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中国最后一个朝代清朝覆亡,中华民国横空出世(五)

 虛怀若谷 2024-04-24 发布于浙江

图片

【徐世昌】出生于河南省卫辉市;清光绪朝进士,历任军机大臣、兵部尚书、东三省总督等职。自袁世凯小站练兵时就追随袁世凯,成为北洋集团重要核心人物之一。1918年任民国大总统,1922年辞职。徐世昌国学功底深厚,一生编书、刻书30余种,文章诗词书画皆精,被后世称为“文治总统”。

1939年6月6日,徐世昌病故,年85岁,先寄葬于天津桃园村原英国公墓,后同夫人一起归葬于河南省辉县市百泉镇苏门山下。

图片

北洋时代,一般指从1895年袁世凯小站练兵开始,到1928年奉系易帜,民国在形式上实现统一为止的时期。中间历经武昌起义,清帝逊位,民国初创等等。

徐世昌能够在北洋时代崛起,原因是多方面的。

徐世昌一生最重要的开端,是在1897年。此年,袁世凯“奏调”徐世昌到北洋新建陆军,徐世昌不顾清流非议,欣然相从,接受了参谋营务处总办的差委,而当时以翰林入营务者稀有。

在北洋诸武人当中,徐世昌学识高,资格老,既精传统文化又通西方法理。老成持重虚怀若谷的徐世昌在北洋新建陆军中建立了很高的威信。就是袁世凯本人,每遇大事也必首先就商于徐。徐世昌在翰林院时曾因甲午战败,与数十名同事联合弹劾李鸿章;时值戊戌变法,徐世昌、袁世凯都参与了维新运动。但在关键时刻,当新旧势力交锋、维新势力将希望全部寄托在掌握军权的袁世凯身上时,袁世凯却听信了“军师”徐世昌之言:与其助帝而致祸,宁附后而取功名。 遂向荣禄告密。在义与利的选择上,徐世昌、袁世凯很现实地选择了趋利避害。二人均以戊戌六君子之血染红了顶戴花翎,从此深受后党恩宠,平步青云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光绪帝西狩,徐世昌随行护驾,得到青睐。

1904年,徐世昌得任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会试之阅卷大臣,也圆了徐世昌十年翰林以来主考之梦。

1905年,北洋新军六镇全部练成,徐世昌对此功不可没。小站练兵之后徐世昌奉旨入值军机处,同年年底即授军机大臣,署理兵部尚书。这一年徐世昌正好五十岁。

1907年4月,清廷宣布东北改建行省,并设置督抚。徐世昌以首任总督身份全权管理东三省新政改革事宜;系从一品级,各省督抚联名奏事,以徐领衔,排在直隶总督袁世凯之前。

而在同一年,袁世凯与张之洞皆丧失了具有实权的总督大臣之位,入京担任了奉旨办事的军机大臣随着光绪帝与西太后的一同辞世,袁世凯的地位更岌岌可危。

因光绪帝恨袁告密出卖之事;三岁溥仪即位其父载沣摄政王,一心想替其兄光绪报仇,欲除掉袁,因奕劻及张之洞极力反对,便以袁患足疾为名将袁“开缺回籍养疴。徐世昌时在东北,唇亡未免齿寒,不得不主动奏请开缺,清廷便将其调任邮传部尚书。

武昌起义后,袁世凯出山、逼宫、掌权三部曲,导演都是徐世昌。袁世凯既有逼迫清廷退位之功,又有促成南北议和之举,且挟北洋雄师之势——南方只有把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拱手相让了。

图片

1916年,袁世凯一死,徐世昌见国事难为,便又隐居水竹村。此后曾应黎元洪段祺瑞之请,调解过“府院之争”;1917年6月,张勋复辟时,徐世昌获知日本并不支持,力劝张勋解除武装,恢复共和,并保证其身家安全。同时他还竭力为溥仪卸罪,继续保全清室。

1918年,在选举民国第二届总统之际,段祺瑞冯国璋相持不下,一向两面讨好的徐世昌遂作为“理想人选”,得任总统;徐世昌当总统的第一件大事,便是谋求南北和解,结束内战,为此使出浑身解数,但都无甚效果,无非拖延时间。

1922年终于爆发了直奉大战。得胜的直系并不感谢徐世昌“一边倒”的支持,在曹锟一再逼宫之下不得不恋恋不舍地离开总统府,迁居天津英租界,既结束了他五年的总统生涯,也从此结束了他从政40余年的历程。

1939年6月6日,徐世昌病故,年85岁,先寄葬于天津桃园村原英国公墓,后同夫人一起归葬于河南省辉县市百泉镇苏门山下。

图片

【曹锟】1862年12月12日生于天津塘沽;中华民国直系军阀的首领,也是第五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因驻军保定又称“保定王”。

曹锟自少以贩布为生,1882年投身淮军,进入天津武备学堂学习,毕业后投靠袁世凯。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重新起用此前被解职的袁世凯。曹锟受袁世凯之命,率第三镇全体官兵由长春移驻直隶、娘子关一带,镇压革命。

1912年2月,在南北议和的默契条件下,袁世凯被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派专员迎袁世凯南下就职。当时曹锟驻京郊南苑附近,于同月29日在北京纵兵哗变,焚掠内外城,为袁世凯制造拒绝南下的借口。同年秋,改镇为师,曹锟改任第三师师长。

曹锟是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支柱之一。1915年9月,他和张绍曾以直隶代表名义上书袁世凯,请求改变国体。10月,袁世凯加授曹锟为虎威将军。到袁世凯称帝后,封他为一等伯。

1915年12月25日,蔡锷在云南发起护国运动,组织领导护国军讨袁,袁世凯决心以武力镇压。

1916年1月5日,曹锟与第七师师长张敬尧、第八师师长李长泰等受命率军入川,并被单独任命为川、湘两路征滇军的总司令,统一指挥川、滇前线对护国军的战争。

6月,袁世凯在内外交困中病死,黎元洪任大总统,曹锟遂率残部东归。此时,段祺瑞以国务院总理之职控制了北京政府,曹锟表面上被列为八位“帝制祸首”之一,实际上段祺瑞政府对其采取“通而不缉”的状态,并在颁布通缉令前透露风声,使曹锟顺利逃出北京  。而曹锟适时投靠段祺瑞,又成为段祺瑞实行独裁所依靠的军事力量之一。9月,曹锟担任直隶督军,驻于保定。

图片

在黎元洪与段祺瑞发生的“府院之争”中,曹锟的态度基本为附和段祺瑞,但也不愿结怨于黎元洪。

1917年4月25日,在段祺瑞主持召开的“督军团”会议中,曹锟与其他各省督军及代表均同意中国向德国宣战,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5月23日,黎元洪下令免去段祺瑞的总理职务后,附段的各省督军宣布独立,向黎元洪示威,曹锟迫于形势,也于6月1日宣布独立,但仍与黎元洪保持一定关系。

在此前后,徐州督军张勋召开“督军团”会议,策划拥立逊帝溥仪复辟,曹锟派代表参加,对其计划早有默契。待到张勋复辟不久后,曹锟转投段祺瑞,参与其于7月3日进行的“马厂誓师”,担任西路讨逆军总司令,自保定北上,进驻涿州、良乡,占领卢沟桥一带,以讨伐张勋  。借着这次政治投机,曹锟于事后仍担任直隶督军兼省长。

张勋复辟被平息后,黎元洪下野,副总统冯国璋代理大总统,段祺瑞仍然攫取总理职位。段祺瑞采纳梁启超、汤化龙的策划,拒不恢复被黎元洪解散的旧国会,而以各省指定代表,炮制非法临时参议院,代行国会立法职权。在北洋军阀随声附和中,曹锟也通电助威。而南方的革命领袖孙中山联合西南军阀,在广州建立军政府,进行护法战争。

自此以后,中国国内形成了南北两个政府的对抗。

与此同时,北洋政府中的冯国璋、段祺瑞之间新的“府院之争”也发生了。冯国璋、段祺瑞分别亲近英美和日本,成为北洋派系分化出的直系、皖系军阀的首领。

此时,日本在远东占有优势地位,段祺瑞想凭借日本的金钱与军火的支持,以武力削平南方护法各省的反抗。冯国璋为了打击段祺瑞,作出“和平统一”的姿态,暗中联系滇桂军阀,壮大势力。

在冯、段二人的对峙中,曹锟采取了骑墙政策。段祺瑞以权利诱惑他,他便附段;冯国璋以直系结合为号召,抵制皖系势力扩张,他又附冯。

1917年11月18日,在冯国璋的授意下,曹锟和直系“长江三督”李纯、陈光远、王占元联衔通电,主张南北议和,声称愿作“调人”。事后,曹锟又赶紧向段祺瑞加以否认,声称签名系他人代庖。到同月21日,他在段祺瑞心腹徐树铮的授意下,发表通电,主张以南军退出长沙为和议的先决条件。

段祺瑞的亲日与武力统一的政策,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并受到直系将领的牵制。在派往湖南作战军队溃退之后,段祺瑞就以退为进,辞总理职,另派徐树铮联络北洋派军阀多人,于12月2日召开天津会议。

因徐树铮许以“副总统”之职,曹锟遂成为天津会议上主战派“督军团”的盟主。在皖系策动的“督军团”要挟下,冯国璋只得任命曹锟和张怀芝为南征军第一、第二路总司令,曹锟还兼任两湖宣抚使;同时又策动“长江三督”拒绝南征军过境,并仍与滇桂军阀密商和谈。

随后,在皖系压力下,冯国璋态度软化,曹锟乃于1918年2月南下汉口,督师前进,命吴佩孚以代理第三师师长兼前敌总指挥。由于护法方面的湘桂军内部分歧,自动撤防,吴佩孚所部于3月入岳州,占长沙,4月23日又进取衡阳。段祺瑞在这种“捷报”声中,于3月23日再度组阁。二次组阁后,段祺瑞委任亲信张敬尧为湖南督军,剥夺了曹锟、吴佩孚抢到的地盘,引起了他们的不满。

段祺瑞为依靠外援,扩大实力,1918年3月25日与日本秘密订立《中日军事协定》,还拟调徐树铮代曹锟为直隶督军,授曹锟为“两湖巡阅使”,实际上是剥夺了直系对直隶重镇的控制。曹锟获悉,便称病回天津。

6月,曹锟又一次参加了在天津召开的督军会议,他本拟策动议和,但徐树铮表示仍坚守“副总统”之约,于是曹锟又主战。20日,北京政府正式任命曹锟为四川、广东、湖南、江西四省经略使,想以此换取他重上前线,但他却又提出各种借口,留在天津不动。

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英美列强重新参与对中国的争夺。在这一国际背景下,吴佩孚接连通电攻击段祺瑞,甚至与南方将领联名,公开要求停战议和。曹锟对吴佩孚的行动,佯作训斥姿态,实则暗中支持。

图片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段祺瑞及其安福系声名狼藉,直系军阀乘机加紧策动反皖系活动。12月,冯国璋病死,曹锟被奉为直系首领。他利用皖、奉两系间的矛盾,积极争取奉系。

1920年4月,曹锟在保定召开直、苏、赣、鄂、豫、奉、吉、黑八省代表会议,组成反段同盟,直、皖双方遂接近正面交锋。5月,吴佩孚从湖南前线撒兵北上,段祺瑞也调动兵力,作迎击准备,双方剑拔弩张。7月初,段祺瑞逼迫大总统徐世昌下令给曹锟、吴佩孚以处分,并自称“定国军总司令”,下令动员,直皖大战遂于7月初14日爆发。不过四天,皖系军队溃败,段祺瑞下野。从此直、奉两系军阀共同垄断了北京政府。9月,曹锟任直鲁豫巡阅使,吴佩孚为副。

皖系战败后,奉、直两系为争夺中央与地方权力,不断发生争吵。1921年12月,由于奉系首领张作霖的推荐,徐世昌任命旧交通系梁士诒组阁。梁士诒倾向奉系,并以亲日著名,他的组阁激化了美、英与日本争夺中国的矛盾。

梁士诒内阁于华盛顿会议期间举措失当,引起全国声讨。以吴佩孚为首的直系将领乘机电斥梁士诒媚日卖国,矛头实际直指奉系。张作霖于是调大军入关,向直系进逼。曹锟、张作霖本系姻亲,因而曹锟最初主张对奉系让步,但在奉军咄咄进迫的形势下,他终于同意了吴佩孚的应战主张。

图片

1922年4月,直奉战争终于爆发。吴佩孚在冯玉祥的支援下打败了张作霖,奉军被迫退回关外,曹锟、吴佩孚一举控制了北方。

直系的军事力量和政治影响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之后达到顶峰,而曹锟、吴佩孚的实力以及二人貌似尊重民意的政治路线选择,使不少人对其表示认同。

直系独霸北方后,曹锟及其左右亲信,原想驱逐皖系支持的大总统徐世昌,自己来当大总统,但吴佩孚却主张召集1917年旧国会,恢复黎元洪大总统之位,以“法统重光”的办法作为过渡,这样既可为通过国会正式选曹锟为总统铺平道路,又可用“法统”的名义抵制南方成立的护法政府曹锟勉强同意了这个主张,于6月间拥黎元洪重新上台。

黎元洪虽然复职,但军政大权操于曹锟、吴佩孚手中。曹锟急于爬上总统“宝座”,便唆使其弟曹锐及亲信高凌霨吴毓麟边守靖等串通众议院议长吴景濂,收买议员,作驱黎拥曹的准备。

此时,直系内部又分为保(曹锟驻河北保定,称保派)、洛(吴佩孚驻洛阳,称洛派)两派,以曹锐为首的津(曹锐驻天津,故亦称津派)、保两派积极策划倒黎,拥曹锟上台;而以吴佩孚为首的洛派则企图先以武力征服川湘,即所谓“利用法统的假面具,先把南方完全统一了”,然后通过制宪与选举的形式以曹代黎。

曹锟对吴佩孚的这种态度及其活动,甚“不见谅”。到1923年春夏之间,保、洛两派在“驱黎拥曹”的步骤上才趋一致。6月,在曹锟的示意下,直系军阀、政客通过策动内阁辞职、军警索饷请愿、围困黎元洪的住宅、断水断电诸手段,把黎元洪逼下台。

曹锟原拟于驱黎后立即进行大总统选举,惟因国会议员纷纷离京,总统选举会无法召集,他急不可待,便采纳吴景濂等收买议员的办法,在北京甘石桥设立议员俱乐部,为进行选举的活动机关,规定选举时出席议员每人贿以5000元支票。这一办法果然见效,南下议员中的一些人又由沪北返。10月5日,这批接受贿赂的议员选举曹锟为中华民国大总统。10日,被讥为“贿选总统”的曹锟由保定入京,开始大总统任期。

在此期间,由国会起草并通过了一部《中华民国宪法》1923年10月10日颁布实施。 这部宪法是中国第一部正式颁行的宪法。

图片

1924年10月,又爆发了第二次直奉战争。
直系第三军总司令冯玉祥在两军交战的紧要关头,按照事先与奉军的约定,于20日从热河前线迅速回师北京,23日控制了全城。冯玉祥通电全国,痛斥吴佩孚,主张罢战言和。曹锟、吴佩孚对奉作战遂告失败。
11月2日,曹锟不得不宣布辞职,被软禁于中南海延庆楼;吴佩孚乘舰南逃。
冯玉祥和张作霖主宰了北方,共推段祺瑞出来作为北京政府临时执政。
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不久后,冯玉祥、张作霖矛盾又激化起来。1926年4月10日,冯玉祥部国民军将领鹿钟麟不满于段祺瑞、张作霖联合,又想联合吴佩孚共同对抗奉系,因而发动了驱段兵变,并释放了曹锟。曹锟获释后去河南投靠吴佩孚,住在开封
1927年2月,奉系军阀为了阻止国民革命军东进河南,渡河南下,吴佩孚自郑州撤退而逃。曹锟只得匆匆离开河南回到天津。曹锟回天津后,住在英租界内的长期作寓公,也从事实业和房地产。
1938年5月17日,曹锟病逝于天津,享年76岁。
曹锟的葬礼十分隆重。吴佩孚派夫人张佩兰赴津吊丧,吴佩孚本人则在北平身穿重孝举哀致悼。伪北平政府方面、国民党方面都派人前来吊丧,并送给刘夫人大笔抚恤金,但遭到刘夫人的拒绝。

曹锟素有“贿选总统”之恶名 ,且在传统历史认知中被认为是一个目不识丁、凶残成性的军阀 。但在其执掌北京政府期间,授意公布了《中华民国宪法》,支持顾维钧处理“临城劫车案”、完成中苏建交谈判,也有维护国家主权的功绩。

【往事】民国第一案——临城劫车案始末

图片

【袁世凯小站练兵】小站练兵是指甲午战争之后袁世凯在天津小站德国军制为蓝本,制订了一套近代陆军的组织编制军官任用和培养制度、训练和教育制度、招募制度、粮饷制度等为内容的建军方案。

小站练兵基本上摒弃了八旗绿营和湘淮军的旧制,注重武器装备的近代化标准化强调实施新法训练的严格性,成为中国近代陆军的草创先河。

因其队伍训练营地在天津东南70里的一个铁路站,位于天津至大沽站中间,故被称小站练兵。

1894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清军溃败,清廷为了维护其统治,开始仿效西法整顿旧军,改练新军。是年冬,遂命广西按察使胡燏棻在天津马厂编练“定武军”。1895年10月,移至原淮军屯驻地小站,“小站练兵”自此开始。同年12月,浙江温处道袁世凯接任督练事宜。

定武军原有10营,计步兵3000人,炮兵1000人,马队250人,工程队500人,共4750人。

袁世凯接任督练事宜后,对定武军进行整顿扩编,总计7300人,改名为“新建陆军”。新军由步、炮、马、工程、辎重等各兵种组成,从国外购置新式步枪、马枪和快炮等装备。

其部队建制、训练、技术、战术、操典等基本是模仿德国和日本。聘请外籍人担任训练教官;1896年始,袁世凯在小站创设德文、炮队、步队、马队4所随营学堂。在这所学堂里,培养出诸多优秀的军事人才,如后来被称作是“北洋三杰”的王世珍、段祺瑞、冯国璋

1897年,袁世凯麾下新军已经是一支军容严整、队列整齐、令出必行的铁军。

小站练兵是中国从封建军制向近代军制演变的重大转折,是中国近代陆军训练的开端;袁世凯凭借小站练兵成为清末民初实权人物,以他小站练兵为开端形成的北洋军阀政治军事集团,此后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几十年政局。

1898年,清朝廷不放心军队在汉人手中,于是命令荣禄督练武卫军,将袁世凯所练的新军收编为武卫右军,第二年,又随袁世凯调往山东。

1900年,武卫军被八国联军打得七零八落,唯独袁世凯的武卫右军镇压住义和拳民,因为支持东南互保得以保存,凭借保存的这一丝实力,袁世凯在北京、天津、山东建立北洋新军,在全国各地扩编新军,很快,队伍就扩至13万余人,在人数和战斗力上皆独占鳌头。

1905年秋末冬初,北洋新军在河北举行军事演习,清朝廷盛邀各国驻华使馆、中外记者和各省代表一同观操,出现在众人眼前的是一支装备精良、士气高昂的军队,而且,所有的士兵都剪去了长辫,演练场上,个个都英姿勃发,自甲午之战后,清帝国终于又有了一支像样的军队。

1906年,清朝廷决定扩大演习规模,调遣张之洞所练的湖北新军与北洋新军展开一场模拟战斗,参与演习的官兵共计33000余人,场面之大,可谓史无前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