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榕城文韵·史迹|福州鼓楼这些学校竟然都有文化宝藏

 博衍 2024-04-23 发布于福建

三山苍苍,闽水泱泱。千年古都孕育了无数清风名士,他们如同璀璨星河,指引着榕城儿女向光而行。

斯人已去,精神不朽。闽江畔,榕树下,清风古迹走过千年沧桑,抖落一身尘埃,散落在校园里,蘸着墨香,伴着书声琅琅,陪伴着一代又一代少年成长。

“闽学鼻祖”纪念碑

杨时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一生治学、育人不倦,特别是其“倡道东南”,对闽中理学的兴起,有筚路蓝缕之功,后世尊称为“程氏正宗”“闽学鼻祖”。

中共福州市鼓楼区委宣传部供图

中共福州市鼓楼区委宣传部供图

石碑现藏于鼓楼第三中心小学(福州市林则徐小学),系清光绪年间杨氏族人为纪念杨时集资重修道南祠时所立,碑文中还载明该祠要由“族中正途出身者轮流承管,须遵照定章,勿使日久废弛”“务须恪守定章,勿致糟蹋损污”等内容,可见对其管理非常严谨重视。后因年代久远等原因,祠内古建筑多已被毁,现仅存重修碑刻,供后世学子瞻仰。

“船政之父”纪念会馆

左宗棠戎马一生,其“身无半亩,心忧天下”,为海防海军建设,捍卫中国领土、主权完整作出巨大贡献。清光绪十一年七月,左宗棠逝于福州,湖南旅榕人士在会馆开会追悼。

中共福州市鼓楼区委宣传部供图

中共福州市鼓楼区委宣传部供图

中共福州市鼓楼区委宣传部供图

会馆现存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福建学院附属中学(福州市杨桥中学),名为“湖南会馆”,始建于清咸丰年间。如今,作为校内重要的会议、座谈会场所,师生们时常来此追忆左公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为民凿井“苏公井”

相传北宋时,福建提刑观察使苏舜元看到坊间百姓生活用水不便,遂组织人力择地挖掘十二口水井,解决了群众用水难、吃水难的问题。为纪念这位为民爱民的清官好官,后人将井称之为“苏公井”。

中共福州市鼓楼区委宣传部供图

其中一口古井位于福州市鼓楼第二中心小学校内,这么多年来,它依然作为苏舜元造福榕城的见证,静静地述说着一位福州清官的爱民故事。

“以石为铭”纪念亭

据记载,乾隆年间,担任乡试主考官的福建学政朱筠,拒收生员们的送礼,只让学、科两试通省前列的333位生员每人献一块石头,刻上名字,在学院署(今延安中学内),聚成假山,在假山上建亭,命名为“三百三十有三士亭”。

中共福州市鼓楼区委宣传部供图

“三百三十有三士亭”位于现福州延安中学内。后署废亭毁,三百三十三石大多丢失,硕果仅存者不过数块。如今,学校重建“三百三十有三士亭”,宣传弘扬先贤清廉美德,激励学子见贤思齐、发奋图强。

中共福州市鼓楼区委宣传部供图

中共福州市鼓楼区委宣传部供图

“清流直臣”古学堂

古学堂原名“燕前堂”,为陈宝琛先生回乡赋闲期间创办。陈宝琛为官期间以“激浊扬清”“清明政治”为抱负,成为闻名朝野的“清流派”代表人物之一。

中共福州市鼓楼区委宣传部供图

中共福州市鼓楼区委宣传部供图

古学堂位于福州实验小学,后人为纪念陈宝琛先生为家乡教育作出的贡献,改名为“宝琛书院”,现已成为学校开展历史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

立德树人,育人为本,育人之基,清廉为要,如今这些清风古迹正如一颗颗廉洁的种子落在校园里,也落在少年的心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