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米芾在无为到底住了多长时间?

 洁洁赢 2024-04-23 发布于安徽

2024-04-12

提起米芾,在无为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纪念米芾的“米公祠”不仅是代表无为文化的瑰宝,也是古代书法艺术宝库,是留给后人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宋崇宁三年至大观元年(公元1104年-1107年),米芾任无为知军,他为官清廉,勤政爱民,世人感其德政,在他离任去世后,无为人改建米公祠以示纪念。

米芾,北宋著名书画家,生于宋仁宗皇祐三年(1051年),卒于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终年57岁。(见《辞海》,《宋史》说他“卒年四十九”)祖居太原,后迁襄阳,终定居润州(今镇江)。初名黻,41岁后改为芾,字元章,号襄阳漫士、鹿门居士、海岳外史等,晚年自称米老。曾以母侍宣仁后藩邸旧恩,补含光尉。历知雍丘县、涟水军,太常博士,知无为军。召为书画学博士,擢礼部员外郎,出知淮阳军。

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于江南置太平军,于江北置无为军,取“太平无为”之义。(见《燕翼诒谋录》,无为人王栐著)宋徽宗崇宁年间,米芾任无为军(今安徽省无为县)郡守。据有关资料记载,米芾在任无为知军期间,他有着许许多多的趣闻轶事,值得今人追忆和再思。

好蓄奇石。米芾性情旷达,不随流俗,穿戴仿效唐人,常常引起人们的围观;好洁成癖,从来不与别人共用一样巾器。尤为突出的是,他生平好石,如醉如痴,曾在涟水军广收奇石。对于上佳石子,他一一品题其名,藏于雅斋,“入玩则终日不出”。遇有石中珍品,他便藏于袖中,随时取出观赏。在无为军做官时,他听说河边有一块巨石,便命人移至官署。此石十分奇丑,但很像人形,口、鼻、双臂俱全。他见而大喜曰:“此足以当吾拜!”遂具袍笏,设席下拜,拜之再三说:“吾欲见兄,二十年矣!”于是呼之为“石丈”。此石丈后几经战乱,历尽沧桑,已有多处缺损,现存放在无为县图书馆院内。

爱作诗文。米芾“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轨辙”,创作别具一格。他守无为军时,曾在无为县城南门建造一座城楼,由于它与江南九华诸峰屹然相向,所以命之为“九华楼”。此楼建成后,他于重阳日在九华楼上举行“重九诗会”。当时,群贤毕至,题诗甚多,著名诗人杨杰(字次功,无为人)赴会并写有《九华楼》一诗。为记其事,米芾还亲自写下《重九会郡楼》:

山青气爽九秋天,黄叶红茱满泛船。

千里结言宁有后,群贤毕至猥居前。

杜郎闲客今焉是,谢守风流古所传。

独把秋英缘底事,老来情味向诗篇。

此诗可见于吴耀民先生1993年撰写的《无为史志笔谈》。

喜藏书画。米芾“特妙于翰墨,沈著飞翥,得王献之笔意”。书法纵逸豪放,潇洒出尘,与苏轼、蔡襄、黄庭坚被并称为北宋四大家。画山水人物,不事雕琢,不求工细,多用水墨点染,突破勾廓加皴的传统画法,自名一家。他“精于鉴裁,遇古器物书画则极力求取,必得乃已”。曾得王羲之的《王略帖》、王献之的《中秋帖》、谢安的《八月五日帖》及顾恺之的名画《净名天女》、戴逵的名画《观音》等真迹,为收藏这些书画和自己的画卷拓本,还特意在无为县城内建造了宝晋斋(今称米公祠)。斋前凿有一池,池中有六角伞形的投砚亭,亭里有一个石桌和四个石凳,亭四周可凭栏而坐,亭外绿树成阴,景色清幽。相传,米芾每于政暇辄临池上,或读书,或挥毫。一日,蛙声不绝,米芾引砚投之,蛙遂禁不复鸣。翌日清晨,一池碧水变为墨色,墨池因此而得名。

关注民生。米芾任无为军郡守,在无为县城西门还建有稻孙楼,他经常登上此楼观看庄稼长势。有一年,禾苗已抽穗,眼看就要丰收,农民都很欢喜,可是,出人意料的是,蝗虫从西北遮天盖日飞来,所到之处,庄稼深受其害,农民急得烧香磕头,祈求蝗神免灾。米芾看到这种情况,立刻召集所属官员及衙役差人,叫他们个个拿着扫把、拍板等工具,天天跟着自己去扑打蝗虫。老百姓看到米大老爷带头这样做,便一起动手扑蝗,只几天工夫就把蝗虫扑光了。这样,保护了庄稼,夺得了丰收。一天,米芾正在挥笔作画,邻县县官派人送来一封信,信中责怪米芾不该把蝗虫赶到他们县里去。米芾看完微微一笑,在来信后面回了几句:“蝗虫本是天灾,非干人事挤排。敝司既能遣去,贵县何不发来?”那位县官看了退回的信,觉得米芾说得很有理,于是又派人向他赔礼道歉。

综上所述,米芾之个性至少心存“四爱”,即爱奇石,爱诗文,爱书画,爱百姓。就从这“四爱”来看,作为一个大书画家,他是多么富有情趣、富有思想、富有爱心啊!

那么,米芾在无为到底住了多长时间?这一问题存在众多纷争,据相关历史资料记载,有的说是一年、有的说是两年、有的说是三年,说法不一。

陈传席在《中国山水画史》为米芾父子著传一章,其云“……至徽崇宁二年(1103年)入京为太常博士……已而知常州(江苏常州),不赴,改管洞霄宫,未几,知无为军,崇宁三年(1104年)六月,复召入京……旋擢升为礼部员外郎,因言者而罢,出知准阳军(江苏邳县)……于徽大观元年(1107年)卒于任所。时年57岁……”(陈画史148页)也就是说米芾知无为军不到一年,最多一年,宋史数语不详难究,不知陈传席依之何籍。

百度百科则云“……崇宁二年癸未(1103年),由发运司属官改任太常博士、书学博士。崇宁三年甲申(1104年)仲春,任书学博士,后任无为军知州。崇宁五年丙戌(1106年),为书画学博士,礼部员外郎……”。又曰“……北宋崇宁三年至大观元年(1104-1107年),米芾任无为知军……”

此说与陈氏有很大出入,亦不知载据何册。

魏平柱《米芾年谱简编》:“神宗熙宁元年戊申(1068年),恩荫入仕为秘书省校书郎当在本年。”《全宋词》:“以母侍宣仁皇后藩邸,恩补校书郎……。”《京口耆旧传》、《襄阳县志》、翁方纲《米海岳年谱》等载:“黻以母侍宣仁后藩邸,恩补秘书省校书郎。” 神宗熙宁三年庚戌(1070年)二十岁,由秘书省校书郎改临桂尉。

  神宗熙宁八年乙卯(1075年)二十五岁,十月前在临桂尉、含光尉任,十月后官长沙椽至神宗元丰五年壬戌(1082年)三十二岁。

  神宗元丰八年乙丑(1085年)三十五岁,官杭州从事。

  哲宗元祐七年壬申(1092年)四十二岁,知雍丘县。

  哲宗元祐九年甲戌(通常称为绍圣元年,1094年)四十四岁,由雍丘县令改监中岳祠(嵩山)。

  哲宗绍圣四年丁丑(1097年)四十七岁,在涟水军使任上。

  哲宗元符二年乙卯(1099年)四十九岁,由涟水军使任改除蔡河拨发。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辛已(1101年)五十一岁,发运司属官,在江淮间。

  徽宗崇宁二年癸未(1103年)五十三岁,由发运司属官改太常博士、书学博士。

  徽宗崇宁三年甲申(1104年)五十四岁,仲春尚在书学博士任,后知无为军。

  徽宗崇宁五年丙戌(1106年)五十六岁,书画学博士,礼部员外郎。

  徽宗大观元年丁亥(1107年)五十七岁,知淮阳军。

站在历史尘烟中回望过去,那些繁盛一时的场景终归是尘归尘,土归土,不留丝毫痕迹。如今,站在无为米公祠里,看着他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思绪不自觉地回到了那个遥远的年代,而那个有些痴颠又关怀民情的书画名家仿佛穿越了时空,离我们又是如此的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