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末五代关城——黑龍關

 西山老闫 2024-04-23 发布于北京

  黑龙关位于房山大石河沿岸的佛子庄乡,地处大石河沿山大回环处。黑龙关一称源自唐末五代,卢龙节度使刘仁恭在大安山筑宫馆,这里是守卫大安山馆的重要关口。《日下旧闻考》记:“仁恭慮幽州城不固,筑馆于大安山,曰此山四面悬绝,可以少制众。其栋宇壮丽拟于帝者”。

《房山地名志》记“金代此地已有黑龙潭地名,后成村落,因附近山上旧有关城,今仍存城墙遗迹,故名黑龙关”。《房山地名志》所谈关城,即五代刘仁恭所筑。《日下旧闻考》还记有“仁恭有爱妾罗氏,其子守光烝之。仁恭怒,笞守光,逐之。梁开平元年,守光遣李思安攻仁恭。仁恭在大安山,守光自外将兵以入,击走思安,乃自称卢龙节度使,遣李小喜、元行欽以兵攻大安山,执仁恭而幽之”。如此看来,刘仁恭据守大安山时间并不久远。刘仁恭被其子守光所执而幽之,大安山黑龙关守兵无主,自然会转变身份,就地为民。所以,黑龙关村名应该是自五代刘仁恭离开大安山便逐渐成村。

《房山縣志》記“黑龍關,縣西北五十里左右。皆山下臨絕澗,山上有關城遗趾。山下即青龍潭,俗名白城湾,深不可測。澗東一路僅通駝馬,北通斋堂出長城。舊駐軍防為沿河口所辖,房山置于管辖之外。藏奸聚賭,不但為政治之梗,非所以固疆宇也”。有人称黑龙关村像一条大船,两头尖、中间宽。其实那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受大石河和公路的地势影响限制。黑龙关村主街南北各有一庙,村南玄帝庙遺有山门和鼓楼。 村北一棵古槐下有座五道庙,五道庙又称七圣神祠,农家有老人过世先要到五道庙报庙。 七圣神祠庙小神灵大,墙壁上的壁画保存得还比较好。房山河套沟历史上便出产石板,所以村中农家房屋多辅以石板瓦顶。像图中这样四角硬带门石的大门,绝对是大户(小康)人家了。 烟筒尖位于黑龙关村西北,在村内看真有高耸入云之感。烟筒尖孤峰高耸,本身便很像一座烽火台。烟筒尖,《房山縣志》记为烟洞尖。“烟洞尖  城西北五十里之黑龍關,相傳为刘仁恭擧烽烟處”。刘仁恭在大安山筑馆,范围不仅在大安山。《房山縣志》記“今大安山村北有原山,相傳為刘仁恭修宫處。西有西陵臺,傳為仁恭墓。其村东南将近红煤廠路東山環處,有平地约數傾,俗名操场,傳為仁恭練兵處。大安山南有長操村,俗亦謂仁恭練兵處。大安山东南有佛子莊,村外有山甚高,名煙筒尖,俗傳是仁恭设立煙墩。黑龍關舊城墙一段,在白城湾上,想亦是仁恭所筑”。通往烟筒尖的山道岩石上有凿出脚窝,踩着足窝才便于用力上升。

登上山间台地,有石砌的古道。

烟囱尖主峰海拔约600米,山的绝对高度不太高。其位置处于两个大回环中部,观察大石河沿线情况是最佳位置。峰顶部存一石砌的方台遗迹,类似古塔的塔基。

  方台成等边方形,长度约有4米。孤峰山顶石台是五代遗迹无疑,这里的烽火台主要起传递信号作用。烽火台石材是就地取材,没见到人为加工的石材。  主峰北侧有隐约的小路,沿小路下行可见一人工凿出的饮马槽。

沿山势转而东行,山脊至凹部呈现出明显的城墙的轮廓。

 墙体是由山石砌筑,絕不是农耕山地的地阶。延伸的那个山头,石块布满山顶,有些墙体还完好地存在着。

东部山头,一段古代军事哨位的轮廓非常清晰。它东起黑龙观西侧山头,在主峰北部转而向南,连接主峰烟囱尖。在主峰北侧,也可看出类似城墙的遗迹。东侧主峰海拔500米,低于主峰百米。因此主峰的石台,是真正意义的烽火台。由于它高出附近山峰,四面视野辽阔,不仅有瞭望功能,发现敌军情报放火燃烟即可传递信息。

返回主峰的路上,一只苍鹰盘旋飞去。呼啸的北风,翱翔的苍鹰与古代烽火遗迹,使人陷入古代金戈铁马的幻想。东侧山峰的兵士,主峰上滚滚的狼烟,石槽饮水的战马。

刘仁恭虽然设置众多的军事防线,但最终没有防住他自己的儿子刘守光。当然刘仁恭失策的原因,也是因为刘守光熟悉他父亲所修建的道路与防线。很可能刘守光走的是那条直达的古道路线,避开大石河防线而成功偷袭了刘仁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