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头村,有座“国宝”故居

 洞霞尹后裔 2024-04-23 发布于广东

陈垣故居位于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石头村坑塘里。2014年7月20日上午,我们驱车去寻访陈垣故居。

石头村,山岭起伏,满目青翠,花香鸟语。导航引路,车在郁郁葱葱的俊峰秀峦间行进,路还算平坦,只是弯道较多,拐一弯又是一,每个弯道内别有洞天,让人目不暇接。

拐一弯道后,一座山势陡峭、树木葱茏的小山矗立在眼前。山不大也不高,但必须仰视,村民叫这山为虎头山。

虎头山,似虎头,仰头向天啸。山不在高,因人而名,石头村的陈家出了两院士——陈垣和陈灏珠。

陈垣故居就在虎头山下,单层砖瓦平房数栋,为晚清建筑。遗憾的是非开放日,铁将军守门。

陈垣(1880—1971),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与陈寅恪并称“史学二陈”。

陈垣六岁就到广州读书,早年曾考科举而名落孙山,在博济医学堂学西医,后创办并入读光华医学堂,并留校任教。
    1905
年,陈垣与潘达微、高剑父创办《时事画报》,反对满清专制、外国侵略,以观点立场激进而著称。

在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影响下,陈垣积极宣传反清。1912年,陈垣当选为众议院议员,后因时局混乱不堪,潜心于治学和任教,定居北京,后任教育部副部长。

1917年,38岁的陈垣发表第一篇学术著作《元也里可温考》,开辟了宗教史研究领域,震动学界,一鸣惊人,由此开始学术生涯。

1921年,他创建北京平民中学。1948年3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还担任过京师图书馆馆长﹑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抗战沦陷期间,他闭门研究,坚决不与日本人合作。

   作为史学大师,他在宗教史、元史、中外交通史、考据学、校勘学、历史文献学上独创甚多,学术建树影响至今。
   
作为教育大家,陈垣从教74年,从传统私塾老师到现代大学校长,前后执掌辅仁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46年。

新中国成立后,陈垣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历任多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毛主席曾在怀仁堂举行国宴,与陈垣同席,向人介绍说:“这是陈垣,读书很多,是我们国家的国宝。”及至文化大革命,陈垣亦遭软禁,饮恨以殁。

我最近读《南渡北归》第三部,书中提到陈垣和胡适有私交。30年代中期,陈垣与学界异军突起的陈寅恪被称为“史学二陈”。胡适对陈垣的学问甚是赞扬钦佩,说:“南方史学勤苦而太信古,北方史学能疑古而学问太简陋,将来中国的新史学须有北方的疑古精神和南方的勤学工夫……”但后来(1949年5月中旬),陈垣在《人民日报》发文《给胡适之一封公开信》,对胡适进行了批判……此一时彼一时也。

陈垣长子陈乐素和嫡孙陈智超也是史学界的翘楚,祖孙三代被称为“陈门三史杰”。

       现在,高楼大厦已经逼近石头村。甲辰正月初三,我们的车在陈垣故居前转了一圈,但没下车入故居参观。儿子新居离石头村不远,在阳台上可远眺虎头山。今后能步行去参观陈垣故居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