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哈尔滨】王建平:写在世界读书日(随笔)

 家乡文汇 2024-04-23 发布于北京




作者简介:

王建平,男,1956年生,黑龙江省肇东县人。1984年毕业于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专科班。现为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黑龙江分会理事。

随笔

写在世界读书日

--————————--

  【哈尔滨】王建平

文化之源,系于书契”。

一个人有阅读的习惯,生活中必定呈现出一道彩虹。读书没有刚性规定,完全取决于自己的爱好和需求,读书与购买商品不同,商品你需要它就去买,不是必须,是可买可不买,可用可不用,也可有可无;读书的需求与商品一样并不急需,确是必需,书到用时方恨少,知识需要储备。阅读是自觉又是不自觉的,不是刚性,但不是可有可无。

观音手上的柳枝,需净水供养。

世界上的图书馆、藏书楼浩如烟海,书令人茫然。古今中外的人究竟写了多少书,至今无法统计。世上的书要读一遍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不可能的。我的书柜里摆放一套《二十四史》下决心要读,翻阅几次读不太懂,无奈作了装饰。偌大的书橱里有的书也只是阅读其中一部分,或读个开头,好在这些年没有放弃阅读的习惯。我在青岛朋友家遇到《50伟大的短篇小说们》这本书,收入37位世界著名小说家50篇短篇小说,其中英国6位、法国6位、俄国6位、日本3位、奥地利3位、波兰2位、印度1位、美国23位,都是世界顶级小说家的作品,我如饥似渴地一篇篇阅读、精读,借助网络作了近七万字的读书笔记。

阅读,有收获的消遣方式书籍是吾师,阅读注定是求学拜师;

阅读,它以最虔诚的方式教会你索取的知识,不索取任何代价和报酬;

阅读静下心来读,向学游泳一样,一旦掌握,一生不会忘记

阅读是高人在代替你思想,认知在升华中如与高尚的人谈话;

阅读,在翻阅人生词典,智慧小溪在心田涓涓流淌,开卷有益

阅读,怡情养心,独处幽居时,智慧的光波溢满全身,神清目爽

阅读,改变固有的思维,拓宽视野,陶冶性情,是一种高级享受;

阅读,补充完善了你已掌握的知识,自身资质得以修正,顿觉充实;

阅读可不暴露你的知识浅薄,不会让你赤裸地站在人蒙羞,助你增长学识

往往付诸体力的手艺人不爱读书,胸无大志之人鄙视读书,只有勤奋好学、求知欲高的喜欢阅读并学以致用。有些书,可以浅尝辄止,有些书可代读,有些书吞噬即可,有些书要精读。一本好书蕴含人生大智慧,对有思想深度的书,艺术价值高的书要通读遍才能读懂读透。读一遍只是认同观点;第二遍发现前一次阅读很粗略,初有收获,略有兴趣再读感到逐渐融通,读出了滋味,以致爱不释手。

阅读多了使人充实,交谈时思维敏捷,写作时笔下生辉。智力的疵瑕,完全可以通过阅读弥补。

阅读习惯可以潜移默化影响周边的人。留给孩子一些消耗性的物质财富是不够的,留一些生产性、可持续性的精神财富——书籍,藏书富人。阅读件宝,增强智力,还能塑造真善美情怀,比任何物质财富都重要。

一个民族精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社会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看阅读能够植根多深。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哪些书,就决定这个国家的未来。一个不爱看书的民族是可怕的,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阅读是知识的源泉,哪里有付出哪里就会有回报。被动的阅读往往枯燥,会产生厌烦。林语堂说:“有些人在要读书的时候,在书台前装腔作势,埋冤说他们读不下去,因为房间太冷,板凳太硬,或光线太强。”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对时间和空间而言,受眼前的环境所禁锢。爱书的人,耐心、清心,对必读的一本书,凿壁偷光、映雪读书也要进入一个全新境界一本好书找到世界上最健谈的人。

读书使人优雅、风趣、幽默,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如何,谈吐有没有“味”,人格魅力取决于读书。世上没有人人必读的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环境和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必读的书。

书读多了,胸藏文墨怀若谷。相似的心灵是同一条灵魂的化身。

苏东坡:“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以色列的安息日所有犹太人都要停止商业娱乐活动,汽车航班都要停止运营,唯独图书馆开放供人阅读。匈牙利国土面积不足我国百分之一,却有两万多座图书馆,平均500人拥有一座图书馆,而我国平均45.9万人才拥有一座图书馆。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这根芦苇最宝贵之处就是阅读试想,不读书你就不能正确认识这个世界,输掉了认知里的精彩世界;不读书,在人生最高境界中得不到领悟,输掉了本我之心;不读书,当人生低谷时就会缺少积极的人生态度,少了一个最知心的朋友;不读书,就难以找到信仰和精神支柱,缺少必要的能量补充。

哲人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