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搜狐网

 singer0852 2024-04-23 发布于北京

“家“边疆”是一个复杂的概念,而“跨界”、“跨境”则是在边疆地区“跨越”边界的意思,包括地理、族群和文化。在我国古代“家国天下”的国家政治体制中,“边疆”原本是一个有疆无界的概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是谓也。“疆”的本字是“畕”“畺”;甲骨文表示交错的领地之间的边界,一种解释认为其本义是以武力护卫国界、边境的意思。古籍多以“疆”代替“畕”和“畺”。《说文解字》:“畺,界也。从田,三其界画也。指事。”然而,民族国家(nation state)的国体使得国与国之间被边界(界碑)区隔开,所属边境范围成为一个紧张的、誓死捍卫的“国家领土”。悖论的是,各自保卫的“国土”原可能认为是“自己的家园”,或者是“共有的家园”。只是,历史语境发生了改变。

于是,这里出现了不“兼容”的历史事实:我国古代的历史是一个由“有疆无界”到逐渐“有疆有界”的过程,民族国家时代到了边疆不可侵犯的极端阶段,保卫边疆与国家主权成了一个语义同构的概念。当人们看到在界碑两侧悬挂着所属国家的国旗的时候,“领土宣示”便神圣地被加以宣扬。然而,边界两边的人民可能同操一种语言,分享一种习俗,同属一个族群,信仰同一种宗教,甚至原属于同一个家族。国家“边疆”仿佛用刀一样在地理范畴把两个国家割裂开来,而族群、语言、宗教、习俗、经济、文化、亲属等却仍然紧密地纠缠在一起。

如何处理、理解这样的历史-现实关系,“边疆家园”被提出来。黄玲博士正是基于这样的历史与现实纠结关系提出这一概念。值得特别重视。所谓“家园”,其所属权主要强调跨境民族历史上的共享传统和文化,就像同一个家园;所谓“边疆”,其所属权则被民族国家的强制性领土范畴所分隔、所钳制。“边疆”与“家园”难以泾渭,却不得不用智慧来处理。因为两边的人民都希望边界两端和睦相处,友好相待,毕竟大家曾经、甚至现在都是一家人。“边疆家园”正是希望两国、两边的国家和人民能够借鉴、照顾、考虑到历史的关系,用族群关系和智慧解决出现和可能出现的矛盾。

独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一个地方的地理历史和人文生态所孕育的,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也具有契合人类共同的精神需求与审美趣味而达成的一种理解与共通。壮族歌仙刘三姐传说作为广西的地方文化传统,其活态传承是学界关注的热点,其在东南亚的广泛影响也证明了中国与东南亚的相关族群在歌谣文化的共享与共生。这对一带一路倡议中思考中国多民族文化如何走向世界是一个有益的借鉴。钟珺和代猛《文化资本视域下的刘三姐文化及其产业化开发研究——以刘三姐旅游特色小镇为例》分析了刘三姐这一壮族歌仙所蕴含的独特文化资本,以刘三姐旅游特色小镇位导向提出从立体化保护传承特色文化、延伸歌谣文化产业链等层面来开拓刘三姐文化产业化开发路径,对构建刘三姐文化品牌及实现刘三姐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今天,在不同国家的边界地区,全球化的“移动性”使得大众旅游跨越了边界两端,形成了特殊的“移动景观”。作为一种属性,“移动性”具备了超越国家边界的特殊属性,单纯的国家“边界”似乎已经无法阻止游客跨越的脚步。如何在边界两侧做好相关的旅游处置,包括旅游设施、旅游资源配置等,已经成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重要事务。罗纯的“基于边缘效应理论的边境旅游发展模式分析——以勐海县为例”分析了边境地区的旅游情形。

“跨界”在今天的背景中显然变得越来越重要的,也越来越有特色。我期待着《百色学院学报》在这个领域的研究越来越有特色,水平越来越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