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时候读的书,长大后才懂

 赵数理 2024-04-23 发布于上海

吃午饭时看到新华社的直播,董宇辉谈读书,这才想到今天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

说来惭愧,本来就没读太多书,记性还不好,基本都忘了。

倒是小时候学的那些课文、那些课外读物和老师要求读的几本名著,印象深刻,甚至越发清晰。

一 、《水浒传》

《水浒传》是我完整读完的第一部大部头名著。

在书籍比较匮乏的童年,除了课本和练习册,没啥获取课外读物的渠道。有一位姓高的退休教师,开了一个书店,主要卖教辅书和字典词典。当然,都是盗版书,正版的太贵没有人会买。

我的那本《水浒传》好像是从高老师那里买的,也可能不是。

纸张很薄,正面能看到反面的字,印刷也不是很清晰,但不影响看。

2006年暑假,跟着老爸走街串巷做小生意(籴粮食),随身带着那本水浒,一个暑假看完了。

当时没给自己留下什么印象,实在不明白为什么这么一本书会被称为四大名著之一。

水浒的电视剧原来在14寸黑白电视看过李雪健版的,后来又在彩电上看了张涵予版的。疫情以来成为喜马拉雅重度沉迷者,在上面听了水浒传评书、鲍鹏山评水浒、泪痕春雨评水浒等多个相关节目。

随着长大,逐渐理解了水浒里的人物和故事。

【林冲】作为逼上梁山的代表,林冲实在是运气不好,充满了命运的无奈。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有一个美丽贤惠的妻子,事业家庭都美满。只因高衙内调戏林娘子,彻底改变了林冲的一生。

有人说,林冲太窝囊了,有人调戏你老婆,就上去胖揍他丫的啊。大众想法当然是这样,但林冲是个思虑周祥之人,对方是谁啊?国防部长的干儿子!你无凭无据(没有人会给林冲做证人),把国防部长的干儿子揍一顿?之后怎么办?林冲只能选择了忍,希望忍一时风平浪静防止事态扩大。

林冲很像我们如今所说的小镇做题家,家境一般甚至贫寒,凭借天赋和努力,终于获得了一个看似还不错的职位和生活。但非常不稳定,没有依托和靠山,决不能冲动,必须小心谨慎、步步为营,容错率极低,一个错误就可能导致前二十年的努力功亏于溃。

【武松】景阳冈打虎之后,武松成为了阳谷县的都头,大概就是县公安局长兼刑警队长。征方腊之后,武松在杭州住下了,我想,之后的几十年里,他想到最多的肯定就是在阳谷县当都头,每周末能去和哥哥一起吃饭,和同事相处良好,能够维护治安、惩治奸邪的那段白道岁月,那是一段既有安全感又有成就感的岁月。对于落草之后的黑道生活,只能一声叹息。

【晁盖】小时候觉得晁盖才是真正的好汉,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其实晁盖冲动了。我想,成为梁山首领之后的晁盖,最后悔的就是参与和领导了劫生辰纲。本来是个富二代,同时担任乡镇治保主任,在当地有一定的地位,生活不错因为一时冲动,听信了刘唐、公孙胜等人的蛊惑,走上了黑道,从此再也无法回头。  

【宋江】宋江由于立推诏安,被读者诟病了几百年了。可是,不诏安又能怎样呢?108将固然能打,但人会老啊,等他们老了怎么办?坐等被朝廷剿灭?当时大宋整体还比较稳固,像唐末藩镇各样割据不具备条件。当时宿太尉是帮着宋江诏安的,如果宿太尉没有倒台,诏安这件事完全可能做得很完美,我们总是以悲剧结果判断这件事是错的,但当事人怎么能预料到宿太尉会倒台呢?

【朱仝】朱仝甚至被林冲还要冤枉。为了救好朋友雷横(是不是真正的好朋友存疑),连累自己被充军发配。幸好发配当地的官员赏识朱仝,让他帮着照看孩子。当时朱仝心里肯定在想,虽然被发配了,但自己向来积善行德还是受到命运眷顾的,没有成为苦力,反而成为了知府的心腹。然而,突然李逵来了,把朱仝照看的孩子抢过去杀死!导致朱仝无路可去,只能跟随他们上梁山,彻底无法回头。

在《阿郎的故事》里,周润发说,人不能做错事,做错了一辈子都翻不了身。梁山好汉也验证了这句话,更为深刻的是,不一定是你主动做的,而是被别人逼得、被下套的。

所谓逼上梁山,不仅仅是指当时政府腐败,更多是被自己的冲动、别人的下套、命运的捉弄等逼的。虽然是站在梁山的视角上写的,并非就是说梁山好汉都是好人,朝廷高官都是坏人,这样简单的非黑即白的思维仅适用于那些复仇题材的电影可见,《水浒传》并非在写庙堂与江湖的纷争,而是写人性的复杂、命运的多变。

二、寓言故事

小时候每次新学期发了语文课本,第一件事就是,先把里面的寓言故事看了。寓言故事里的人就跟傻子一样,看完哈哈大笑。

后来才知道,其实自己就是寓言故事里那些傻子。

【刻舟求剑】很多老师、家长,动不动就用自己过去的经验来教育现在的孩子。可是,时代变了啊!有些经验可以用,有些不能用了啊!你不去了解00后、10后孩子的新特征,总想着用几十年前的经验直接用?比刻舟求剑那个人聪明多少吗?

【拔苗助长】有个段子,孩子5岁,英语3000词汇量,够不够?如果是在英国或美国,够了。如果是在海淀,不够。

【皇帝的新装】领导说的必然是对的。大家都说好的必然是好的。这不就是我们现在的日常吗?

【掩耳盗铃】很多领导,甚至不是领导的普通人,听不进别人的不同意见。你的观点有问题,但你不听别人说的,就自己的就对。有时候我也会这样,值得反思。

三、读书要思考

孔子告诉我们,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孟子告诉我们,尽信书不如无书。

书上写,李世民文武双全深得人心,开创了贞观之治,他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治理天下关键在于宅心仁厚心系百姓。但他没说,夺取天下的关键其实是心狠手辣,玄武门兵变杀死亲兄弟和亲侄子不能有一点犹豫。这些负面内容书上也很少会写,但我们应该知道。

书上写,太监这个群体往往和奸邪小人是近义词,文人士大夫则是修身齐家平天下的理想主义者。但这可能犯了非黑即白、以阵营和职业区分善恶的简单化思维。书是文人写的,难免就把文人写成好人,文人瞧不起太监,觉得自己十年寒窗才觅得一官半职,怎么太监狠心割一刀就能成为皇帝心腹呢?难免把太监写成坏人。其实太监仅仅是一种职业,发明造纸术的蔡伦、七下西洋的郑和,都是太监啊。又有多少文人是伪君子呢。

书上写,勤劳致富,勤劳是传统美德,要吃的苦中苦,敢于跳出自己的舒适区。显然,生活并非如此,最勤劳的工人、农民,累弯了腰、累垮了身体,致富的有几个?只要你能吃苦,就有吃不完的苦。能找到一个舒适区其实是很难的,多数人穷极一生没有找到自己的舒适区,没有获得适合的工作、没有组建幸福的家庭,所以,能够获得舒适区的你我,不要一时冲动跳出去,就像晁盖那样,本来在自己的舒适区里呆的好好的,非得跳出去,何苦呢?

由此可见,读书不在于学富五车,多少车不是关键,从中读出价值才是重点。宋朝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从读书的角度看,读书在精不在多。

四、比读书更重要的是生活

生活永远是最重要的,这是我一向的观点。

所谓生活,不是那些宏大口号,就是自己、家人、朋友。多陪父母妻儿,和好朋友相聚,这就是生活的核心。

而且,生活给予我们的,远比读书要深刻。

从小在书上学了很多名人故事和警句。

项羽“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我们会佩服项羽牛逼,但也就那样。只有自己真的经历了那种别无他法的背水一战,才真的能体会到项羽的牛逼。

刘邦说汉初三杰中萧何是第一,年少时我们会“哦”的一声,内心不服,觉得韩信手握大兵战无不胜才是最牛逼的,萧何就搞后勤的有啥大不了。长大了才发现,一个传统家庭中,父亲外出挣钱固然辛苦,操持家务的母亲可能更不容易。运动员代表国家取得名次风光无限,背后的教练团队等支持力量也至关重要。

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觉得这个人有点境界。而范进中举,就觉得范进太一般了。   然而,我们自己呢?考上公务员、事业编那一刻,是不是也有点范进附身的感觉,但人家范进中举的难度可比现在公务员难多了。学车科目三第二次还是没过,是不是特别难过,心理别扭的不行。范仲淹说的那境界不是一般的高,而范进更接近我们大多数普通人。

读书切忌照本宣科,不仅读书,从其他渠道获得的信息也是如此。武松可以三拳两脚打死老虎,他把招式告诉你,你记住了,你就也能打死老虎吗?显然不是。马云把他们成功过程事无巨细告诉你,你就能复制他的成功吗?显然也不是。每个人不一样,每个人面临的环境也不一样。

首尾呼应一下。董宇辉老师读书很多,但生活经历毕竟还是少,这是年龄的客观局限。前一阵,董宇辉和东方甄选的网络纠纷,董老师明显不知如何应对了,那段时间整个人的状态都很不好。这才是正常的,读了很多书,懂了很多道理,但当事情真的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往往还是会手足无措。 当然,这并不是说读书无用,而是要把书中的东西熟练地用到生活中,需要锻炼。读书-生活,生活-读书,在彼此交织中获得成长。

中国各省份(男/女)平均预期寿命

中国流动人口 | 31省份流入流出大合集

中国各行业从业者学历结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