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读书日,也矫情一下

 余一梦2005 2024-04-23 发布于湖北

故乡读书会,有态度,有温度。

世界读书日,也矫情一下——
与青年朋友谈读书

©仁宇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在这样一个春天的午后,大家齐聚一堂,畅谈读书心得,很让人感动。今天来的同学,不仅颜值高,而且还爱好读书,这很不简单,这是我们出版人非常愿意看到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我相信在书香的熏陶下,同学们的内在气质和外在颜值都会越来越高

很久没有和年轻的学子们面对面交流了,今天因为这个读书会,我发现在这样一个快餐式阅读盛行的时代,在这样一个读图的时代,还有这么多大学生朋友在关注图书与严肃读物,这说明在任何时代,都不缺乏原初意义上的“读书人”。“德不孤,必有邻。”思想者永远不缺乏同路人,读书的人不会寂寞,因为他在和作者对话,也在与和他一样的读书人同行。

读书求知多带来的乐趣,那种深沉、持久的愉悦感,是任何其他活动都无法比拟的。中外大师告诉我们,读书,不仅要读自己专业方面的书,而且要读一些专业之外的书,特别是在这样一个让人焦虑和困惑的时代,要多读一些关于人文精神方面的书。

为什么这么说呢?有这样几点理由:

第一,我们以后所从事的职业,不见得就一定是现在所学的专业,我们现在读的一些看似与专业不太相干的书,说不定以后就直接或间接地派上用场了。

第二,从技的层面上讲,专业与专业之间的距离,好比金字塔的底座,从一个面到另外一个面的距离很大,但是从道的层面讲,好比金字塔的上端,从一个面到另外一个面的距离变得越来越短,直至顶端,交汇于一点。

第三,我们每个人,只能经历一次生命,只能选择一种可能,有道是“人生没有彩排,每天都是一次现场直播”,读书思考,与不同的作者交流,穿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我们可以体验不一样的人生,也可以反省自己的人生。

第四,广泛阅读,择善而从,无形中会扩大自己的精神境界与生命气象,让我们不再为一些琐事烦心,不再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耗费精力。今天我们遇到的一些似乎了不得的大事,在旁人看来,回头看来,可能都算不得什么事。正如钱理群教授所说:“如果我们只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咀嚼一己的悲欢,并把它当做生活的全部,我们就未免太卑琐了。”无限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们相关。物伤其类,同病相怜,作为精神和肉体的存在,我们的困惑、我们的生存境遇、我们的终极问题是相似或一致的。

  现在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同学们的课业压力也很重,读专业以外的书变得越来越奢侈在这种情况下,我建议同学们要多读经典,多读好书,远离那些廉价的、麻醉的、虚假的、欺骗的、不关痛痒的、隔靴搔痒的快餐化、鸡汤化读物,尽早地与一流大师见面,与人类优秀的精神成果相遇。

所谓经典,是指经过了时间淘洗和检验的书;而所谓“好书”,我觉得一是能为自己建立知识体系和思想体系的书,二是能对自己固有的知识体系和思想体系产生冲击甚至颠覆作用的书。

盘点这些年来读过的书,让我“若受电然”并对我产生持久影响的只有这两种书。回首学生时代读过的书,其中记忆犹深的,一本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本是福柯的《疯癫与文明》,这两本书让我对一些固有的、习以为常的东西产生了强烈的质疑,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毁三观”。前者让我认识到科学是一种建立在假说基础上的范式,后者让我认识到科学也是一种霸权,知识、话语与权力是三位一体的。王国维说:“知识增时只益疑。”这就是说,读书到了一定阶段,要有怀疑与思辨的能力,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应该说,质疑与反思也是现代精神的题中应有之意,特别是在我们这个信息过剩、娱乐至死的时代。

以上是我结合自己并不太丰富的阅读经历和阅读体验,谈的一些关于专业之外阅读的粗浅的认识,不对的地方,请各位老师和同学批评指正。

©仁宇,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学术出版分社社长,中国新文学学会理事。

——更多原创,欢迎阅读—— 

2024世界读书日特别书单

文化晃晃出新书

身边的大师

继屈原李杜之后,中国第四大诗人出现了!

诗集:献给贾平凹

如有巧合,别当巧合|《吃瓜时代的儿女们》

感谢阅读,欢迎留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