。

(14)腕关节痛:阳溪、阳池、阳谷。

(15)肩关节痛:肩髃、肩髎、臑俞、肩内陵、巨骨、肩贞。

(16)髋关节痛:环跳、承扶、环中、秩边、居髎。

(17)膝关节痛:膝眼、鹤顶、膝中、阳陵泉、秩边、承山。

(18)下肢痿痹痛:髀关、伏兔、四强、足三里、绝骨。

(19)踝关节痛:解溪、昆仑、商丘、丘墟。

(20)足趾肿痛:太冲、足临泣、八风。

(21)痛经:中极、气海、三阴交。

药有药性,而腧穴也有其的使用特点。下面将穴位根据气、血、虚、实、寒、热、风、湿分为八类穴性,并“配伍”起来用于临床。

(一)气类

气海(固元气,凡一切气疾,俱宜取此);

尺泽(调肺气);

陷谷(调胃气);

神门(除心郁内结之气);

膻中(升脾气,降胃气);

中脘(解郁升清,降浊利气);

上星(泻诸热气);

天枢(调肠胃之气)

劳宫(清热理气);

通谷(理五脏之气);

大敦(泻肝气);

膏肓(补阳气);

列缺(逐水利气);

鱼际(清热利气);

大陵(降心气,降浊气);

太阳(理诸阳热气);

关元(驱腹中一切冷气);

大包(行腹中诸气);

天柱(理诸气,治头上气);

天突(降诸气);

气户(利气);

大椎(调利胃气);

攒竹(宣泄头部热气);

肩井(镇肝气,降逆气);

巨骨(开肺降逆气);

曲池(行气);

彧中(开胸降卫气);

俞府(降逆气,理肾气,清肺顺气);

合谷(升清降浊,理大肠气,宣诸气);

中府(理肺利气);

云门(开胸降气);

肩髁(理肺舒气);

水道(理三焦膀胱肾中热气);

隐白(升阳气);

复溜(固卫气,布阴气,收肾气);

阳陵(行气导浊气);

公孙(运脾气);

足三里(能升气,又能降气,调中气);

太冲(降气);

三阴交(行气降气)

(二)血类

三阴交(通经行瘀,清血生血,凉血固血);

太冲(同三阴交而无固血之功);

委中(清血);

隐白(止经血);

上星(止口鼻出血);

承山(清热血);

曲泉(清血凉血,养血活血);

行间(行瘀破血结);

昆仑(下血);

曲池(行血);

交信(调经血);

血海(调血);

膈俞(统理全身之血);

足三里(清血养血,行血补血);

中极(调经血,止崩漏);

大椎(散瘀血);

阳陵(行血);

气海(泻血);

承浆(宣通血脉)


(三)虚类

神阙(补气血,益肾精);

关元(固下元,益肾精);

气海(补气振阳,益肾精);

中极(益精,补气血);

曲骨(补真气益精);

膏肓(益气振阳);

章门(补五脏,益气血);

中脘(振阳益胃,补六腑);

足三里(益胃,补气血);

解溪(益胃);

上廉(益胃);

三阴交(补三阴,益阳、壮精、生气血);

公孙(补中土,运脾阳);

阳陵(补脾滋阴,益气血固精);

涌泉(补肾、益精、滋阴);

神门(安心神);

然谷(益肾振阳);

水泉(益肾阴);

太溪(益肾、振阳、滋阴);

照海(益肾阴);

复溜(补肾气、滋阴、振阳、固精);

交信(补肾滋阴);

阴谷(益肾阴);

曲泉(养肝补血);

蠡沟(益肝);

太冲(养肝气);

太渊(润肺);

大敦(益肾胃)

(四)实类

天枢、章门、太溪、然谷(以上俱泻肾);

大敦、神门、少冲、通里、阴陵(以上俱泻心);

大陵、劳宫、内关、曲泽、中冲(以上俱泻心包络);


俞府、肺俞、列缺、尺泽、少商、天突、太渊(以上俱泻肺);

公孙、腕骨、商丘(以上俱泻脾);

阳陵、行间、太冲、蠡沟、中封(以上俱泻肝);

关元、外关、支沟、关冲(以上俱泻三焦);

中脘、太白、照海、长强、水泉、天枢(以上俱通肠逐秽);

太白、丰隆、中府、膻中、巨阙、上脘(以上俱泻胸膈)

(五)寒类

中脘(温中暖胃寒及腹中一切寒冷);

关元(温下焦暖子宫);

大椎(发表寒);

气海(温中下焦,治腹中一切寒冷);

肾命(温下焦,治足冷如冰);

后溪(发表寒冷);

厉兑(功同肾俞);

章门(脏寒结聚);

归来(治下元寒冷寒疝);

足三里(治胃寒腹中寒冷);

三阴交(温中下焦及血寒一切寒冷);

公孙(理心腹之寒);

曲泉(理血寒腹中痛);

阴陵(温中焦,理脾气);

隐白(温脾壮阳,理中下焦寒);

然谷(温下元,助肾火);

列缺(理肺寒);

膻中(理中焦治胸寒);

曲池(行气血,理手臂寒冷);

百会(为诸阳之首,理头寒);

大敦(温肝暖下元,治寒疝)


(六)热类

通里、少府(以上俱清心热);

大陵(清心胸);

内关(清心包络,利六腑,以及胸中热);

劳宫(清心膈热);

神门、下廉(以上俱清胃热);

鱼际、肺俞(以上俱清肺热);

风门、气冲、少商、肝俞、心命、关冲、支沟(以上俱清三焦热);

中府、缺盆、大杼、云门、肩髃(以上俱泻四肢热);

然谷、尺泽、肾俞、脾俞、魄户、意舍、志室(以上俱清五脏之热);

上星(清头目鼻中热);

百会(清头部热);

丝竹空(清头目热);

曲池(清血气、表里、头面及诸窍之热);

解溪(清胃热);

合谷(清气分及头面诸窍之热);

阳陵(降肝胆热);

悬钟(清三阳经及脑热);

三阴交(清血热,平肝热);

大椎(清表热);

后溪(清表热);

足三里(清胃及六腑热);

上廉(清肠胃热);

丰隆(降肠胃热及痰热);

天枢(清大肠热);

上脘(清心胃热);

尺泽(出血清血、泻心火、治暑热);

金津、玉液(退胃心热,生津止津);

委中(清血热,降大肠膀胱热);

十井(能治诸热病)

(七)风类

风府(捜周身风,治头风外感风邪);

风池(治头风外感风邪);

风门(肝风动甚);

风市(治腰腿风);

百会(治卒中风、头风);

囟会(治鼻塞头风);

大敦(舒筋驱风袪邪);

鱼际(理肾清肺,扶正祛邪);

瘈脉(去头面邪风);

水沟(卒中风、头面风邪);

颊车(口噤㖞斜风邪);

承浆(口㖞偏风);

肩髃(捜周身四肢百骸之风)

曲池(搜周身风邪);

八邪(手臂风邪);

少商(治小儿惊风喉风,并一切风邪);

足三里(捜四肢风);

昆仑(治挛急风邪);

地仓(治口噤㖞斜);

环跳(搜经络及四肢之风);

膝关(治腿膝诸风);

三阴交(治中风,主周身四肢风);

委中(腰腿风);

太冲(治惊痫筋痹风邪);

然谷(治婴儿撮口脐风)

(八)湿类

委中、然谷、内关、阳陵、伏兔(以上俱利湿之穴);

下廉、悬钟、阴市(以上俱祛湿之穴);

太溪、风市(以上利湿);

昆仑、曲池(以上行湿);

复溜(化湿);

足三里、上廉(以上俱祛湿、行湿);

三阴交(化湿行湿);

中脘(祛湿化湿)

配穴精义

配穴云者,乃某穴之特性,与某穴之特性,互相佐使,而成特效之功用,犹之用药,某药为君,某药为臣,相得益彰也。

大椎、曲池、合谷:以阳从阳,清里达表,治外感之在表疟疾,以及阴虚劳损之候。

曲池、合谷:清热散风,为清理上焦之妙法。

水沟、风府:舒三阳之经,治一切卒中急症、牙关不开、不省人事,以及口眼㖞斜、偏枯不遂等症。

肩髃、曲池:有调理肺气之特效,尤以中风偏枯诸痹七气等症为对穴。

环跳、阳陵泉:善能理气调血,驱风袪湿,治中风偏枯不遂、诸痹不仁,以及瘈疭筋挛、腰酸痛等症。

曲池、委中、下廉曲池搜风以行湿,委中疏风以利湿,下廉通阳以渗湿,治风寒湿痹。

曲池、阳陵曲池行血气,通经络;阳陵舒筋利节,俱有宣通下降之功,治半身不遂、历节诸痹,肝肺郁抑,胸胁作痛,或热结肠胃腹胀便浊等症。

曲池、三阴交:曲池清热搜风,三阴交清血中之热,治诸般肿痛、风温诸痹、腰痛、脚气,以及妇女崩带、瘕聚经闭等症。

足三里、三阴交:为脾胃虚寒气血亏薄之主法,主治虚损;更能舒筋理痹,主治腿麻疼痛。

阳陵、足三里:凡木土不和之病,如中消停痰、吞酸口苦、泄泻呕吐等症,诸痹膝痛、筋历节等症,皆宜。

合谷、太冲:合谷主气,太冲主血,有开关节以搜风理痹,行气血以通经行瘀。

丰隆、阳陵:为通大便之主法,又且折痰。

气海、天枢:擅治腿寒疝瘕、奔豚脱阳、失精阴缩、厥逆胀满、绞痛气喘、小便不利、女转胞、崩带月事不调等症,为虚劳嬴瘦、积寒因冷之首法。

中脘、足三里:专理胃腑,兼治腹中一切疾病。

合谷、足三里:并调肠胃,调理中宫,以宣通胃腑为法。

劳宫、足三里:劳宫擅清胸膈之热,足三里大泻心胃之火。凡结胸痞满、呕吐干秽、噫气吞酸、烦惓嗜卧等症,无不效若桴鼓。

大椎、内关:治水停于胸膈,作喘咳胸满吐逆等症。

内关、三阴交:交济坎离,为阴虚劳损之要法,治骨蒸盗汗、咳嗽失血、梦遗经闭等症。

鱼际、太溪:清缉润肺,治虚劳之咳嗽吐血、骨蒸潮热者。

天柱、大杼:治气乱于头的头昏目眩、头冒耳鸣,治风寒客于太阳的头项脊背强痛。

俞府、云门:俞府以降冲气、理肾气,云门以开胸顺气、导痰理肺,标本兼施,治咳嗽喘息、胸中结闷、烦热呛咳。

气海、关元、中极、子宫:气海振阳气,关元滋阴精,中极调经,子宫开胞,为育嗣之穴。

合谷、三阴交:合谷以清上中之热,三阴交以滋中下之阴,凡阳亢阴亏、上热下寒者,皆宜。

少商、商阳、合谷:小儿咳嗽喘逆发热,大人内热外感,刺之出血见效。

比吃药更管用的34个穴位

1、人中=急救调气丸

人中是急救昏厥要穴,按压人中可以调血气,阴阳结合,人就能醒。人中穴位于人体鼻唇沟的中点,上嘴唇沟的上 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一交界处。主治癫狂痫,中风昏迷,小儿惊风...

2、迎香+孔最=特效止鼻血药

如左鼻孔出血,用左手食指按左侧鼻迎香穴,右手大拇指按压左手大臂中点的孔最穴,并将头抬起,1-3 分钟内止血。如右鼻孔出血则反之。迎香穴在鼻翼旁的鼻唇沟凹陷处。

3、风门+孔最=通宣理肺散

按摩膀胱经的风门穴(位于背部大椎下的第2个凹洼处,左右各2厘米左右之处)加上肺经的孔最穴 (位于前臂掌面桡侧,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通宣理肺散。主治伤风,咳嗽,发热头痛,项强,胸背痛等。

4、肩井=颈肩腰痛特效穴

肩井穴在大椎穴与肩峰边线的中点。和足底涌泉穴在同一条边线上。颈肩不舒服时可以用拿肩井的 方法按揉,拇指和四指相对,放在肩正中,一边捏一边往上提,就可以让肩部放松,预防肩颈疾病。肩井穴位于肩上,当大椎穴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合谷穴在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

5、极泉穴=速效救心丸

极泉穴在腋窝顶点。操作手法:用手指弹拨左臂腋窝顶点极泉穴处的肌腱,酸麻感会迅速向手的方向放射,可以在几分钟内缓解心脏不适。极泉穴,放射到中指为最好,也有的放射到无名指或小指。如果不发麻只发疼,冠状动脉可能堵塞50%。

6、中府=补中益气丸

肺经上的中府穴(位于胸外侧部,与第一肋间隙平行,距前正中线6 寸处,见下图)。此乃中气之府,是中气汇集 的地方,因此为调补中气的要穴,主治气不足,腹胀,消化不良,水肿、咳等;太渊穴,是肺经的原穴,穴性属土,土能生金,其补中气之气最强,按摩、艾灸都有显效。此外,只要按摩太白、商丘、太冲三穴就会有补中益气的效果。

7、气海=当参

可补中,益气,生津,治疗脾胃虚弱,气血两亏,体倦无力,食少,口渴,久泻,脱肛。气海穴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 寸半。

8、人迎穴=速效降压药

人迎穴位于颈部,喉结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见下图)。按一边人迎穴10秒,仃10秒, 再按10秒,共三次,再换一侧(不能二边同时按)。如在外面没有速效救心丸的情况下使用最佳。有人血压高的情况下也可以用,每次降压6-10汞柱。

9、尺泽+复溜=麦味地黄丸

按揉肺经的尺泽、肾经上的复溜,相当于麦味地黄丸,具有润肺、滋阴、去心火、纳气、平喘、止咳嗽等功 效。尺泽穴位于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复溜穴位于小腿里侧,脚踝内侧中央上二指宽处,胫骨与跟腱间(或太溪穴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见最下面的足穴图)。

10、臂合阳穴+合阳穴=颈通康片

此穴可治疗颈肩的疼痛。臂合阳穴在手曲内横纹下2-3指腹中间有缝隙的地方,如果点对了酸麻感觉放射到中指,能治疗颈肩的疼痛。

11、大陵穴=吗丁啉

大陵穴为脾经要穴,位于人体的腕掌横纹的中点处,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揉大陵穴可从心 脏借点血帮助运化, 为您增加胃动力,还有健脾功效。当你吃完饭不消化,揉大陵穴可以从心脏借点血帮助运化,为您增加胃动力;吃的太多喘不上气来,肚胀,揉公孙穴可促进肠子的蠕动。

12、合谷+太冲=柴胡

双侧合谷+双太冲,俗称“开四关”组合在一起,就象柴胡一样,能疏肝理气,缓解压力。合谷穴也是止痛药。合谷位于第二掌骨的中点,紧握着骨头中点的边缘即是,是止痛的特效穴,可治经痛、牙痛。

13、太渊+商丘=参苓白术丸

肺经上的太渊穴位于手腕横纹上,拇指根部侧即是,可治疗咳嗽,气喘,咳血,胸痛,咽喉肿痛,腕臂 痛,无脉症;脾经上的商丘穴,位于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主治:腹胀,肠鸣,腹泻,便秘,消化不良,足踝痛,神经性呕吐,急慢性胃炎,肠炎等。这两穴合用,可补肺健脾,是免费的参苓白术丸。

14、神门+大都穴=牛黄清心丸

心经上的神门穴位于手机腕部横纹的小指端凹陷处。脾经大都穴位于足内侧缘,足大趾与 脚背交界处的那个关节前下方,足大趾内侧缘的赤白肉。先按摩心经的神门穴,再按摩脾经的大都穴=牛黄清心丸。如果心中发热烦燥,常用牛黄清心丸,但这药若常吃,“是药三分毒”,不用说也可想而知了。

15、商阳穴=开塞露

大肠经商阳穴位于食指尖端桡侧指甲旁,是一个专治便秘的要穴。它治疗什么类型的便秘呢?它的作用有点像开塞 露,就是好像大便已经到了肛门这块了,这个穴就管用了。

16、少商穴=金嗓子喉片

少商穴位于手拇指末节尖端中央。针刺少商穴排毒法,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17、少府穴=牛黄清心丸

少府穴位于人体的手掌面,第4、5掌骨之间,握拳时,当小指尖处。少府穴,它有清心泻火、行气活血的功 效,最强的功效是清心除烦,掐掐它就相当于吃了一味“牛黄清心丸”。

18、曲泉=二妙丸

肝经上的曲泉穴位于膝内侧部,屈膝内侧横纹端,当股骨内上踝后缘,半腱肌、半膜肌止端前缘凹陷处,是清肝去湿 要穴,具有清肝火、祛湿热。曲泉穴=杞菊地黄丸,相当于中药“二妙丸”。曲泉是沟通肝肾的要穴,按摩曲泉,可滋阴补肝,主治肝肾阴虚、眼睛酸涩,相当于吃了杞菊地黄丸。

19、足三里=白术

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足三里是人体的一个穴位,位于膝盖边际下三寸,在胫骨和腓骨之间(距胫骨前嵴外侧 一横指),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

20、合阳穴=杜仲壮骨丸

合阳穴位于膝关节后小腿2-3指腹处。按摩合阳穴,可治疗腰背腿颈部疾病。如点对了酸麻的感觉放射到脚趾。注:左病右治,右病左治。

21、阳陵泉+太冲穴=逍遥丸

阳陵泉穴位于膝盖斜下方,小腿外侧之腓骨小头稍前凹陷中。按摩阳陵泉与吃中药逍遥丸效果一样,且更为迅捷。

22、商丘穴=消炎大药

脾经上的商丘穴在内踝骨的前缘偏下一点(见上图中“下肢内侧部”),该穴正好对应于足底反射区中的下身淋 巴反射区,因此可治疗各种炎症,如膀胱炎、尿道炎、盆腔炎等。同时还可以做跪膝法,效果会更好。这是因为脾是管运血的,它能把新鲜血液运到病灶上去,脏东西被清走后,炎症自然也就消除了。

23、太溪穴=六味地黄丸

滋阴补肾,并能阴阳双补。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有中医专家称此穴 滋肾阴效果极好,相当于六味地黄丸的功效。

24、太溪+复溜=十全大补汤

世人只知鹿茸、枸杞、虫草、河车(胎盘),为补肾佳品,岂知太溪、复溜、涌泉才堪称是生命至宝。太溪、复溜两穴用按摩法,效果很好,也无禁忌,常相配而用,哪个穴位敏感就先揉哪个穴,然后再把不敏感的穴也揉敏感了。有病治病,无病强身,若再同时在肾俞、关元、气海等穴拔罐。那就真成了一剂安全平和的十全大补汤了。

25、太溪=熟地

养血、滋阴。

26、内庭穴=牛黄解毒丸

里内庭穴位于脚底部,在第二趾根部,脚趾弯曲时趾尖碰到处。约第二趾趾根下约三厘米处。内穴是去胃火 的,是去热的穴位,为人体自生的牛黄解毒丸,其作用相当于牛黄解毒。胃火牙痛、咽喉痛、热性的鼻出血,都可以揉内庭。

27、大都穴=补钙要穴

大都穴位于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就是足大趾与脚背交界处的那个关节前下方,足 大趾内侧缘的赤白肉补钙药 脾经大都穴,是补钙要穴。同时,这个位置也是颈椎反射区。(这个位置也是颈椎反射区。)冬季太阳照的少,会影响钙的吸收,这时,您只要揉一揉脾经大都穴,就能帮您吸收钙了。

28、商阳穴=开塞露

这个穴是一个专门治疗便秘的要穴。具体说来,点揉按摩商阳穴,就有排便的感觉。商阳穴位于食指尖端桡侧指甲旁。

29、太白+商丘+太冲=补中益气丸

只要按摩太白、商丘、太冲三穴合用=补中益气丸。

30、照海=生地

清热生津,凉血,止血。

31、太冲+太溪+曲池=降压药

32、然谷穴=降糖药

降糖特效穴。

33、然谷=大补阴丸

然谷穴其功效又相当于中药里的大补阴丸,去火补阴。有人心烦不寐,老想喝水,还总爱起急,属于阴虚火旺的体质。那么一旦口干舌燥,不妨赶紧揉揉然谷,其功效相当于中药里的大补阴丸,去火补阴。

34、申脉穴=纯阳大药

位于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为身寒多病者的纯阳大药,可缓解眩晕、双眼发红肿痛、腰酸背痛、足踝关节 痛等症状,对腹泻、消化不良有辅助作用。适用于寒性体质;中老年朋友;经常伤风感冒、腹泻、怕冷的人。

弘扬中医药文化

传播中医药知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