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放战争第二年,作为华野战神的粟裕,为何在外线作战中屡次失利

 天下小粮仓 2024-04-22 发布于福建

解放战争中,提到陈粟的华野,那一直以来都是我军在关内牵制国军的主要力量,在华东和中原战场上屡次创造奇迹。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粟裕和陈老总指挥的华野,却能在艰苦的环境中运动歼敌,取得了多次大捷。

比如苏中取得“苏中七战七捷”;再比如,鲁南和宿北战役,在迂回作战中歼灭敌人快速纵队,缴获的装备还组建了我军第一个特种兵纵队;在莱芜战役中,避实击虚,歼灭李仙洲集团,直接把徐州绥靖公署主任、国军战神——薛岳,直接打下课。

随后的淮海战役,更是60万对80万,生吃国军徐州剿总,并在随后趁势渡过长江,解放沪宁杭,一举拿下东南半壁。

解放战争第二年,作为华野战神的粟裕,为何在外线作战中屡次失利

强大的华野部队

可如果我们翻看华野的战史,我们会发现相较于解放战争第1年的出奇制胜,以及第三年的摧枯拉朽,粟裕带领的华野在第二年的表现则是相对挣扎和艰难,甚至还有多场我们诸如南麻和临朐战役,这样我们不愿提及的战役。

那么很多人可能会问,为何和解放战争第一年的连战连捷相比,在解放战争第二年,华野会打的这么艰难呢?

解放战争第二年的华野

在解放战争全面开始的第二年,即1947年7月到1948年6月,我军一共歼敌152万,在这里面包含93.6万国军正规军,以及58.5万非正规军(地方绥靖部队等非野战部队)。

这个战绩相对于1946年的112万,是有明显的提升。

解放战争第二年,作为华野战神的粟裕,为何在外线作战中屡次失利

解放战争中的国军俘虏

在歼敌里面,占据大头的依然是陈老总的山野和粟裕的华中野战军合并以后的华野。

不过于相较于华野第一年歼敌的这43万人名单,其在第二年的歼敌数是有所回落的,虽然没有具体统计,但根据当时华野内外两个兵团的的统计和参战来看,歼敌要少于第一年的43万。

而且和第一年的歼敌正规军8个整编师(军)指挥部,分别是:整编第26、46、49、51、69、72、73和74师,以及31个整编旅相比,在解放战争第二年,华野全歼敌人也才4个整编师(7、66、75和45师。)

和第一年比整整少了1倍。

解放战争第二年,作为华野战神的粟裕,为何在外线作战中屡次失利

莱芜战役被俘国军

在外线作战的过程中,华野固然是取得了不错的战果。

比如,在沙土集战役中粟裕指挥第1、4纵包围并消灭了敌人整编57师大部,歼敌1万多人,到了1948年外线在中原的战场上,粟裕也开始大胆作战,在豫东大战中,陈士渠指挥的3、8纵攻克开封,全歼开封守军整编66师和部分保安部队,在另一个战场粟裕用牵牛战术将区寿年的整编75师全部包围并歼灭,两战加起来构成了豫东大捷。

同时内线兵团在取得的了胶东保卫战胜利后,在山东大反攻中13纵和9纵一起围攻潍县守军的整编45师,并将其全歼。

解放战争第二年,作为华野战神的粟裕,为何在外线作战中屡次失利

潍县战役中的13纵

但在解放战争第二年的作战中,更多的是胶灼的战役。

1947年8月,陶勇和叶飞指挥的费县战役,4纵进攻敌人整编59师一个旅未果,最终打成消耗战;当月,又展开藤县战役,1纵和4纵,同样未能扩大战果,歼敌仅1000人。

1、4纵在鲁西南进展不大,10纵则在梁山遭遇国军王牌第5军,在经过血战过后以10纵伤亡2000人撤出战场。

哪怕是强如粟裕大将,也是打的很艰难。

粟裕大将一生就没打赢过10次大规模战役,其中解放战争第二年就占了5个。

1947年7月,在7月分兵之后,粟裕带领2、6、7和9纵围攻胡琏的整编11师在南麻,但进攻过程中因为下雨以及打援的7纵防线被撕开,导致我军不得已后撤,在撤退过程中,粟裕又将李弥的整编第8师围困在临朐地区,但同样也是久攻不下,这两次战役我军伤亡的2.1万人,歼敌1.4万。

解放战争第二年,作为华野战神的粟裕,为何在外线作战中屡次失利

南麻战役我军机枪阵地

在土山集战役中,再次面对胡琏的铁桶阵,我军外线兵团缺乏攻坚重武器的弱点再次暴露,虽然此战歼敌不少,但仍然没有取得全歼11师的预定作战效果,歼敌3000人,自身伤亡4000人。

进入到1948年之后,粟裕在豫东战役中,虽然前阶段的开封战役以及歼灭区寿年的整编75师打的很漂亮,但在最后的帝丘店战役(睢杞战役)中,未能全歼救援的黄百韬的整编25师,同时因为整编第5军的增援,导致部队撤退不及时,此战1、4和6纵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失。皮定均将军在战后 回忆中,将其形容为

“歼敌一个整编师,自身却残了3兄弟……” 。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解放战争第二年我军打的如此艰难呢,就连战神粟裕表现也不如以往那么神奇?

解放战争第二年,作为华野战神的粟裕,为何在外线作战中屡次失利

解放战争第二年的粟裕,担子不轻

泥泞中探索的华野

解放战争第二年,对于关内的我军来说不仅是华野,更还有中野,作战模式发生了颠覆性的转变,也就是

从战略防守变成战略进攻。

而这个转变既是主动,也是被动的无奈之选。

为何这么说

先说主动,那就是现在优势在我,我军应当开始展露反攻

解放战争第一年,我军小米敌军97个整编旅(师)、加上伪军和地方保安部队合计112万人。在作战中我军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在解放区内与敌人周璇,在付出30余万人为伤亡代价的情况下,挫败了敌人的重点进攻,特别是陕北、东北和华东等地,更是连战连捷。

说白了,敌人的进攻不仅未给我军造成实质性的破坏,反而损兵折将伤亡惨重。

解放战争第二年,作为华野战神的粟裕,为何在外线作战中屡次失利

被俘虏的国军

以敌我军队分兵为例

经过一年的艰苦作战,敌人的总兵力已经从战争初期的430万人下降为373万人。担任进攻的国军正规军人数兵力也从200万降到了150万以下,用于机动作战的部队,也仅有40个整编旅。而此消彼长,我军在经过一年的战斗磨砺之后,总兵力已经从1946年战争刚开始时候的120万扩充到 195万人,一线野战机动作战部队也从61万,增加到100万人。

其实在机动兵力的对比上,我军已经占据优势。

所谓“趁你病,要你命”,既然优势在我,我军肯定要积极主动出击,将战火烧到国统区,开启战略反攻。

解放战争第二年,作为华野战神的粟裕,为何在外线作战中屡次失利

三路大军战略反攻中原

诚然,我军有优势,但在解放战争第二年,这个优势还不不算明显,之所以想要反攻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至于这么被动的反攻原因,还在于:

在根据地作战越来越难

早在总结第一年战斗经验的时候,主席就说过

“由于战争已深入解放区中心地区,严酷的战争加上敌人的破坏,使解放区受到很大摧残。村庄破败,土地抛荒,人民迁移流浪,生活十分困苦。有限的后方经济已不适应前方日益增长的对人力、物资的需求。在这种形势下,必须寻求一条出路,变被动防御为主动进攻。

解放战争第二年,作为华野战神的粟裕,为何在外线作战中屡次失利

严肃的主席(剧照)

其实不仅是主席,各战区的指挥员在胜利的之余,也察觉到,仗越来越难打。

邓公的话就更直接

“经过一年的内线作战,农民的鸡、猪、牲口看见的不多了,村里的树也少了,试问,扭在解放区打,我们受得了吗?如果我们只想在内线作战要舒服一些,就中了敌人的毒计。”

故而,为了减轻根据地的负担,将战火烧到国统区,也成了这个被动环境下的主动选择。

但战略进攻,说着容易,对于前线作战的华野和粟裕来说,却很艰难。

特别是离开模范根据地——山东,深入国统区,就好比离开熟悉的舒适区(根据地)作战,对于依靠群众的我军来说,到国统区无异于无垠之水。

解放战争第二年,作为华野战神的粟裕,为何在外线作战中屡次失利

在大别山的邓公,过的很苦(剧照)

而由此凸显出的一系列问题,也是导致华野在第二年战绩减少的最直接问题,整个一年的时间,这些问题都在困扰着华野。

首先,就是士气问题。

1947年8-11月华野在线兵团进展并不算顺利,为此很多人就开始发牢骚。

有的干部说:

“运动战,运动战,只运不战。我走弧形,敌走直线,敌人走一,我们走三(指西兵团围绕单县、曹县打圈子,走的是圆圈,敌人穿城而过,走的是捷径),昼夜不停,疲劳不堪。”

还有的同志说:

“鲁西南水多,泥鳅成了龙。吴化文过去是我们的手下败将,现在居然敢跟着我们的屁股追。”

解放战争第二年,作为华野战神的粟裕,为何在外线作战中屡次失利

华野部队在行军

接着,就是给养问题

华野部队进入国统区作战后,首先面临的就是是粮食供应伪问题,而且迫在眉睫。

当初叶飞的部队越过陇海线,进入鲁西南之后,很多村庄的百姓因为不了解我军政策都逃跑一空,十几万人的大部队,吃饭是个大问题。在这里没有解放区的地方干部给我们筹粮,部队只能花钱买,但人家百姓因为货币、政策以及害怕报复等原因,都不愿意卖给我们,导致很多时候叶飞兵团都是饿着肚子打仗。

除了粮草,弹药、武器零件等装备给养也是个麻烦事。

每次战役的持续时间都很短,有很多次仗都打到白热化的程度,却因为给养和粮草问题功亏一篑。

解放战争第二年,作为华野战神的粟裕,为何在外线作战中屡次失利

在外线打的很苦的我军

最后的,就是分兵问题

在解放战争第一年里,粟裕在和陈老总合并组成华野之后,每次战役都会准备9-12个纵队进行作战,在兵力上是占据绝大多优势的,哪怕是打张灵甫一个整编师,粟裕也集中了华野全部主力,突出的就是一个“人多欺负人少”。

效果也是立竿见影,取得了鲁南、莱芜和孟良崮这三次重要战役的胜利。

可7月分兵之后,华野被迫分为内线兵团(许谭)以及外线兵团,外线兵团,还分为粟裕兵团、陈(士渠)唐(唐)兵团以及苏北地区的韦国清兵团,兵力分散之后的华野,自然很难对敌人重拳出击。当初粟裕打整编11师和第8师,主要就是兵力太少,这要搁解放区作战,两个胡琏都不够粟裕吃。

解放战争第二年,作为华野战神的粟裕,为何在外线作战中屡次失利

国统区的国军部队

所以,因为战略任务转变

这就导致了第二年担任歼敌主要KPI的华野外线兵团一直都是处于运动状态,前半年(1947年7月-1948年1月)在山东和河南都是处于逢水过水,逢田过田,打大仗的神气就不足,所以消灭敌人数目就不多。

而以上,才是华野第二年歼敌少的原因,并非很多网友说的粟裕指挥不行。

当然,粟裕之所以被称为战神,还在于他对时局的分析,在1948年进行冬季整训的时候,他给中央发去了一封“子养电”,主张不过江作战,认为现在华野已经适应外线作战,和国军进行决战时机已经到来。

而粟裕的建议很快得到了主席的同意,这也就有了豫东战役和后续济南以及淮海战役的胜利基础。

解放战争第二年,作为华野战神的粟裕,为何在外线作战中屡次失利

在外线作战,神情肃穆的粟裕(剧照)

正如,主席将解放战争比作爬山坳一样,华野第二年的作战就是在上坡,而爬上山顶之后,就是迈向胜利的下山之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