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秦文学】杨强 赵刚 :【父亲的旱烟袋】(散文)

 三秦文学 2024-04-24 发布于山东

本期编辑:秦岭人家

父亲的旱烟袋 

文/杨强 赵刚


每个人都有父亲。父亲是我们这个家庭的顶梁柱,是我家拉车的牛,是我成长的梯子。在脑海里,我常常回忆起这样一幅画面:父亲抽着旱烟袋,一边咔嗒着烟灰,一边和母亲商量着家里的琐事。经年累月的劳作,父亲的脸满是沧桑,坚硬的腰身已经蜕化成弯弯的脊背。为此我常常暗自伤心,甚至自言自语:是不是我不长大,父亲就不会变老呢!?

我的父亲是一个老实巴交、地道本分、诚实传统的农民。有一次,父亲一边抽着旱烟袋,一边告诉我们兄妹三人,如果有人问起你爸爸是做什么行当的?你们就说他是个田父,是个规规矩矩的种田人。其实,当时幼稚的我们不晓得,父亲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经历。

记忆中,父亲有五根长短不一、形状各异的旱烟袋,对父亲来说,这些旱烟袋是他一辈子的最爱,伴随了他艰辛的一生。父亲说,他从年轻偷学吸烟开始就用的是爷爷的旱烟袋,为此被爷爷发现还狠揍了他一顿。可是,父亲不但没改,而且早早就学会了吸旱烟袋。在不同的场合,用什么样式的旱烟袋,父亲有一套自己的讲究和习惯。以前他只有四根旱烟袋,平时在家,他把四个不同类型的旱烟袋,同时放在用纸浆和浆糊做成的烟笸箩里。那个烟笸箩我印象可深了,很精致,呈八角菱形,底直径约30公分、高10公分,外表用红纸剪成不同图案,有小动物、有福字,用浆糊粘在烟笸箩上,成为一件令人艳羡的装饰品。

记不清是哪一年,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从一位鲍姓长辈的家中带回一根长长的旱烟袋,父亲拿在手里炫耀了好一阵子,也成为家中现有五个旱烟袋中的“极品”。这个旱烟袋的确与众不同,白铜锅,玛瑙嘴,乌木杆长约一米二,锃亮、耀眼,亮得能照见人影,特别是乌木杆上还雕刻着美丽的花纹,尽显别致高雅范儿,父亲对这个旱烟袋爱不释手。

吸烟时,父亲总是泰然自若地盘腿就坐,右手伸出三个手指头,在烟笸箩里轻轻捏出一点揉碎的烟叶,放在白铜锅上,然后用大拇指轻轻一按,手拿着烟杆的中端,把火机递给我,一使眼色,我一下子明白,父亲是让我点烟,我迅速啪的一下打开火机,只见火机划出一道微红的火焰,接着点燃了父亲伸过来的烟锅。父亲慢慢地把玛瑙嘴放入口中,紧接着一吸,旱烟即刻变成一团红火。父亲吐出一串烟,又长长地吸入一口,然后从鼻孔眼里排出一股长长的白雾,继而,白雾飘飞在屋子的上方,不一会儿,整个屋里弥漫着厚重的旱烟香味。父亲仍然坚持着盘腿坐在炕上的姿势,闭上眼睛做享受状,似乎在静静地回味着吸烟带来的快感。就这样,他一吸一吐,一袋烟享用了约莫二十多分钟的时间。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父辈的旱烟袋主要是靠自己制作,以前多是用山上自然生长的野梨、野枣、野桃、野杏等硬质木材为材质,经细心加工、打磨,精制而成。在此过程中,穿烟道是一个细致而且较难完成的活计,对机灵的父亲来讲,当然都不在话下。只见父亲用一根很细的钢丝,在锅底火里烧红,慢慢地在烟袋杆的中部,一步一步地往里转动,钢丝不红了,再放在火里烧,反复多次,才能把烟道打通并成就起来。

烟锅火膛比较省事,用木匠的手拉钻定好位置,慢慢拉动,钻出木屑,再精雕细琢,一件完整的“手工艺品”经过无数次的加工终于定型,脱颖而出。

旱烟,就是常抽烟的人俗称的“黄烟”。那个时候老一辈基本上是靠自己家地里种些黄烟,维持自身一年抽烟的烟叶需求。我父亲也是自己种黄烟。小时候,我跟着父亲上山种黄烟,看着父亲弯着腰整地、栽种、施肥、搭茬等等,每道工序父亲都非常仔细周到。他还念叨,施肥不能用任何化肥和人类的粪便以及动物粪便,只能用豆饼和豆腐渣作肥料,只有这样,种植出的黄烟味道纯、质量好。

黄烟成熟后,父亲就忙着上山收割,然后就是晾晒,还不能见雾和露水,更不能捂着不见光,否则会发霉或腐烂,这样黄烟味道就变了。父亲严格地近乎苛刻地执行着这些“操作规程”。晾晒好的黄烟,烟叶的正反两面都呈现金黄色,煞是讨人喜爱,就连不吸烟的人拿起一片烟叶在鼻子底下一闻,特有的醇香中还夹带着散发的泥土芬芳,你不由得感叹:这真是大地母亲给予人类的馈赠。
父亲伸出粗糙的右手,轻轻地拿起一片烟叶,揉碎一点一点放在随身携带的烟袋锅了,点火、轻吸,尽情享受着大自然馈赠的礼物。父亲的脸上露出满意的微笑,喃喃说道:“真不错啊,味正、质纯,不辛辣,烟灰纯白无杂质,很地道的本地货!”

父亲是一个厚道人,他收获的劳动果实从来不独自享受,而是送给一些上了岁数的长辈,或是分给邻居和朋友一起用,那些老人们、老爷们儿各自含着自己的烟袋,陶醉在烟雾缭绕的 “温柔乡”里。

打我上学以后,我逐渐发现,父亲从来不在爷爷奶奶或长辈面前吸烟,许是不愿意让大人知道他也学会了吸烟不高兴吧。他总是毕恭毕敬地站在大人旁边,聆听爷爷奶奶的训话、唠叨,他从来不顶嘴、不反驳,总是平和地接受父母、爷爷奶奶的教诲。父亲的兄弟姊妹共八人,父亲是爷爷奶奶最满意的孩子,因为他从来没有因为调皮捣蛋为父母惹祸,是个不让人操心的好孩子。

父亲还是一个有文化的热心人,他不但写得一手好书法,而且与人为善、乐于助人。邻里街坊们有分家的、买卖房子的,都到我们家请父亲帮着写文书、写房契等等,每当此时,父亲总是习惯性地从兜里掏出旱烟袋,装上烟叶,点上火,猛抽一口,似乎这样很过瘾。他也不说话,接着陷入沉思,后又再吸一口烟,直到烟锅里的烟变成白灰,他啪嗒啪嗒磕三下,把烟袋锅里的白灰磕在地上,接着再吸一口,循环往复。

吸了一袋烟之后,父亲会漫不经心把随身带来的纸张铺开在桌上,把毛笔蘸上墨汁,大笔一挥,一气呵成,写成了文书,只见玉米粒大小的楷书字体从右至左,一字排开,上下竖字体,还略带些古法词汇,清晰明了:“双方立字为证,签字按手印”,一纸证明完结。至今,俺们三里五村很多家庭还保留着当年父亲亲笔书写的“文书证据”,虽然年久纸张陈旧、字迹略显模糊,但是尤为珍贵,因为那是一个时代的印记。

自从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我每次带给父亲的礼物无非是几包香烟。那时候市场已经开放,不同档次的香烟在市场上随时随地都能买到,父亲也习惯了将他的“老伙计”——跟随他一生的烟袋杆丢在一旁,抽起了“纸烟”。他每次接过我买的香烟,总是放在手心里掂了又掂、看了又看,再逐一问清价格。若是听说价格不菲,他就会有些生气,让我下次只买一些便宜的烟,说是这样可以多买几包。因此,我总是变戏法似地换着品牌给他买烟,而且有意特地将价格说得很低很低。

我逐渐读懂了父亲,也能完全理解与宽容父亲嗜烟的理由,虽然我没有将他嗜烟的习惯一直继承下去,但是我却始终坚持传承着他老人家身上的诸多好习惯、好品质。父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一生坎坷辛劳,在贫穷的年代里长年埋头在贫瘠的土地里,为着一个大家庭的温饱而抗争。他在七八岁时就没了父亲,早年继承祖业搞船摆渡航运,闲时则拉网捕鱼,是弄潮捕鱼的能手。他性情耿直,为人率性。他一生嗜烟,用以待人接物、排遣寂寞、解除疲乏与愁苦,从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与快乐,就像饮者于酒,骚客于诗,武士于拳,他是将所喜所爱当作了生命的一部分,以安妥灵魂,因此哪怕拿生命长度的消耗作为代价,也在所不惜,但能自以为获得了生命的宽度与深度,也知足常乐矣。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父亲于二零零二年农历正月三十过世,享年六十五岁。至今已经过去二十二个年头,但是无论过去多少时光,都无法抹杀父亲在世时的脚步和身影,我们兄妹时常怀念勤劳一生的父亲,更不会忘怀父亲珍爱一生的那几个烟袋锅子。每到中秋月圆时,对于早已离我而去的父亲,我唯有一次次与其梦中相见,唯有以自己的好好生活来延续他的生命,唯有以本分做人与勤勉工作来兑现他老人家生前的叮嘱与训诫。“想想你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你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不知不觉你鬓角露了白发,不声不响你眼角上添了皱纹。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间的甘甜有十分,你只尝了三分……”耳畔想起刘和刚演唱的歌曲《父亲》,我的眼泪盈满了眼眶。

一身疲惫独自扛,两壶浊酒断心肠,抽袋旱烟和泪唱,逝去光阴永难忘。如今,我一直把父亲珍爱的几个旱烟袋依然整整齐齐地码放在西间屋的桌子上。我经常出神地盯着它们看,仿佛看到了氤氲在浓浓白雾中抽烟的父亲,过去的回忆一股脑涌上心头。我觉得,抽着旱烟袋的老父亲很帅,他是天底下最可敬、最可爱的父亲!

本文图片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

杨强:男,汉族,1972年1月生,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中国散学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烟台市作家协会理事、福山区作协副主席兼党支部书记。其散文先后在《联合日报》《齐鲁晚报》《当代散文》《雪魂》《胶东文学》《烟台散文》《烟台日报》、胶东在线、首都文学微刊、三秦文学微刊等报刊媒体发表70余万字。和赵刚合写的散文《夹河 世代的母亲河》入选“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时代”烟台市2019世界读书日活动30篇全民阅读篇目之一,与苏轼、冰心、杨朔、张炜等不同时代的名作家一起入围;散文《暗夜中的光亮》获胶东散文年选2020年优秀作品奖;和赵刚合写的散文《一位老军嫂的坚守》荣获烟台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强国强军・双拥共建”2023年全民国防教育文艺作品二等奖。参与编纂福山区政协文史资料丛书《烟台区域文化通览・福山卷》《福山村落文化・福新卷》《福山政协志》《峆㠠寺志》等8部,其中,《王懿荣与王氏家族》《王懿荣与张之洞》分别于2017年9月、2019年8月荣获山东省政协文史类书刊一等奖。

赵刚:男,1965年7月生,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人,烟台市作家协会会员,福山区作家协会秘书长。文章散见于胶东在线、胶东散文微刊,以及《烟台日报》《烟台散文》《齐鲁晚报》等纸媒或网络期刊,其中,与杨强合写的散文《夹河 世代的母亲河》刊登在《烟台日报》半岛副刊上;与杨强合写的散文《一位老军嫂的坚守》荣获烟台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双拥共建・强国强军”2023年全民国防教育文艺作品二等奖。参与编纂《烟台区域文化通览・福山卷》《福山村落文化・门楼卷》等政协文史资料丛书。曾于21世纪初荣获福山区委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颁授的首届“福山好人”荣誉称号。

往期回顾

【三秦文学】杨强:【我的戏剧人生】(随笔)

【三秦文学】杨强:【我和栖霞有个约定】(散文)

【三秦文学】杨强:独恋风情小镇(散文)
【三秦文学】杨强:【点赞银杏树】(散文)

原创作品授权发布

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本公众号联系

稿

三秦文学团队
三秦宗旨:营造一片文学爱好者的乐土,共创文学梦想的家园!
文学总顾问:鹏 鸣
平台总顾问:边士刚
法律顾问:李木子
顾问:白忠德    邓汉章    罗旭初   孙德科
           朿宝荣    史  波       杨  强
策划:李书忠
宣传推广:鼎    文    豳    草   王宝群  
                孙传志      袁胜民
平台主播:梦锁清秋    英子   王迎旭
                 慧质  晓锋
总编:鱼儿姐姐   徐萱波
主编:谢亚红   处 寒     谭文群
编委:刘旭平    唐桂英   吴远红    
           张晓强   刘马陵   梦而诗
           喝   茶    南友锋    马永清    
           张兴军    吴风平    张巧莉
           秦岭人家   秋日私语   徵   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