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泽东谈文论史全编》27种40册1250万字 出版

 老王abcd 2024-04-23 发布于广东
图片

毛泽东评点中国古代名诗赏析(全9册)

毛泽东评点中国古代名词赏析(全3册)

毛泽东评点中国古代小说赏析(全2册)

毛泽东评点中国古代散文赏析(全2册)

毛泽东评点中国古代散曲赏析

毛泽东评点中国古代辞赋赏析

毛泽东评点中国古代戏曲赏析

毛泽东评诗话(全2册)

毛泽东致周世钊书信手迹

周世钊论毛泽东诗词

跟着毛泽东学诗词

毛泽东评说中国古代十大明君

毛泽东评说中国古代十大名将

毛泽东评说中国古代十大名相

毛泽东评说中国古代十大谋臣

毛泽东评说中国古今志士仁人

毛泽东评说中国古代文人墨客

毛泽东评说影响他的中国古代人物

毛泽东评说世界政要

毛泽东评说古今中外著名战役

毛泽东评说中共高级将领

毛泽东评说国民党高级将领

毛泽东评说中国现代巾帼英豪

毛泽东读元曲

毛泽东读唐诗

毛泽东读古文

毛泽东读宋词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资料之“全” 分类之“细” 评述之“当”

——《毛泽东谈文论史全编》读后感


作者:郑欣淼,故宫博物院原院长、中华诗词学会原会长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是新中国的缔造者,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一生读书学习、激扬文字、评说历史、文学创作等,留下了丰厚的精神文化遗产,这也是他的精神世界的生动反映。围绕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了《毛泽东谈文论史全编》一书,共27种、40册、1250万字,卷帙浩繁,这对于我们更加科学、全面地认识毛泽东同志的伟大与贡献,对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有重要指导意义的。
图片
我感到,这部鸿篇制的重要特点是资料之“全”、分类之“细”与评述之“当”。
资料之“全”。编撰者花了大功夫,把毛泽东同志在其文章、诗词、书信、讲话、谈话中引用、化用的、手书的、批注的、圈阅的、编选的,以及公开出版的毛泽东传记、年谱、回忆录中提及他所引用和评点的人物和作品,即使片言只语、尺纸寸楮,亦广泛搜集,尽量避免遗珠之憾,这是难能可贵的,也使得本书具有了文献性质,有了特殊的存史价值,成为研究毛泽东思想特别是毛泽东文化思想的重要资料。
分类之“细”。收集到的毛泽东同志的文史类文字如浩瀚大海,编撰者又进行了认真的整理,集散为专,分门别类,编撰成这部气象恢弘、洋洋大观的丛书。毛泽东同志喜欢中国古代文学,读了大量各类体式的文学作品,特别是有关古代诗词曲的评点,在本编中占的分量也最大。计有《毛泽东评点中国古代名诗赏析》(9册)、《毛泽东评点中国古代名词赏析》(3册)、《毛泽东评点中国古代散曲赏析》(1册)、《毛泽东诗话》(2册)以及毛泽东读唐诗、宋词、元曲(各1册)等,就有7种18册。此外还有评点中国古代辞赋、小说、戏曲、散文的赏析及《毛泽东谈古文》等5种6册,可谓煞费苦心。
评述之“当”。本书中每篇作品分为毛泽东评点、相关人物、事件评述或毛泽东评点、原文和赏析。编撰者的评述或赏析力求允当、适当,即深刻理解毛泽东原文含义,紧扣毛泽东的评点,不作额外发挥,文字力求简明生动。本书不仅注重史料收集整理的文献性,还特别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使得这部图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为人们提供了一份营养丰富的文史大餐。
翻读这部书,会有多方面的收获。例如,毛泽东诗词脍炙人口、影响深远,当读了这部书中毛泽东对中国古代诗词的评点与编者的赏析,我们会进一步认识到毛泽东诗词创作与中华古典诗词的文化历史渊源。
毛泽东读了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和《渔家傲・塞上秋来风景异》两首词后说:“词有婉约、豪放两派,各有兴会,应当兼读。读婉约派久了,厌倦了,要改读豪放派。豪放派读久了,又厌倦了,应当改读婉约派。我的兴趣偏于豪放,不废婉约。婉约派中有许多意境苍凉而又优美的词。范仲淹的上两首介于婉约与豪放两派之间,可算中间派吧;但基本上仍属婉约,既苍凉又优美,使人不厌读。婉约派中一味儿女情长,豪放派中一味铜琶铁板,读久了,都令人厌倦的。”(《毛泽东评点中国古代名词赏析》第1册,第267页)读词如此,读诗亦然,这反映了毛泽东对中国古代诗词艺术特质的深刻认识以及开放的文化视野和科学态度。
范仲淹这两首词反映的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个传统的“悲秋”主题。“悲秋”意识的形成与积淀,有自然的、人生的、文学的多种原因,已有悠久的历史,秋的意象和情致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中,展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气质追求。在毛泽东所评点的作品中,“悲秋”就有着丰富的内涵。“悲秋”不只是愁苦哀伤,不全是消极的。“悲”与“思”相联系,许多悲秋诗词有着深沉的忧患意识,抒发了忧国忧民的心声,如杜甫的《秋兴八首》《登高》等;“悲秋”中也时见悲壮之音,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等,悲凉、沉郁与雄浑、遒劲兼具。秋天是收获的喜庆季节,秋天又有疾风劲草、天高气朗、境界开阔的特质,古代“颂秋”的诗词也不少,如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刘禹锡的《秋词》等,就使人常有意远神清、俗念顿消、奋起振作之感。而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双调]夜行船·秋思》等,也曾使毛泽东怦然心动,引起共鸣或对社会人生的思索。
毛泽东诗词,特别是《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忆秦娥·娄山关》《清平乐·六盘山》《浪淘沙·北戴河》诸词,他对于秋天壮丽景色的描写,他的豪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就与上述古代作品有着艺术上与精神上的联系。我们看到,他对于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悲秋”传统,不只是简单的“反”,而是有所继承、借鉴,其中既有“悲秋”余绪,也包括“颂秋”遗响。从他的这些诗词中,我们可以体味到与数千年中华古典诗词的渊源关系,感受到作者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
毛泽东的诗论思想相当丰富,对于古代诗人及其作品有着精当而独特的评论,特别是对中国当代诗歌发展道路的看法,更是引人深思。关于中国当代诗歌的发展道路,诗歌界都很关心,许多人都在思考和探索,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毛泽东很重视民歌的搜集与整理,认为“民歌里便有许多好诗”。他在1965年7月21日致陈毅的信中说:“民歌中倒有一些好的。将来趋势,很可能从民歌中吸取养料和形式,发展成为一套吸引广大读者的新体诗歌。”(《毛泽东诗话》第2册,第476-477页)
民歌即民间歌曲,又称“民谣”,是民间音乐的一个门类;民歌的文学部分(即歌词)属民间文学。民歌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不断再创作的方式生存于民间。对于真正的民歌,群众的再创作是其发展的重要环节。从中国诗歌发展的历程来看,就与民歌有着分不开的关系。孔子整理《诗经》305篇,属于民歌的“十五国风”就占了160篇。屈原整理楚辞《九歌》,保留了不少南方楚国的民歌。汉代设乐府官署搜集民间音乐,使汉代的民歌得以保留。此后各个朝代都有人从事民歌的搜集与整理。唐代将民歌加工为曲子,五代北宋又将曲子再加工成著名的词。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北京大学成立了歌谣研究会,出版《歌谣周刊》,载有民歌(歌词),从此民歌登上了大雅之堂。因此,毛泽东对民歌的推崇是符合实际的,中国传统诗歌的发展也一直离不开民歌的滋养。
毛泽东所期望的“新体诗歌”,是能够吸收民歌中的“养料和形式”。这个养料,应该包括民歌丰富的内容、永无遏止的创造力、不同特色的风格等。民歌的形式,除七言体外,还有三、四、五、六、八言的,或多达十几字一句,章、段、句结构也多有不同。此外,民歌中多运用比兴、夸张、重叠、谐音等手法,毛泽东一再强调诗要有“形象思维”,在民歌中就有着充分的体现。这些无疑都是“新体诗歌”所需要的。
“新体诗歌”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从毛泽东的论述看,有三点需要注意:一是需要创作界和理论界的积极参与。毛泽东说要“从民歌中吸取养料和形式”,那么靠谁来吸取呢?当然是写诗的人,研究诗的人,不仅要有自觉的追求,还应有一些规划等,以便共同努力,有所突破,有所成就。二是“新体诗歌”不应只是一个格式、一种样式,应如毛泽东所说是“一套”,即在基本的要求之下,有着可供选择的多种创作样式。三是这需要一个过程,如毛泽东所说是“将来趋势”,是“很可能”的,急不得,要符合诗歌生成的规律。但要有信心。
《吕氏春秋》有言:“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在以上笔者学习毛泽东对于古代诗歌及其理论评点的粗浅体会中,已可略见《毛泽东谈文论史全编》内容的博大丰厚,以及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价值与魅力。

图片
一、内容来源:人民政协网、京东商品详情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