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中国最后一个朝代清朝覆亡,中华民国横空出世(三)

 虛怀若谷 2024-04-24 发布于浙江

Image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陷入欧洲战场,无力顾及在中国的势力范围。
为了保存在青岛和山东的利益,免遭日本的进攻,德国向北洋政府总统袁世凯提出直接交还中国。袁世凯为争取日本对其恢复帝制的支持,放弃了收回胶州湾的拟议。
1914年8月15日,日本对德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德国立即撤退在中国海面上的一切德国军舰,不能撤退者立即解除武器,并限9月15日以前,将胶州湾无条件地交于日本……。至8月23日,德国对日本的通牒未予回复,日本遂联合英国对德宣战。
11月10日,日德双方开始谈判。16日,日军进占市区。从此,青岛又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Image

1914年12月23日冬至这天,袁世凯在北京天坛举行了祭天典礼,这被后人认为是袁世凯称帝前的一次预演。
Image
Image
袁世凯很清楚,自己称帝很可能遭到国民的强烈反对,但他还是决定通过一次祭天来试探民心。
袁世凯来到圜丘后,在临时搭建的帐篷内换上十二章衮服登上圜丘进行祭天。
衮服是古代最尊贵的礼服之一,它是皇帝在祭天地、宗庙及正旦、冬至、圣节等重大庆典活所穿的衣服。衮服主体分上衣与下裳两部分,衣裳以龙、日、月、星辰、山、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章纹为饰,另有蔽膝、革带、大带、绶等配饰。
Image
1915年1月7日,中国政府照会日本,要求日军撤离山东,拆除龙口、张店铁路。日本无理拒绝。
1915年1月18日,袁世凯在中南海接见了日本公使日置益。日置益将一份文件递给袁世凯,说道:这是我们拟定的“二十一条”,请大总统过目。
Image
“二十一条”提出后,日本向东北、山东增兵,派舰队到厦门、吴淞、大沽威胁袁世凯政府。同时,又明确向袁世凯表示,若答应“二十一条”则支持其称帝。
袁世凯派外交部长陆征祥、副部长曹汝霖和驻日大使陆宗舆与日本谈判。袁世凯将“二十一条”的消息透露给英美两国,寄希望两国干涉此事。日本本来计划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无暇东顾,浑水摸鱼取得中国利益。现在袁世凯把这件事揭露出来了,日本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不等英美两国干预,正式通知袁世凯:我们一步不让,5月9日下午6点,不签字就开战。
在日本的威逼利诱下,袁世凯政府除对日本对中国政治、财政、军事、警察等方面享有特权方面内容表示“容日后协商外”,于5月9日表示完全接受其余条款。条约内容涉及山东及青岛的共4条。
Image
卖国“二十一条”批准书

日本侵略当局接管了德国在青岛和山东的一切特权和利益,除从德国原有的海关、铁路、港口和邮电等方面获取高额利润外,还大力扶持日本资本,在当时青岛的北部进行房地产开发,建立“日本侨民居住区”。

为将青岛纳入日本版图和统一规划,日本军政府于1915年2月1日,将青岛的道路、山头、岛屿和公园改用带有殖民色彩的日文名称。

Image

民国政府签署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后,舆论哗然,报纸连篇累牍地批评袁世凯卖国,全国各地学潮四起。在学朝中,有三个后来中国近代史名人,他们是:21岁的湖南才子毛泽东;19岁的南开中学才子周恩来;14岁的东北王张作霖的长子——张学良。

Image

袁世凯的长子袁克定一再劝说老爸袁世凯称帝;时任奉天将军,被袁世凯视为干儿子的段芝贵,则带头领衔全国十余省督军联名上书,劝老袁称帝。

袁世凯的心腹谋臣杨度领头组织“筹安会”并自任理事长,为老袁称帝摇旗呐喊大造舆论;当时担任财政部次长,交通银行总理,被时人称为“财神爷”的梁士诒也为袁世凯称帝摇旗呐喊;正是在这些“身边人”的一再劝进煽动怂恿,对袁世凯称帝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915年8月,袁世凯的宪法顾问美国人古德诺发表《共和与君主论》一文,认为中国人知识程度太低,无研究政治之能力,只适合于君主制

杨度在袁的示意下串联了孙毓筠李燮和胡瑛刘师培严复,联合发起成立筹安会,公开进行复辟帝制活动。但袁世凯故作姿态,表示改行帝制“不合时宜”。于是梁士诒等组织“全国请愿联合会”,制造“民意”,并与筹安会争功。

1915年10月6日,参政院以“尊重民意”为词,召开“国民代表大会”。全会一致赞成,君主立宪制。于是参政院上书推戴袁世凯为中华帝国皇帝。

1915年12月11日上午,1993名国民代表聚集一堂,针对共和制跟改为君主立宪制进行投票。结果不出意料,全部1993名代表都同意实施君主立宪制,并拥护袁世凯出任中华帝国皇帝。按照剧本,袁世凯拒绝了。

1915年12月12日,1993名国民代表按照剧本第二次请袁世凯称帝。于是袁世凯大大方方又勉为其难地接受了大家的请求。即日起,袁世凯宣布接受帝位 ,推翻共和,复辟帝制,加冕中华帝国皇帝位。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并下令废除民国纪元,改民国五年(1916)为洪宪元年,行君主立宪政体,把总统府改为新华宫,准备于1916年元旦正式登极。
Image

1915年12月25日,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向全国发出通电,宣布云南独立,反对帝制,武力讨袁。

按照中华民国成立时的体制和名称,设立都督府,以唐继尧为都督。组织护国军,以蔡锷、李烈钧为护国第一、二军总司令,统兵出征,分别进入四川、广西等地;唐继尧兼任护国第三军总司令,留守云南。

1916年1月1日,云南军政府发布讨袁檄文,历数袁世凯二十大罪状,号召全国军民共同讨伐袁世凯,保卫共和民国。
Image

1916年3月9日,冯国璋致电袁世凯,公开反对帝制,成为北洋派中反对洪宪皇帝之第一中心人物。

3月19日,冯国璋又联络长江巡阅使张勋、江西将军李纯、山东将军靳云鹏、浙江将军朱瑞,联名发出了致各省将军的密电,征求各省对撤销帝制的意见,史称五将军密电

这五个人当年都是袁世凯的手下,身为北洋大将他们手握重兵,代替袁世凯镇守四方。

面对北洋派内部的四分五裂,袁世凯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力,准备退而求其次,继续担任大总统之位。

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三路攻滇计划失败,加上在广东、山东等地北洋军亦遭到打击,外交上又连受挫折,被迫宣布撤销帝制,但仍居大总统位。

满打满算,这个连登基大典都尚未举行过的“皇帝”一共只在位了83天。

袁世凯取消帝制后起用段祺瑞为国务卿兼陆军总长,企图依靠段团结北洋势力,压制南方起义力量,但起义各省没有停止军事行动。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因尿毒症不治而亡,时年57岁。同年8月24日正式归葬于河南安阳市。

袁世凯本质上是擅长权术的旧派人物,同时也对中国的近代化做出重要贡献,而他最大的败笔在于称帝。

袁世凯晚年之做皇帝,和汪精卫晚年之做汉奸,异曲同工,都是一失足成千古恨。流芳百世,和遗臭万年,契机只在一念之间。悲夫!

Image

袁世凯死后,北洋各派立即将注意力转向总统继承人问题。若按照实力,段祺瑞应该继任,但若按照《临时约法》和袁世凯的遗嘱,应该是副总统黎元洪继任。

6月7日,被袁世凯在瀛台软禁了近三年的黎元洪从地狱来到天堂,穿上大总统制服,成为中华民国第二任大总统。

作为回报,他任命段祺瑞出任内阁总理,同时兼任陆军总长;冯国璋为副总统。紧接着,黎元洪宣布恢复《临时约法》和组织新内阁,这样就结束了护国军存在的理由,各省宣布取消独立,南北战争结束。

黎元洪吃亏就吃在没有兵上。本来辛苦经营,在湖北有3万精兵,但是袁世凯为了削他的权,派段祺瑞和徐树铮突然袭击湖北,黎元洪被徐树铮用手枪指着脑袋上了火车到了北京,随后那3万精兵被段祺瑞给打散重新分到皖系各部了,黎元洪成了光杆司令,名义的中华民国副总统。

Image

1916年6月7日,黎元洪宣誓就职大总统。段祺瑞掌握政府实权引起黎、冯的不满,由此便形成了所谓的“府院之争”。同时,这也意味着中国开启了一个军阀混战的黑暗时代。

黎元洪是湖北黄陂人,1883年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1906年擢升暂编陆二十一军统领。

1911年,武昌起义后被革命党人强迫推举为湖北都督;1912年元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南京成立,黎元洪被选为副总统兼领鄂督。

1913年支持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同年10月,袁世凯、黎元洪分别当上正副大总统。

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册封黎元洪为“武义亲王”,黎元洪坚辞不就;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宣布恢复约法,召集国会。但实际权力则为国务总理、皖系军阀段祺瑞所掌握。黎元洪不甘于受段摆布,形成“府院之争”。段祺瑞利用张勋将黎驱走,由副总统冯国璋代行大总统。

1922年6月,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赶走皖系总统徐世昌,请黎元洪复职。黎元洪复任总统后,无实权。

1923年6月,黎元洪再度辞职,退出政坛,移居天津投资实业。

1928年6月3日,黎元洪因脑溢血在天津去世,享年65岁。

Image

段祺瑞:安徽省合肥市人;中华民国时期皖系军阀首领,号称“北洋之虎”,1916年至1920年为北洋政府的实际掌权者。

1907年9月,清政府调袁世凯任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削去兵权,10月16日段祺瑞被授镶黄旗汉军副都统,专意督办陆军各学堂。

1908年11月慈禧和光绪先后病死,摄政王载沣欲杀袁世凯,段祺瑞制造假的兵变,致使载沣不敢动手。

1909年1月2日,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袁世凯被“着即开缺,回籍养疴”,袁世凯临走前将北京私宅赠与段祺瑞,段祺瑞仍留军中,常赴河南彰德与袁世凯密议。

1910年5月25日,清廷以段祺瑞督办北洋陆军学务有功,赏头品顶戴。外放任江北提督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袁世凯出山,急令段祺瑞为第一军统领兼湖广总督。

1915年,段祺瑞反对袁世凯称帝,所以被迫卸去职务。袁世凯死后,段祺瑞推举黎元洪任大总统,平息了南方革命军的反对声音。

1917年2月16日,段祺瑞力主加入协约国,黎元洪表示反对,因对德宣战问题府院发生激烈冲突,段祺瑞主张宣战,黎元洪不同意,争执不下,段祺瑞去职。6月14日张勋复辟。

7月3日段祺瑞以讨逆军总司令名义发出讨伐张勋的通电,在马厂誓师,并与冯国璋联电发表讨伐张勋檄文。12日即攻入北京,赶走张勋恢复共和。后,冯国璋任总统,段祺瑞任总理。

1917年在继任的冯国璋总统任期内,就解决南北分裂,统一中国的方式问题,与冯国璋发生第二次府院之争,11月22日辞职。

1918年3月22日复职;同年10月10日,冯国璋总统的任期届满,安福国会选举徐世昌为大总统。段与冯约定共同下野。段祺瑞通过安福系继续在幕后操纵政权。

1920年直奉两系结成反段联盟进攻皖系。同年7月19日,段祺瑞被迫辞职,7月23日,直奉两军至北京,接收了南北苑营房,下令解散安福国会,通缉王揖唐、徐树铮、段芝贵等十人。

直皖战争后,曹锟被徐世昌总统任命为直、鲁、豫三省巡阅使,吴佩孚为副使,并成立了直鲁豫巡阅副使署。直、奉两系军阀遂控制了北京政权。

1924年10月23日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大总统曹锟,先邀请孙中山北上,后与奉系妥协,请段祺瑞出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临时执政

1926年年4月9日段祺瑞被冯玉祥鹿钟麟驱逐下台,避入东交民巷法使馆 ;后退居天津日租界当寓公,潜心佛学,自号“正道居士”。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拒绝与日本人往来。

1933年1月21日,段祺瑞悄悄离开天津,脱离日本人的势力范围,移居上海。

1936年11月1日段祺瑞胃病突然发作,2日在医院病逝,终年七十二岁。1937年1月11日灵柩运抵北京西山卧佛寺后殿。

1937年7月抗战爆发后,段祺瑞家人匆匆将段埋葬于北平西郊白石桥附近。

1949年1月北平解放,段墓移到北郊清河镇。

1963年秋移葬于北京西郊香山附近万安公墓。

Image

冯国璋:直隶河间人,直系军阀的首领,王士珍段祺瑞并称为“北洋三杰”。

冯国璋早年毕业于北洋武备学堂该学堂是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为培养淮军中下级军事人才于1885年创办的,聘有德国军事教官,冯国璋是该学堂第一期学员。
1896年冯国璋回国后,袁世凯正在积极筹办小站练兵事宜,急需军事教学人才,遂招冯国璋入小站辅佐编练新军。与冯国璋同时进小站的还有他在武备学堂时的同学王士珍段祺瑞等人。由于冯国璋等人对袁世凯的赤心辅佐,使小站练兵的声誉大振,冯国璋也逐步投向袁世凯的怀抱。
袁世凯出卖光绪帝和参与“戊戌变法”的维新派,深得慈禧太后宠信。1899年3月,新建陆军改称“武卫右军”。不久,袁世凯率军赴山东,被派署理山东巡抚,镇压义和团运动。冯国璋曾一度率队在直隶与山东交界的德州一带,围追堵截义和团
1901年,清廷擢升袁世凯为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冯国璋亦随之赴任。袁世凯首先在保定设立编练北洋常备军的专门机构——军政司,该司分兵备、参谋、教练三处,冯国璋出任教练处总办。
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爆发了起义,迅即占领武汉三镇清政府急忙派陆军大臣荫昌率两镇北洋军赴湖北镇压革命,同时又任命冯国璋为第二军军统,随后增援南下。
冯国璋在率军南下路上,唯袁世凯的密令是听,根本不理会荫昌的指挥。清政府迫于无奈,只得请袁世凯出山。袁世凯得势后,马上奏请由冯国璋接替荫昌第一军军统职务。
12月15日,袁世凯命令冯国璋离汉赴京,任禁卫军总统,冯国璋被清廷任命禁卫军总统,从而完全掌握了京畿防务大权。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遭到禁卫军官兵的反对,以致议和条件迟迟不能发表。冯国璋亲赴禁卫军总部召集全体官兵,高声宣布大清皇帝辞位后之优待条件,极力安抚禁卫军众将士,于是一场企图阻碍清帝退位的禁卫军风波被平息下来,冯国璋在关键时刻为袁世凯篡权立下了汗马功劳。
1913年7月,“二次革命”爆发。15日,黄兴在南京宣布讨袁。23日,冯国璋受命出任江淮宣抚使率部由津浦路南下,冯国璋会合张勋的辫子兵及刘冠雄海军,部署了联合攻克南京的作战计划;9月2日,冯国璋指挥北洋军炸毁城墙进入南京。入城后北洋军如同野兽一般,恣意烧杀淫掠,张勋辫子军兽行尤甚。冯国璋因攻占南京有“功”,于12月16日被袁世凯任命为江苏都督。
袁世凯称帝后曾任命他为参谋总长,后来又让他代替段祺瑞兼理征滇总司令,他均未上任。并联合五将军发出逼迫袁世凯取消帝制的通电。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经过国会补选冯国璋为副总统,在南京办公。
1917年2月,冯国璋赴京调解黎元洪与段祺瑞因对德断交而引起的“府院之争”。冯国璋到京后,住在禁卫军司令部;3月,段祺瑞因不满国会和黎元洪的外交政策而辞职赴津,冯国璋受黎元洪之托亲自赴津挽留,并与段祺瑞联袂回京。
冯国璋见段祺瑞刚愎自用目中无人,最后表示无力调解,回到南京,联合江西督军李纯、湖北督军王占元,建立了“长江三督”势力,从而伏下了未来的直皖之战。
不久,黎元洪断然下令免掉段祺瑞国务总理的职务。段愤然赴津,立即煽动“督军团”倒黎,于是皖系各省军阀在段的指挥下,纷纷独立,使黎进退两难。
冯国璋曾致电表示支持黎元洪,并建议由王士珍出来组阁。由于王士珍首鼠两端,害怕招致灾祸,一时没敢答应;段却趁机派其亲信徐树铮怂恿安徽督军张勋出面调停,且暗示使清逊帝溥仪复辟,结果黎氏受骗,解散国会,引出了一场复辟的丑剧。
1917年7月1日,张勋在北京拥戴溥仪复辟,黎元洪避入日本公使馆,致电南京请冯国璋代行总统职权维护共和。冯国璋于8月1日率第十六师抵达北京就职。冯国璋决不是第二个黎元洪,他是一个有军队、有地盘、有势力、有野心的不低于段祺瑞的实权人物。
因此,冯国璋来京就职代大总统,无疑加深了冯段之间的矛盾,促进了北洋集团的分裂。不久就发生了新的府院之争,而且较之前一次,有过之而无不及。
黎元洪和段祺瑞的旧府院之争,更多的是一种名器之争,总统认为总统是老大,总理却认为总理是第一,因此为了一些芝麻绿豆的小事都可以大动干戈,实际上有民国元年内阁制与总统制之论争的余响。但冯国璋与段祺瑞的新府院之争,却是一种政见之争。
段祺瑞上台后,以“再造共和”功臣自命,独揽军政大权,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召开国会。于是孙中山以维护《临时约法》为号召,联络海军总长程壁光及西南军阀于1917年9月在广州建立了与北京政府对峙的护法军政府
10月6日,护法战争首先在湖南爆发。正当段祺瑞全力对南方用兵之际,代大总统冯国璋却提出了与段祺瑞的“武力统一”对立的“和平统一”政策,即保持西南各省军阀割据现状,以换取他们对北京中央政权的承认,保持中国名义上的统一。段对南方战争彻底失败。
冯国璋的“和平统一”政策暂时占了上风。段祺瑞下台后,竭尽全力破坏冯国璋的“和平统一”政策。首先拉拢直系内部主战派首领直隶督军曹锟于12月召开“天津会议”,煽动继续对南方用兵;同时,段祺瑞还指示徐树铮勾结奉系军阀张作霖派兵入关,以威胁冯国璋。
敷衍西南的“和平统一”政策因进行缓慢而无效果,致使护法战争于1918年1月中旬重新交火。段祺瑞的阴谋得逞,冯国璋在北京陷于孤立。
冯国璋于1918年1月30日下讨伐令,派曹锟、张怀芝、张敬尧率军进犯湖南,并于2月上旬下“罪己布告”效法专制君王用“罪己诏”的形式缓和与段祺瑞一派的紧张关系,尽力向段表示让步,1918年3月23日复任段祺瑞为国务总理。
段祺瑞的“武力统一”又占了上风;段祺瑞为了早日完成他的“武力统一”,便极力笼络曹锟、吴佩孚。直军占领衡阳后,曹锟立即回到天津,吴佩孚亦屯兵不前,并与护法军划界停战,致使段祺瑞的“武力统一”到此为止。
段祺瑞再以名位引诱曹、吴继续为其卖力;冯国璋派陆建章赴天津说服曹锟,放弃南征,结果陆建章在天津被段祺瑞的第一亲信徐树铮诱杀。
段祺瑞深知阻碍“武力统一”的主要障碍是冯国璋,于是便指使亲信王揖唐为首的“安福俱乐部”收买政客,操纵国会选举,把冯赶下台去。
安福系乘冯国璋继黎元洪总统任期已满,按照事前段祺瑞的部署选举徐世昌为新总统,冯国璋只得把总统的“宝座”让了出来。不久,冯国璋离京回到故里河间。
徐世昌上台后,企图调解直、皖两系矛盾,为了取悦冯国璋,便批准下台的冯国璋仍有节制第十五、十六师的权力。不久,又派师景云赴河间迎请冯晋京,以疏通冯、段感情。
由于冯国璋鉴于陆建章被谋杀的教训,迟迟不敢登程,直到靳云鹏组阁,稍有了安全保障,他才于1919年10月经天津抵达北京。冯国璋此次进京依然想通过他的斡旋促进直系内部团结,以对抗皖系,并伺机东山再起。
此外,他进京的另一任务,则是企图把陆军部于1919年6月裁撤的第十五、十六师的粮饷局夺回来,以保其外快财源不致中断。然而一切都未能如愿,即于12月28日突然病逝,时年60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