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运河研究】江苏大运河考古遗址公园与国家文化公园融合路径

 ha888cz 2024-04-23 发布于江苏
图片
图片
图片

从本质上而言,考古遗址公园是遗址保护与展陈的重要公共文化场所。考古遗址公园通过展示遗址本体和开展文化教育活动,阐释和传播了遗址价值,使大众更加了解、欣赏、热爱文化遗产。江苏大运河考古遗址公园承担着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考古发掘保护、文化研究、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化展示等多方位的保护与建设工作。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新时代具有创新性的重大文化工程,可以让大运河保护的成果更好地融入当代,服务今人,传承后人。

一、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研究背景

据统计,在2006年之前,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有关的研究较少,也未形成系列研究主题。2006年国家做出了大运河申遗的决定,之后,许多专家学者从大运河的价值、功能和遗产保护等方面开启了深入研究。2001年,王志芳等人首次将美国的“遗产廊道”理念引入中国。2007年起,与“遗产廊道”相关的研究逐渐增加。有的专家认为大运河的保护不仅要借鉴“遗产廊道”历史,同时也要梳理自然保护的思路和方法。因此,我国建立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统筹机制,同时设立了省级、市级、区县级大运河文化带研究与建设工作领导团队。2018年,苏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国际设计工作坊顺利开业,该工作坊尝试从技术层面对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的建设思路与实施路径进行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水是城市的血液,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千年运河肇始于江苏,大运河江苏段是中国大运河文明的“制高点”。众所周知,大运河遗产最丰富的省份即江苏,这里同时也是运河沿线河道最长、流经城市最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点段最多的省份。大运河江苏段重要的遗产资源对我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要想保护好、利用好这些文化遗产资源,首先需要认识它们,其次要了解它们的历史和价值,最后要对其进行传承和发展。面向广大群众开展大运河有关文物的知识普及工作是很重要的基础宣传工作,江苏作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先行重点建设区域,非常重视这项工作的开展,相继出台了《江苏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开发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数字云平台等标志性项目,努力推动大运河文化保护利用传承工作走在前列。

《江苏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提出,2020年至2021年的两年时间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的全面建设阶段。这个时段现已结束,目前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和示范意义的保护项目已完成建设,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数字云平台、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等重大项目已建成并投入运营。在江苏“十四五”时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入库项目中,江苏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项目一共有13个,包括板闸遗址公园(水工科技馆一期)、里运河文化长廊四行系统提升项目、窑湾核心展示园建设项目、三湾核心展示园一大运河非遗文化园建设项目等。现阶段处于建设计划中的深化推进阶段(2022—2035年)的开端。这一阶段争取实现江苏段全线范围内大运河文化遗产活化传承、科学保护、合理实施、数字化展陈体系全面建成,进一步挖掘大运河本体的文化价值与精神内涵,优化管理体制机制,使大运河文物资源更多地服务社会大众,提高大运河江苏段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图片
图片

二、江苏大运河考古遗址公园与国家文化公园融合路径

(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与国家文化公园的关联

国家文化公园的形式及内容取决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遗址本体特征,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空间特点则决定了国家文化公园的发展定位。从字面来看,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主体属性是国家公园,“考古遗址”是修饰词。换言之,“考古遗址”对此类型国家公园的管理提出了个性化要求,但仍然遵循国家公园的管理方式进行保护利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大遗址保护利用的新模式,其定位并不是单纯的提供娱乐与游憩功能的休闲公园,更不是市民广场或城市微更新改造的口袋公园。国家文物局于2009年印发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试行)》指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指以重要考古遗址及其背景环境为主体,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考古遗址保护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的特定公共空间。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一方面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另一方面能够展现我国的国家形象与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我国国家文化公园的构建对内强调本土化和民族化,对外适应国际化和普遍化,为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做出了贡献。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瑰宝,纵横三千里,绵延两千年,连接大江与大河,是流动的文化,平衡了东西,调和了南北,兼济了天下。大运河兼具“国家”“文化”和“公园”三重属性。

(二)江苏大运河考古遗址公园与国家文化公园融合创新策略

1.设立标识系统,优化标识信息

设立标识系统是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工作中重要的基础环节,具有文物保护意义和社会价值,能够推动江苏段大运

河国家文化公园遗产点标识的系统化,并将省内最新的保护规划、研究成果等以恰当的形式融入标识中。标识系统展示的信息应丰富易读,标牌应将图文相结合,主题、内容应清晰,标牌上不必做长篇文字介绍,有其他需要可以使用数字手段进行补充,如扫码讲解等。对于大运河遗产的介绍,要有意识地标明遗产点、遗产园、遗产带的位置关系,通过系统标识明确遗产区的边界、所属河段及文物资源分布等主要信息,从而准确、清晰、系统地展现大运河的多级文物信息,改善目前多地只对遗产点做单体介绍的情况。大运河遗产标识中也应加入遗产点传承和发展相关信息的介绍,让人们更好地理解这些遗产的文化内涵。

建立江苏段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遗产点标识,进一步促进江苏段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标识系统化,不仅可以完善江苏各地既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又各具地域特色的大运河江苏段综合展示体系,也可以使江苏段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成为全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标杆。这有利于广大群众更好地了解江苏省各地市的大运河文化遗产,推进遗产保护,助力大运河遗产的活化利用。

2.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展示

国内考古遗址多为土木类遗存,地面遗存较少,且这类遗址较容易遭到破坏,如何合理地展示历史遗迹成为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中最为核心的内容。考古遗址公园展陈研究内容包括遗址展示方式、展示原则、展示对象和新技术应用等。当然,遗址展示并不是把所有信息完全展示出来。就目前来看,运用数字技术进行虚拟展示对遗址的物理影响较小,且有利于信息传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发利用方式亟待创新,如何用简单且有趣的方式让游客主动关注人类的历史活动,让陈旧的历史文化资源以新的姿态再次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成为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此外,在采用传统的辅助展示手段的基础上应用VR技术等高科技辅助展示手段能够提升游客的游览体验。虚拟展示一方面可以减少遗址与外界的接触,避免遗址的损

由于构成大运河文化带的元素多而繁杂,现阶段已完成建设的江苏大运河考古遗址公园的展陈形式同质化问题严重,缺乏本土特色。因此,需要利用大数据技术准确采集、分析特色元素,为利用VR技术保护与开发江苏段大运河文化遗产提供数据支撑。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当下,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保护策略。为了让人工智能在遗址展示领域充分发挥其作用,大运河遗址公园展示方式需要做到技术创新、理念创新、方式创新。

3.多学科助力,融合交叉建设

国家文化公园最重要的建设路径是通过文旅融合活化利用资源。国家文化公园文化类型多元,涉及地域广泛,具有半封闭半开放性。同时,其建设与发展势必对周边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开展文化研究是文旅融合赋能大运河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基础,应积极发挥文化研究的先导性作用,联合历史学、考古学、地理学、管理学、传播学、经济学、艺术学等学科,推动多学科交叉研究。旅游文创产品的开发同样要建立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上,衍生与拓展性的设计语言更能打动消费者的内心。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有赖于扎实的考古基础工作的支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规划必须以文物保护规划为依据,对遗址本体及其周边环境进行真实保护,且不能脱离当地的经济发展规划,宏观上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协调一致。

图片
图片

三、研究展望

从客观上来看,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有利于遗址考古工作的开展,能够进一步推动遗产的保护、研究和展示等。从文旅发展的角度来看,发展遗址旅游有助于增强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交流。历史遗址是真实的历史空间,能够让大众在历史现场了解历史、体验历史、感悟历史,使大众读懂、接受、传承并弘扬历史遗址所承载的厚重历史和文化,产生共鸣,实现认识的升华。

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何在确保遗址本体安全、内涵真实的前提下创新遗址展示方式,强化遗址保护效果,已成为相关人员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强调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关注遗址展陈方法的创新,注重遗址保护原则中真实性与安全性,实现社会、生态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可以促进考古遗址公园的发展,将遗址中珍贵的历史文化信息展示给大众。此外,要加强大运河遗址保护的理论研究和技术研究,为大运河遗址保护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还要加强大运河遗址保护规划专业人才培养,为大运河遗址保护奠定人才基础。

大运河江苏段沿线文物资源富集、价值深厚、形态多样,为发展江苏特色文化和旅游产业提供了有力支持。未来,江苏省要以深入打造具有文化内涵的特色区段为方向,以特色文博场馆、运河古镇、历史街区、遗址公园等为平台,在有效保护各类文化遗产资源的基础上,结合新兴文化产业,推进文物资源价值转化,为全省和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大运河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应该遵循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原则,建立健全遗址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及财政保障机制。

开展江苏大运河考古遗址公园与国家文化公园融合路径的研究有利于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价值,活态传承其精神内涵,促进运河文化数字化、信息化展示体系的形成,推动运河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借助不断发展的新认识、新技术,江苏段大运河文化遗产会不断展现新的生机与活力,运河文化的历史价值、教育价值、美学价值、社会与政治价值乃至经济价值也得到了更加全面的呈现。

图片

文章来源:《文化产业》2024年第7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