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余承忠:我的左邻右居

 新用户7391BFGL 2024-04-23 发布于安徽

我的左邻右居


安徽怀宁  余承忠


  十年前我们夫妇退休回到了生于斯长于斯的老家,这是一个非常普普通通的农家村庄,有近四十户人家,一百三十多口人。改革开放后,农村人纷纷走出家门进城务工,加上年轻人升学就业在外,村庄上的许多人分别在县、市、省城等地安居落业,因此近年来常住人口骤然大降,时值今日偌大的村庄上白天仅有十余人,夜晚多一些也不过二十人足矣。住我旁边的左邻右居差不多和我一样,都属于老年型群体。
  我的对面是一位大嫂,说是大嫂却已经七十六岁了,两个儿子分别在省城工作,而且发展得都很好,孩子们也想把老人家带到身边,只是她不愿意去,她说自己现在还能独立生活,不想成为孩子们的累赘。大嫂的身体确实还不错,不仅能及时料理好每天的家务,而且还能耕种少许的田地,农产品别人家有的她家都有。干农活她非常利索,一般季节性农事都能干在别人的前面。平时生活很有规律性,每天坚持早起早睡。平时为人处事十分热情,去年我们夫妇从西安回家,她知道我家的菜园早已荒芜,便及时送给我们许多鲜嫩的蔬菜。孩子们也知道她生活节俭,所以除了不定期送些珍贵食品回家外,还与当地熟识的商店联系,让他们定时送去一些新鲜的鱼肉类菜肴。


  住我左边的是一对老年人,男的今年也是七十六岁,可他的身体远比不上对面的大嫂了。他患有中度帕金森症,平时边手边脚抖得很,血糖也偏高,大便也常年干燥,多重疾病的作用使得他逐渐丧失了劳动能力,现在基本处于养闲状态。女的年近七十,不过她很能干。家里的大小事都是她忙乎,而且近几年还打些零工,每年春季出外摘摘茶,秋季跟着种田大户后面做做小工。她家的农产品在村庄上算挺多的,每年还可以出售部分给其他乡邻,这样算起来她每年可以挣钱万余元。另外她烹调手艺也很不错,前几年村庄上人家做大事,都想请她执厨掌勺。他们有一个儿子落户在成都,工作家庭都在那边,因为老两口生活目前尚可自理,所以孩子也就无需牵挂在心了。
  住右边的也是一对老年人。不过他们都已年过七旬,男的已经八十岁了,他的辈分在村庄上较高,平时人们都喊他“小爷”。虽然是八十岁的人身体却无大疾,每日中晚餐还能少量饮酒。干起农活来既有足够的力气,又能善于出力,所以在村庄上不说同龄人,就是比他小几岁的都望尘莫及。只要不是下雨的天气都能看到他野外劳作的身影,而且每天出工早收工晚,在他眼里似乎有着干不完的活做不完的事,连他的老伴都说“老头是个闲不住的人”。勤劳朴实是小爷的本色,但涉及到他私人利益时那也是斤斤计较、毫不相让的。他家位于村庄的进口处,从他门口往里走有一条岔道,车子通行路有点窄,里面的住户想他让点道,他非但不答应,还搬来大石头放在路界处,并打进树桩装上栅栏,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他的老伴遇事尚能通情达理,为人也挺热情的,她每天以做家务为主,还负责日常亲戚、邻里之间的交际。


  住我后面的分别是自家兄弟及堂兄弟们,他们都还年轻常年在外打拼谋生。欣喜的是每年的收入如果以“万”为单位计算都在两位数及以上。只有每年春节才是我们短暂而愉快的相聚时刻。离我家远点的还有几位年高的男性老哥们和女性奶奶们,但我们每日见面不多,交往也更寥寥可数了。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今日的乡村均已路通、车通、水通、网通,村民们不仅每日没有城市里噪音的干扰,还能吮吸着田野里清新的空气,而且出行、购物、就医也很便捷便利,生活的质量日益渐高。特别是邻里们勤奋劳作,每天吃着自己种的粮、自己栽的菜,闲暇时刻还能聚集在一起说着笑着,也挺令人羡慕的。受他们的熏陶我们夫妇也种起了小菜园,每天除了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外,都会去菜园里走走看看,并动手拣拣草,松松土,浇浇苗,享受着田园生活的无限乐趣。
责编:丁松   排版:何苗


作者简介

      余承忠,男,中国党员,安徽怀宁县小学退休教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