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物】淮海战役起义将领廖运周

 虛怀若谷 2024-04-22 发布于浙江

 往期文章荐读:

【军史】聊聊我的老部队27军

【随聊】随意说几句心里话

【哲学】叔本华论人的自身

【原创】今天写点什么呢?

【随想】人生不设限

【随想】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想

【党史】中国共产党创建历程(第一部分)

【军史】1927年南昌起义始末(第一部分)

【军史】八路军发展史(第一部分)

【军史】东北抗日联军发展简史(第一部分)

【军史】华南抗日游击队简史

【军史】新四军战史(第一部分)

【军史】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一)

【党史】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一)

【军史】红军长征史(一)

【军史】第一野战军(一)

【军史】第二野战军(一)

【军史】第三野战军(一)

【军史】第四野战军(一)

【军史】华北野战军(一)


Image

廖运周,安徽淮南廖家湾人,黄埔军校第五期炮科毕业生。

1927年3月,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起义时,他是叶挺第25师75团的一名团部警卫连连长。

但起义部队随后被打散,廖运周同当时许多人一样辗转流离,或被动或主动的与革命队伍失去了联系。他和几位战友伪装成乞丐来到上海,重新与党组织接上头。

组织上要他到国民党队伍中,从事地下兵运工作,所谓的兵运:就是在敌军队伍中策动官兵起义。是隐蔽战线的重要内容,革命形势的转换关头,一些共产党人就是这样子,在国民党内部潜伏下来的。

廖运周去往冯玉祥手下的方振武所部任职,期间由于人事变动频繁,他一度同党组织失去了联系。直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才重新与昔日的入党介绍人靖任秋碰面。

廖运周的情况重新为上级所了解,同时也得到了秘密发展势力,掌握兵权,隐蔽精干的指示。

当然这一切是国民党所不知道的,廖运周参加了台儿庄战役,之后又参加了武汉会战,抗战中全歼日军一个师团的万家岭之战,廖运周也带着一个团,负责阻击日军援军,他与蒋介石的嫡系,陈诚手下的黄维,也就是在此时相识。

黄维是第18军的军长,借给了团长廖运周8门大炮,帮助廖部以一个团的兵力,迟滞了日军第27师团一天的进攻,成为武汉会战中的一段佳话。

多年后黄维对此还津津乐道,说谁叛变自己都有可能,唯独廖运周不会。

国民党看到这位廖姓军官,在对日作战中作战英勇,治军严格便不断提拔。1938年11月,廖运周成为第110师330旅的旅长。

1942年师长吴绍周升迁,廖运周便成功接手了110师,1942年至1948年淮海战役前,廖运周以师长的身份作为掩护,一直从事着共产党的秘密工作。

Image

抗战胜利前,110师地下党发展比较缓慢,因为国共合作的背景下,共产党不提倡,在国民党军队中发展党员。1946年内战全面爆发后,情况就不一样了,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针对110师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多次派遣精干党员到这支部队工作,廖运周则利用师长之便,把他们安排到重要的岗位,进入110师的共产党员除了搜集情报,还积极发展进步力量。

到了1947年,110师已经成立了地下党委,以廖运周为党委书记。

1948年9月的济南战役后,国共双方预感到,中原地区将有决战发生,都进行了部队的整合。廖运周所在的第85军第110师,成为国民党军第12兵团的一部分。12兵团的兵团司令,便是黄维。

1948年11月22日,解放军在徐州以东的碾庄,吃掉了黄百韬第7兵团10万人马。徐州暴露在解放军的攻势之下,蒋介石急忙下令,调黄维第12兵团进行增援,企图经由今天的安徽蒙城、宿州北上,向徐州杜聿明靠拢。

但在11月25日,黄维兵团便被解放军包围在蒙城、宿州之间的双堆集附近。黄维是国民党的一员悍将,知道解放军立足未稳,只要集中力量是有可能突围的。

廖运周派人与解放军联络,联络人员杨振海,找到了中野6纵王近山所部。这里的王近山便是《亮剑》李云龙的原型,电视剧中赵刚去策动起义的部队,也正是110师。

王近山向刘伯承等人进行汇报,敲定了110师起义的具体计划,诸如起义时间比黄维突围要提前,行军路旁插上高粱杆,官兵左臂绑白毛巾,在指定位置集结等等。

杨振海把这些告知了焦急等待的廖运周,廖运周又找到黄维,请求能在突围时用3个主力师,并且让自己的110师打头阵。

他的理由是黄维手里留一个主力师可当作机动部队,如果110师进展顺利,后续部队可迅速跟进,万一失利,1个师的兵力也不容易打草惊蛇。

黄维听后觉得有道理,加上自认为对廖运周有知遇之恩,廖运周不会背叛自己,便答应了他的请求。

1948年11月27日早上6点整,110师五千多名官兵,按照解放军划定的行军路线,发起了“突围”。此时的黄维还在兵团司令部进行指挥,廖运周也不断汇报“突围”的进展。“进展一切顺利”,对于110师来说,进展的确是一切顺利。

廖运周带着部下,通过解放军临时开的包围圈口子,安全抵达指定地点,受到等候在哪里的解放军官兵热烈欢迎。

110师的起义,打乱了黄维的突围计划,此后黄维和蒋介石之间,围绕突围问题多次扯皮,给解放军巩固包围圈,提供了绝佳的时机。尽管抵抗依旧十分强烈,但黄维再也没有组织起,像样的突围行动。

直到12月15日,兵团12万人马全部被歼灭,黄维本人也成了解放军的俘虏。起义后的110师,被改编为解放军14军第42师,依然由廖运周担任师长。

新中国成立后,廖运周先后担任沈阳炮兵学校校长兼党委副书记,吉林省体委主任,民革中央常委兼秘书长、祖国统一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等职,并于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举行的授衔仪式上被授予少将军衔。

1996年5月11日,廖运周将军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Image

国民党军12兵团85军110师前身是西北军方振武部,参加过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我党对这支部队进行了长期的艰苦策反工作,逐步掌握了对该师的领导。

淮海战役第二阶段时,中原野战军在1948年11月25日基本完成对黄维兵团4个军10余万人的大包围,一切还立足未稳,合围尚不严密。

在双堆集的黄维当时很清楚处境的危险,26日,黄维制定了一个突围计划,即在27日早晨,以10军和85军拼力向东南攻击,18军向西、向南掩护,并俟10军、85军攻击进展后,再向东转移。14军在浍河南岸阵地防守掩护,尽可能集中兵力与10军协力攻击。他的企图是以4个主力师,齐头并进,迅猛突围,直奔蚌埠以北。这个计划如果得到贯彻执行的话,中原野战军能不能挡得住就不好说了。对85军,他看中了正是廖运周的110师,全师近8000人,还没有受到解放军的打击。

廖运周接到命令时,觉得那个“最有利的时机”到了,他一方面安排张士瑞把黄维突围计划送到解放军阵地,一方面紧急开会部署起义事项。当时该师人事为:师长廖运周,副师长杨柳营,参谋长洪炉青。下面的3个团:
328团团长姜继鑫(85军军长吴绍周的亲信,起义前被吴绍周留下做军预备队,未拉走)
329团团长刘协侯(起义中坚力量)
330团团长金汉章(起义中坚力量)
张士瑞送计划出去,未有回音。

廖运周不能再等了,他又派杨振海出去直接找解放军联络。负责防守南面包围圈的是王近山、杜义德的中野6纵和陕南12旅。杨振海到12旅阵地上被送到6纵,恰巧找到了老战友6纵司令部作战参谋武英,这么一汇报,中原野战军才知道110师要起义,开始还不敢确定,担心廖运周起义的诚意,毕竟6纵首长对廖不了解,一下子过来4个师,万一让出了口子,敌人跟出来,还真挡不住。通过武英的详细介绍,王近山确定了110师是真起义,马上做出周密安排,并向邓小平汇报,让武英作为联络员在杨振海走之后化装进入110师。

为确保起义突然和不让黄维生疑,廖运周在27日凌晨4时向黄维建议,先由110师率先行动,打头阵,待进展顺利,其他主力师再跟进,以扩大战果。蒙在鼓里的黄维很是感动,连夸廖运周是好同学(两人都是黄埔毕业)。廖运周刚回师部,武英就到了。

1948年11月27日晨6点,110师(欠328团)5000多人,从双堆集附近的周庄、赵庄准时开出,按照拟定的路线,在通向解放军6纵阵地的道路上迅速前进。

两个小时后,110师通过了解放军阵地,到达目的地吴大庄和西张庄,总行军约30里!起义顺利成功。当天下午转至左翼2纵防地彭家寨、孟庄、李庄隐蔽起来,该师炮兵营则参加了6纵17旅阻击黄维兵团突围的战斗。

12月1日,110师正式通电起义。可以说,110师的起义是在没有得到上级批准的情况下,抓住时机,当机立断,主动发起的。它的成功是长期埋伏、有效掌握部队的必然结果。

1949年1月,淮海战役胜利后,110师又转至河南鹿邑五台庙地区进行短期学习和整训。不久,110师又转至漯河地区继续整训。

1949年2月,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分编为二野第13军和14军,决定以起义的110师一部及原4纵11旅和22旅各一团组成14军42师。师长廖运周、政委张子明(原陕南12旅副政委)、副师长崔正三(原4纵11旅33团团长)、副政委李俊成、参谋长罗春云(原4纵11旅32团团长)、政治部主任范戈(原4纵政治部秘书长)。
42师124团由原4纵11旅33团改称,团长崔正三,政委张渡人。

125团由原4纵22旅64团改称,团长周仕泰,政委周力。

126团是个新组建的团队,由64团的第3、6、8连组成第1营。从33团抽调骨干42人,结合豫西郾城游击大队组成第2营。起义的110师400余人分散编入1、2营各连。第3营是部队到江西后,8月份从山东渤海军区警卫团调来4个连组建。该团团长刘协侯,政委鲁子敬

编入126团的400人,应该是原329团的核心。42师的3个团中,124团是师主力团,125团其次,126团更后。没人会想到,以后126团的名气会盖过124团和125团。

Image

42师编成后,即在军的序列里开始南下,先后参加了渡江战役,追击浙赣线、湘赣边作战,战果不多。直到参加广东战役和广西战役,才真正受到了锻炼,战斗力明显提升。当时师长廖运周去北京参加开国大典,部队主要由政委张子明和副师长崔正三指挥。

10月24日,125团在广东战役江电公路阻击战中,打退西逃之敌8次集团冲锋,团副政委和1营营长、教导员均英勇牺牲,毙敌数百人,俘敌700余人,对全歼阳江之敌起到了重要作用。14军军长李成芳当即通令嘉奖。

12月5日,124团在广西战役中抢占平银渡,猛打猛冲,毙伤敌团长以下300余人,俘敌1380余人,缴获大批枪炮等军用物资。

尔后,42师主力在41师122团的配合下围攻钦州,全歼白崇禧华中军政长官公署及直属部队一部,共俘敌12000余人,取得重大胜利。

1950年1月,42师进军云南,在昆明短暂休整后,于3月初向滇西进军,4月到达丽江,途中还抽调出124团参加了西昌战役。这一年多来的南下行军作战,对42师锻炼很大,累计歼敌2万余人。
42师进驻丽江后,兼丽江边防区,开始在丽江地区的剑川、鹤庆、华坪、中甸、德钦、维西等县建政剿匪。

1950年10月,还合编了随卢汉起义的74军改编的解放军暂编第12军之36师,补充了数千名士兵。此后,42师长期战斗在滇西高原上,牢记使命,保卫边疆,巩固国防,支援社会主义建设,为滇西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一直到1968年调防滇南蒙自。

1950年10月至1963年2月期间,为和平解放西藏,42师先后3次奉命进军西藏,参加昌都战役、解放察隅、平息康(南)中(甸)小(凉山)叛乱作战,给叛乱分子以沉重打击,粉碎了帝国主义分裂阴谋,维护了祖国统一,增进了民族团结。这是42师保卫祖国边疆做出的最大的功勋,永载史册!

Image


进军和驻守察隅的42师126团团直一部和第1营后来划给西藏军区,改成了153团,战斗力很高,参加了剿匪、平叛和中印边境自卫作战,有出色表现。以后发展为53师157团,在历次整编中仍有余脉可循。126团以老1营归建的1连和40师118团的1个连及14军军直警卫连为基础,又重新组建了1营。

1964年8月,42师126团组织成建制、全副武装泅渡金沙江训练,其经验受到主席的亲笔批示,并在全军推广,126团此后积极贯彻“八六指示”,开展走、渡、打配套训练,超过90%以上的人员可以泅渡昆明军区党委提出的渡过“四江一河”(即怒江、金沙江、澜沧江、红河)的要求。更厉害的是,126团不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均能多次整建制泅渡过金沙江,全面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该团多次受到总部、昆明军区、14军的通报表扬,成为全军武装泅渡江河的先进团,这是42师在解放军军史上的又一大亮点。

1979年2月,42师奉命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任务是首先歼灭拔坡、班老、那马地区越军,然后沿7号公路向郭参、铺楼方向发展进攻,协同兄弟部队40师歼灭红河东岸之敌。

该师指战员顽强作战,英勇杀敌,基本实现了作战企图,共歼敌1047人(42师牺牲256人,伤880人),其中毙敌254团少校副团长以下979人,俘敌68人,缴获各种火炮30门、轻重机枪83挺等大批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战后,昆明军区给126团记集体三等功,其1连被授予“钢刀连”荣誉。124团2连班长高华忠被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42师亦奖给124团1连“猛捣敌巢”锦旗。

1981年5月7日起,42师奉命参加扣林山拔点还击作战,包括防御作战在内,历时两个多月,全歼越军313师19团9连、11连和824特工团一部,共歼敌802人(42师牺牲104人,伤369人),缴获火炮18门及军用物资一批,有力打击了越军嚣张气焰,被誉为“创造了在山岳丛林地作战的典范”。

战后,126团1营被授予“扣林山战斗英雄营”称号。昆明军区给126团记集体二等功,126团3营记集体一等功、授予126团3营7连“能攻善守英雄连”称号等奖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