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纪录片解说词 风物 第二季:稻米(1)

 爱上解说词 2024-04-24 发布于湖南

一万年前,我走出沼泽,成为人类的食粮。人类雕刻这颗星球的地表,只为让我扩大版图。我提供餐桌上的丰足,也贡献心灵上的饱满。我是一颗植物的种子,也是华夏文明的造物,我是稻米。

“稻米,朴实无华。稻谷脱壳,留下雪白的米粒,这就是稻米,简简单单,又踏踏实实。几千年来,它们滋养了无数的中国人,也塑造着我们的灵魂。稻米的故乡在中国,无论是华南的珠江流域,还是华东的长江三角洲,无论是西北的黄河上游平原,还是东北的松花江流域,到处都有着稻米的身影。那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大江大河的走向,一同去到水稻的生息之地,故事的开头,就从华南地区春天蓬勃的秧苗说起吧。”——龙洋(主持人)

雨生百谷,经历漫长的寒冬,万物都在复苏,水稻也开始萌动。从一粒小小的种子到枝繁叶茂,它将跨过山河,绵延万里,在不同的水土生长。

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有高山隆起,无数的阶梯层层叠叠,它们汇聚高山上的水流,有水就有了田。龙脊梯田仍在使用传统的耕种方式,这里是现代化机械无法涉足的领域。

芒种时节,村民们选在梳秧节插下今年的秧苗,木梳为即将栽种的秧苗梳理着根须。

“梳理成这样可以了吗?这样就可以了”

龙脊梯田不光有胜景,也保留着原生态的农耕民俗,人们对地里长出来的节日充满好奇和探究。

廖道永,是主持节日祭礼的师公。祭典上,廖道永重复着延续千年的祝词,祈愿丰收。

夜幕降临,油灯燃起。

“祝愿今年禾苗大丰收,大家收获喜开颜。”

星星点点的亮光,勾勒出梯田雄壮的轮廓,仿佛一个沸腾的龙图腾。

自始至终,稻米离不开水的滋养,距离古老的梯田100多千米外桂林兴安。从高空俯瞰,能看到一个大大的“人”字,这条建成于公元前3世纪的水利工程,沟通漓江和湘江,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由此连接。2000多年后的今天,漕运不再,灵渠却依然在浇灌这一方稻田。这里的人们离不开稻米,或者说离不开一种稻米做的食物——米粉。

“二两要什么肉?二两红烧肉,黄豆酱加一份”

清晨,早起的人们不约而同地奔向那碗米粉。热腾腾的米粉似乎能包容所有,它如同面条一般入乡随俗,搭配着各地的物产和口味,让人不能自拔。一碗下肚,就有了一天的精气神。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翁卷《乡村四月》

从古到今,嫩绿的水稻秧苗一直都是春天的象征,农忙时节最是生机勃勃。在桂林有句老话,经营米粉店的人,大多也是种田好手,这个规律在蒋金洪这里似乎不成立。蒋家三代人经营着一家米粉老店,家里的长辈却对蒋金洪的农活并不满意。

“这些都没怎么弄标准,这个地方捆一下就可以了”

好的米粉来自好的稻田,这个朴素的道理,父母希望他能够明白,手把手教会的不光是一门种田的手艺,也是一种人生态度。

“其他的话也要体验,这些东西(劳作过程),都要体验一下才行的,这个学会了永远饿不着。农门的儿子,农活也必须要学到”

山水之间,稻田成了大地的主角,秧苗开始向土地扎根,以获取更多的养分,一切都在为秋天的成熟做准备。

桂林米粉的灵性来自秀水青山,也来自本地产的籼米。南方的籼米属于耐热耐旱的稻米亚种,存放一年后,鲜米做出的米粉会更筋道。经过泡发,干瘪的大米吸足水分,重新焕发光泽,争先恐后地进入“时光隧道”,迎接自己的蜕变。经过石磨的挤压,米浆汇流成河。稻米改变了形态,挤压出水分,粉团变得柔韧。经过沸水的洗礼,再加上反复的捶打,稻米至此华丽变身。

自从有了米粉,中国人北面南粉的“美食版图”逐步形成,即便是在偏爱面食的北方,它也打出了自己的一片江山。

临近端午,另一种历史悠久的米食即将登场。

“又搞好了一箩筐喽……”

在中国,粽子的口味千差万别,不过无论内容如何,它们都要臣服于稻米的包裹。稻草被烧成灰烬,成为稻米的天然调味剂和增色剂,这是地道的兴安特色。

和粽子一样必不可少的还有龙舟。文华柱从自家祠堂里请出传承百年的老龙头。每年端午,古老的灵渠都会因赛龙舟而沸腾。两千多年来,祭祀仪式始终未变,这里的人们相信,灵渠福泽千年,龙神庇佑一方。水面之上,龙舟蓄势待发;水面之下,水草飘荡,龙舟如在画中。龙舟过处,一片欢腾。水上龙船敲锣打鼓抛洒粽子,岸边的人们争抢粽子和粽子所承载的祝福。

自古以来,珠江流域就是水稻的起源地之一。千百年来,稻米不光支撑着两岸人们的俗世生活,也融入了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和精神信仰。

从山地到平原,从大江到大河,中国人和水稻一起改变了这颗星球的山川地理。春耕时节,中国大地,溪河两岸,处处上演着人与稻米的故事。而要追溯这种与我们关系密切的古老风物,就得离开珠江水系,一路向北,前往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长江流域。

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宜人、河网密布,是水稻生长的天堂。长江流域正是世界稻作文明的发源地,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现了多处世界级稻作文明遗址,吸引着无数考古工作者的目光,王永磊就是其中之一。

“这里边的稻谷壳,还是含量很大的”

这些遗址、遗迹在不断证明,中国是稻米的故乡。这些稻壳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看起来却还像新鲜的。这些黑色的米粒被称为碳化稻米,那时的人们已经把稻米作为主要食粮。密密麻麻的木桩曾是房屋的地基,人类得以定居繁衍,是因为房屋之外的大片稻田。人类驯化了水稻,水稻养育了文明。

即便进入了工业化时代,人们依旧离不开田野。汪琰斌,作为今天有知识的年轻一代,扎根田野,被称为新时代的“新农人”。这代中国年轻人,正以崭新的方式耕作和收获。

依傍着甬江的宁绍平原是一片粮食高产区。夏末,稻花绽放,到了为来年育种的好时候。很久以前,中国人就首先掌握了水稻的育种技术,而现在人们能用更粗犷的方式来干这件精细活。这些清晰的线条是父本和母本水稻的分野,阳光乍现,稻花纷纷张开怀抱,等待一场浪漫的相遇。

“差不多了,花开了、花开了,我们可以出发了”

时机已到,稻浪此起彼伏。

“可以的、可以的,就这样。好的、好的”

花粉在人类的干预下飘散在空中。

“好、好,速度就10公里,10公里速度”

稻壳微小,即便花粉铺天盖地,能够成功授粉也要靠点运气。稻花的花期不算长,留给人类的窗口期有限,水稻和人类必须好好配合。

“好的、好的,好,就这个速度、这个速度,看着点绳子”

合作愉快,水稻实现繁衍的目标,而人类的收获当然是来年的高产。

阳光下生机勃勃,和水稻相互依存的生命隐藏在人们看不到的地方。酷暑,龙虾不愿露出水面,稻田不仅给它们提供了养分,还能为它们遮阴,而这其实都是人类的温柔陷阱。水田里不光有稻米,还产出了鲜活的美味,又是一个好收成。

稻米几乎承包了宁波人的主食,这座名叫它山堰的堤坝,建于1000多年前的唐朝,结构简单却坚实有效。它能拦截海水稻灌,保存淡水,灌溉身后的万顷稻田。

它山堰所在的yín江镇,是浙东有名的小镇。应汶浚的糕团店里正在赶制一批糕团,制作糕团,少不了稻米家族中一个以软糯著称的米种,糯米。糯米因为支链淀粉含量高,磨成粉后遇水变得身姿柔韧,成为绝佳的食材。

这里的人们擅长给糕团起个好名字、取个好意头,这是进士糕,这是喜糕,这是寿糕,最喜庆的要属梁弄大糕。和其他糕团不同,梁弄大糕是直接使用干米粉。筛粉,挖出整齐的凹槽,添加馅料,用干粉覆盖。最后的收尾格外与众不同,把红曲米碾碎,加到一个模板上,倒扣,用木锤敲打,红曲粉自然掉落。轻轻揭掉扣板,红色的文字就留在了糕点上。放进笼屉,热气蒸腾,红曲米和米糕融为一体,喜庆的图案和字样也凝固在了米糕上。

7000多年前,河姆渡人种下水稻的那一刻,似乎也种下了宁波人对于稻米的狂热基因,他们对稻米色香味的追求从未止歇。简简单单的材料,经过一双双巧手后,几乎可以算作工艺品,美味的任务交给内里的馅料,关键是外观要美。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阮元《吴兴杂诗》

诗词里的古典中国,经由江南的米食便可细细品味。活灵活现的锦鲤,小巧玲珑的莲叶,稻米融入了浓浓的江南韵味和中国人的审美意趣。

夏日绵长,中国人用稻米做的甜食,表达对四时轮转和生命轮回的感悟。不仅仅是主食糕点,稻米不停变换着自己的形态和样貌,衍生出百般滋味。

稻米不光是舌尖上的美味,在中国人手中,它还有更多的可能。比如,科学家们在明长城的城墙黏合物中发现了稻米的成分,一些古老的建筑材料中也用到了稻米。稻米用这种特殊的方式,融入了中国人的家与国。稻米就是这样,用强大的可塑性和包容心,融入了中华文明的进程中。

“稻米的传播之路,其实也是融合创造的文明之路。稻作农业在长江流域产生之后,很快就开始向黄河流域传播了。在中国的北方,黄河上游的宁夏平原到东北的松花江流域,水稻以其极强的生命力与强大的适应性,忠诚地履行着每一年与我们的金秋之约。眼下深秋了,华东地区的新稻已经颗粒归仓,而在东北大地上,一场盛大的丰收正扑面而来。”——龙洋(主持人)

它们外形各不相同,在不同时间喷发,曾给生灵带去无数灾难。等大地复苏,它们又成为生命的乐土。

“天上的神水呀,往这边来吧!”

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灰,让黑土地更加肥沃。无数地下泉水透过火山岩的缝隙涌出地表,这些富含矿物的冷泉和堰塞湖的水流一起形成众多河流,汩汩清泉,最终汇入松花江庞大的水系,滋润着这片黑土地。

深秋,在丰盛和荒凉之间,大地奉上金黄的硕果,然后就进入漫长的休憩。对杨洪波这样的农人来说,一年辛劳的回报就在此刻。10月,西伯利亚干燥的冷空气抚过大地,茎叶变得枯黄,稻穗愈加圆润。东三省冬季漫长,尤其是黑龙江,最低温度能达到摄氏零下40多度。肥沃的黑土地、充足的日照,加上漫长的成长期,成就了稻米的高品质。

此刻,水稻正在进行最后的生命冲刺。随着蒸发量的加大,地里的水分正在减少,稻田即将成为大型收割机的天下。

“逯老师你那忙吗?我还可以,你有什么事说吧……”

在东北,水稻收获的时间很有讲究,像杨洪波这样的种田能手,也需要向专业农技人员请教。

“然后这两天吧,有场霜冻,让霜冻冻一下子,它这个水分下得更快。行,那我知道了。”

入夜温度下降,寒冷彻骨,亘古的星辰仿佛在凝视着这颗星球上的岁月轮回、草木枯荣。凌晨5点半,一天中气温最低的时刻,很快稻谷被包裹上一层晶莹,霜冻开始了。低温下,稻穗启动“防冻保护模式”,迅速将体内的淀粉化为糖分,用来抵御严寒。这或许正是东北大米香甜可口的秘密所在,米香也自苦寒来。

“不冷吗外边?不冷,这个可挡风了,再冷我就戴一个大帽子。你看那边都开始有捡稻穗的了。”

霜冻之后,五大连池的水稻到了收割的时候,稻田里正在上演盛大的谢幕,水稻又一次完成了生命的轮回,人们则开始盘点这一年的辛苦所得。稻谷经不起再次的霜冻,必须尽快入仓,人们争分夺秒。一台台拖拉机被装满,来自寒地的稻米终将奔赴中国乃至世界各地的餐桌。收割机像大地的发型师,一边修剪,一边把稻穗装入囊中,这就是大地的新造型。

忙碌之余,农人开始准备丰收的餐食。在面食当道的北方,米食也有自己的一片江山。

初冬是大白菜最好的时节,而大白菜搭配的也是最好的大米饭。东北大米大多是粳米,蒸饭最能凸显它的优点,晶莹的米粒缠绵在一起,又香又黏,土豆泥、大葱、香菜、东北大酱,用白菜包起来,这就是东北著名的饭包。靠着大米的黏度,饭煲在常温下也能保持软糯的口感,白菜包一切,全靠稻米居间融合。

糯米面包裹豆沙馅,东北人的黏豆包看起来萌萌的,洋溢着稻米香的餐桌上,有着东北的粗犷与可爱、可亲。

东北广泛种植水稻的时间并不长,如今却已畅销全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北国米都”。在勤劳的中国人手中,水稻不断突破自己的生存极限,最终在东北寒地造就了眼前这样盛大的美景。

稻花香里说丰年,这可能是古人对美好生活最极致的表达。今天的中国人则用一句歌词来形容心中的家与国,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几千年来,从南到北,华夏大地,无数的人用自己的方式感受稻香,中国人就这样与稻米相生相伴,延续生命,创造文明。

水稻和中国人一起,在这片土地上的不同流域间不断冒险,至今已有万年时光。大江大河,百川终到海,当东方古国面向海洋,稻米与海浪相遇,一个新的故事开始了。

冬季的南海依然温暖,潮起潮落,大海就像地球的生物钟。从古到今,生活在雷州半岛的人们从潮水涨退中获得食物,也因潮水流失了大量可耕种的土地。

招潮蟹,一种生长在海边红树林里的螃蟹,如果不是大潮的推波助澜,招潮蟹难得和水稻同框。大潮退去,留下的不仅是招潮蟹,这些白色的附着物是海盐,水稻生长的克星。中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如何让水稻能在被盐碱侵蚀的土地上生长。

红色的稻米来自海边的滩涂,这种低产的作物据说和一个家族的迁徙有关。

“在800多年前呢,我们祖先在坐船那个中途,在我们现在卜巢村那边遇到那个台风,看见那个海滩涂那边也生长着长毛谷,就采集回来,渡过了这个饥荒。”

有了长毛谷,林氏家族得以在海边落地生根,繁衍至今,而他们也将这种特别的水稻品种保留了下来。

“看这稻子,它这个长毛谷呢,它具有古老的一个稻种,它有匍生性,就是说一倒地它就有根出来”

农业科学家们发现,长毛谷之所以能够长在滩涂,得益于自身的进化。长毛谷的谷穗有着长长的芒刺,上面还有倒刺,这是自我保护系统,可以防止鸟儿偷食。高达两米的茎秆很难扛住大潮,但被冲倒后,茎节处却会生出根须,水稻匍匐于地表,扎根于大地。

长毛谷的种子发芽后,根部快速地进行生长,庞大的根系编织出一个立体的网络。通过微距摄影,我们能看到成长后的长毛谷细小却茂盛的须根,发达的根系不仅能让根扎得更牢,还能最大程度地吸收水分。

偶然发现的长毛谷,为科学家们所珍视,因为水稻的优良基因可遇不可求。

“用长毛谷作为父本,也是作为“老爸”,我们用现代香稻和它杂交”

从长毛谷中提取雄性花粉,把普通水稻的壳剪开,这相当于育婴室。抖动谷穗,花粉飘落,进入敞开的壳中。两种水稻就此结合,优秀的基因将被赠予新一代的水稻,它们能在盐碱环境生存,并且能够抵御台风的袭扰。

一代又一代中国科学家和农人,努力帮助水稻延续种群,海边的水稻则为人类奉上了红色的种子,贡献出更多食材。

中国南端的湛江,拥有绵长的海岸线,也是一个美食天堂。稻米和海味相遇,成就了鲜与香的完美融合,这是海鲜捞粉,这是簸箕炊,这是糯米糍。加入了海鲜,米食在大海之滨有了更多模样。

如今,长毛谷和其他稻米品种杂交而生的稻米,拥有了自己的名字——海红米。红色延续着母本,像一颗颗玛瑙,鲜艳的色彩让美食更添诱惑,红米海鲜粥,红米肠粉,红米鲍鱼。海边的海红米不光是主食,也成了菜肴的主角。

卜巢村,海水稻正在茁壮成长。这是经过杂交的新一代海水稻,粗壮的稻秆足以抵挡台风。沉甸甸的稻穗也进入灌浆期,来年又将是个好收成。

海水稻并不是直接长在海水中的水稻,而是对耐盐碱水稻的一种称呼,它在海边出生,却已在中国西部广袤的大地上生根长大。未来,它还将在数亿亩盐碱地中翻起稻浪。

通过一代代人们不懈努力,中国已经有几千个杂交水稻品种,并在数十个国家试种推广。水稻自华夏出发,正以不同形态,为世界上不同地区的人提供着生命能量。

一年农事了,稻田里看似曲终人散,却在延续新的故事,一排排稻梗正为生命蓄能,即将在下一个春天奏响蓬勃的新乐章。

稻田,地球上最美丽的人造景观之一,讲述着人类文明进步的故事,它们随着季节的交替变换色彩。水稻正应和着这颗星球的脉搏,吐故纳新,生生不息。

“从江河之畔走来,一路与水相伴相依。一粒小小的稻米,一头挑起了文明的厚重,一头连接着百姓的烟火日常。如今,这种祖籍在中国的古老风物,早已香飘世界。扎根华夏的壮丽山河,不断地为人们的餐桌开疆拓土,或许没有哪个物种能像稻米一样,如此深地影响着我们的物质生活与思想文化,如此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历史与今天。”——龙洋(主持人)

华夏五千年,

常伴稻花香。

——稻米


人划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