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曾指挥17勇士强渡大渡河,却无半点宣传,杨得志:对老领导不公

 快乐老年435 2024-04-23

1935年5月,此时不断“闯关打怪”的红军正式进至大渡河。大渡河是一个颇具历史意义的地标,石达开便曾在这兵败,此时蒋介石调集大军堵截,也妄图让红军成“石达开第二”。

在这生死关头,红一师的红1团临危受命,团长杨得志亲自组织了由17勇士组成的渡河先锋队。这17位勇士冒着九死一生,仅凭一只小船便强渡成功,为全军取得渡河立足点。

就连毛主席也忍不住高度评价道:“红1团在这次大转移中是立了功的,你们一直走在我的前面。”周恩来则盛赞:红1团是“天下第一团”。的确,此番突破前线、为全军开路不仅提振士气,更是扭转绝境。可以说若没红1团,或许就不会有强渡大渡河的胜利。

即便当年战争过去许久,红军强渡大渡河依旧是革命史上的标杆事件,许多电影、电视、文章对这一几乎改变革命命运的战斗宣传甚多。只是有一点瑕疵:宣传内容中很难找到一个人的名字,红一师师长李聚奎。

遥想当初,当部队抵达大渡河河口时,红一师师长李聚奎与团长杨得志一同亲自到前沿阵地观察地形,并督阵。整个战斗中,坚守在岸边的李聚奎毋庸置疑是部队最高指挥。他一直紧张的指挥着渡河,直到结束才露出久违的微笑。

对于这份功绩,在杨得志看来,自己这位老领导占绝大部分。在长征结束,不少人夸赞红1军团长征时的表现时,他曾表示:“强将手下无弱兵!都是李师长领导有方!”

所以在看到后来电影、电视、文章诸如此类的宣传中,却没有老领导李聚奎名字时,杨得志则为此感到不公平。

在杨得志的一生中,他从始至终都极为尊敬李聚奎,哪怕自己后来能够独当一面,更是先老领导一步被授予了上将,也始终没有改变。当然,这位老领导也的确配得上杨得志这份尊重。

1928年,李聚奎就参加了平江起义,随军起义后没多久,李聚奎便做了一件改变革命历史的大事。当时,起义军遭到敌人围剿,形势十分危急,彭德怀带领部队与敌人周旋,多次挫败敌人的进攻。

可部队内部一些人,眼见局势不妙,立场开始动摇,其中部队一大队队长雷振球,就有了要杀掉彭德怀到敌人那里邀功的计划。在一次彭德怀召集部队讲话的时候,站在前面的雷振球突然冲过去抢了警卫员的枪,对着台上的彭德怀就要开枪。

关键时刻,前排的李聚奎反应极快,他下意识朝着雷振球扑了过去,将其扑倒在地。反应过来的其他人立马上前击毙了雷振球,李聚奎的这一扑,救下了彭总的命,也保住了整个起义军,光是这一件事,他就挽救了革命。

然而李聚奎为人十分低调,他几乎从来不提此事,哪怕几十年后老战友们提起当年的这件事,他也只是一笑了之。正因如此,参加革命没多久的李聚奎,就已经受到战士们的爱戴。

1928年,他跟随彭总上了井冈山,自己也第一次见到了毛主席。自此,李聚奎一直在他们身边学习,后来他成为了红三军的团长,指挥部队与反动派作战。

李聚奎本人十分善于学习,他虽然为人低调谦和,但打起仗来可一点都不“温柔”。长期在彭总下面带兵,让李聚奎的作战风格与彭总十分相似,受到毛主席思想影响后,李聚奎的成长更加迅速。

当时,敌人多次集结重兵围攻苏区,李聚奎指挥部队稳扎稳打,面对硬仗从不退缩,不打滑头仗,取胜的时候也不自大,用兵谨慎。

他还将毛主席的革命思想很好贯彻到了治军的工作中,使得部队从上到下都斗志十足。凭借着在反围剿中的出色表现,李聚奎成为红军师长,他也很快在第四次反围剿中展现了自己的能力。

1933年2月,李聚奎率部利用迂回穿插的战术,以46人伤亡的代价,消灭了敌军一个旅及其师部共3000多人,还生俘敌军师长。

这一场大胜极大鼓舞了苏区将士的士气,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更是高兴地将李聚奎抱了起来高呼“红军万岁”。通过此战,李聚奎一战成名,由于他在第四次反围剿中的成绩,在朱德、周恩来等人的推荐下,中央决定任命李聚奎为红1师的师长。

然而,尽管李聚奎已经成为苏区的英雄,他也在反围剿中立下了极大的功劳,但这个任命还是让林总有些犹豫。林总一生不但带兵谨慎,对选人用人也极为小心,尽管有周恩来等人的推荐,又有战绩背书,可红1师不是一般的部队。

那可是红一军团的绝对主力,是全军的核心,在这支部队里面都是红军的精兵强将。于是,他特意到了部队里面决定亲自考验一下李聚奎,见到李聚奎之后,林总开门见山直接问道:“怎么当好红1师师长。”

李聚奎与林总一样,都是平日话不多,但开口就能切中要害的人,见到领导这么问,他立即回答:“红1师师长就是红军的第一师长。”听到李聚奎的回答,林总十分满意,此后李聚奎正式成为了红1师师长。

当然,他也不负众望,通过自己的能力,让所有人都对他十分满意。当时在红1师担任团长的杨得志,更是对他十分敬佩。

李聚奎刚刚上任的时候,红军也面临着巨大的困难,蒋介石发动了第五次围剿,这一次敌人有备而来,抓住了苏区的弱点。在敌人的不断打击下,红军的处境越来越困难,而李聚奎很快就领导红1师打出了一场经典战役。

1934年2月,李聚奎命令杨得志的红1团一路急行军,抢先来到了福建建宁西北的三岬嶂。部队抢占各处制高点,国民党军得知这处战略要地被李聚奎部占领,立即出动大军围攻。

尽管这里只有杨得志的一个团,可在他的指挥下,部队死死守在阵地上,顶住了敌人3个师的猛攻。负责进攻此地的,是国民党名将陈诚,为了拿下这里,陈诚用尽了一切手段,还找来了空军配合。

可他始终无法突破红1团的防线,杨得志团也坚持到主力增援,最终成功击败了敌人。这场战斗让红1团成为了全军的英雄部队,李聚奎也通过这场防御战,回击了那些质疑他的人。

凭借着在反围剿中的表现,李聚奎的红1师在长征期间被中央钦点作为红军的前锋部队。在长征的路上,李聚奎领导着红1师打了无数的硬仗,他们过血战湘江,抢渡乌江,又在四渡赤水的过程中作为主力前锋部队打了诸多的硬仗。

在抢渡乌江的时候,李聚奎部要在几乎没有任何工具的情况下,顶着敌人的炮火,突破敌人的乌江防线,掩护主力部队渡江。

关键时刻,李聚奎分析地形,果断命令杨得志率部用竹排渡江,他自己亲自打头阵,顶着对岸敌军的火力,带着先头部队过江并成功抢占了敌人的阵地。

就在血战乌江几个月后,李聚奎部又肩负起了强渡大渡河的重任,关键时刻红1团又一次成为了英雄部队,他们组织敢死队拼死为全军抢下了重要的立足点,也就是我们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总之,在李聚奎担任红1师师长的期间,他与杨得志的合作十分成功,两人成为了重要搭档,一起打赢了无数的硬仗。

抗战时期,李聚奎得到毛主席的重用,他来到了129师386旅担任参谋长,没过多久他就与陈赓等人一起,在神头岭打出了经典一战,重创了日军。此后,李聚奎一直活跃在一线,带着部队四处奔波与日军交战。

后来,随着抗战形势的变化,李聚奎也开始负责一些更加重要的任务。他来到太岳军区,担任第1旅旅长同时兼任第一军分区司令,除了要与日伪军战斗,李聚奎更重要的任务是帮助中央在日军的重重围剿中,保住太岳根据地。

于是,李聚奎除了继续带兵打仗,还抓起了根据地建设与后勤建设等工作。多年的历练让李聚奎变成了一个全才,他一面组织部队与地方民兵合作开展游击战,一面又在根据地精兵简政,组织人力开展大生产运动。

就这样,李聚奎负责的第一军分区,多次打退日军的进攻,还从日军的手里夺回了战略要地沁源。长期的努力,他不但没让根据地受损,反而带来根据地发展壮大,让部队变得更加强大,李聚奎领导的军区也获得中央的表扬,还被评为太岳军区的旗帜。

正因他在抗战中的出色表现,后来李聚奎被调往东北,在这里他与昔日的老领导林总重逢,不过这一次,李聚奎的工作发生了较大的变动。在东北工作多年后,李聚奎已经很少指挥作战,开始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解放区建设与主力部队后勤供应等工作中。

1948年4月,李聚奎出任东北军区后勤部参谋长,又兼任西线后勤司令员。事实证明,李聚奎到了后方一样是林总的得力干将,两人就像当年在红军时期合作一样默契。在辽沈战役,以及四野入关后的一系列重大战役中,他负责的后勤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李聚奎则出任四野参谋长。没过多久朝鲜战争爆发,中央考虑到他在后勤工作的重要表现,于是就让李聚奎担任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

这对于李聚奎来说,又是一个重大考验,东北经过连年战争,遭受了不小的损失,志愿军入朝作战后,补给战线又会变得很长。因此,朝鲜战争的成败,取决于以东北军区为主的后勤供应。

这一次,李聚奎又与自己的另一位老领导彭老总合作,他十分清楚彭老总的脾气。然而李聚奎的工作一开始就遇到了极大的困难,美军拥有绝对的制空权,再加上火力的优势。

志愿军入朝作战准备相对有限,李聚奎虽然及时整顿了东北军区的后勤工作,但想要立即建立成熟的后勤补给线还是十分困难。彭老总得知后勤运输物资有困难后十分生气,好在他了解李聚奎的能力,听到李聚奎分析形势后,也尽力去支持李聚奎的工作。

果然,李聚奎没有让他失望,经过一段时间的总结,李聚奎在后勤线上建立了大量的防空哨。他动员了数万人投入到防空警戒中,平日里利用大量的防空哨,判断敌人飞机的位置,然后及时送出预警。

这样,运输车辆就能提前得到消息,立即隐藏起来躲避敌人的轰炸。李聚奎的这个方案果然有效,经过他的一番调整,后勤线的车辆损失率从原来的40%多,直接下降到了不足1%。

在李聚奎的努力下,志愿军后方的铁路与公路运输都有了较好的保障,敌人虽然想尽办法要毁掉志愿军的后勤,但始终没有取得成功。

当然,比起这个壮举,李聚奎在后勤方面的另一个创造要更加出名。朝鲜地区气候十分恶劣,在极端寒冷的天气里,志愿军无法像美军那样,依靠着逆天的工业力量获得很好的食品。

再加上志愿军将士没有很好的条件在冰天雪地里生火做饭,部队又经常需要急行军穿插。因此前线的将士们,需要一个便于携带,又能方便食用,还可以有效补充所需营养的军粮。

李聚奎思考了这个问题后,提出了一个方案,那就是炒面。红军时期,他曾经在艰难行军的过程中吃过地方群众做的炒面,他对这个东西印象很深。李聚奎想到炒面的特点,十分符合这些要求,他的方案提交上去,立即得到中央的重视。

于是,在中央的号召下,全国开始了家家户户炒炒面,前线的志愿军将士,很快也得到了源源不断的炒面。这个神奇的食物,成为打赢美军的重要武器,无数的艰苦战斗中,志愿军战士就是靠着炒面才能支撑下来。

朝鲜战争结束后,李聚奎回国投入到国家的石油开发中,由于他负责石油部门的工作,导致其在1955年授衔的时候没获得评级。

后来他回到军队后,中央考虑到李聚奎过往的卓越贡献,加上他曾经红军主力师师长的身份,应该授予大将,但他却表示:就低不就高,上将就行。于是在1958年只授予了上将军衔。

在和平年代,李聚奎依旧活跃在国家建设的一线,无论是授衔的事情,还是其他的事情,李聚奎都显得没那么在意。相反,他还总是担心自己的能力不足,影响了国家的大事。

从参加革命开始,一直到最后,李聚奎虽然建功无数,但谦逊低调的性格却始终没有改变过,也正因如此,他才能赢得无数战友的尊敬,让曾经的部下杨得志为他的“不争不抢”而感到不公、心疼。

其实也不止杨得志,很多人在看到强渡大渡河没有他的名字时,都劝他应当站出来说两句,或者写一篇文章把这事回忆回忆,替自己说说话,但李聚奎总是笑而不答。

后来拗不住问的人多,他才讲出这样一席话。

即:“对于那场战争,它体现的是红军的一种精神。不管哪一个人,对于历史而言,都不值一提。再过多少年后,所有的名字都会过去,只有当时那种豪气,才是能够流传下去的东西。”

不得不说,老一辈人的精神太过于大公无私。

参考资料:《“将圣”李聚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