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不要对兄弟姐妹家的后代太好?原因很现实,让人唏嘘!

 独特书屋 2024-04-24 发布于广西

作者:枳为橙 · 主播:吉米
来源:名著听书(ID:dushu3690)

好的家庭关系,离不开和睦的支撑,少不了爱的包裹。

♬点击上方可收听主播吉米朗读音频

图片

中国有句老话:凡事过则损,需把握分寸。
随着年龄的增长,见证了人情世故的变幻,懂得了人情往来的复杂,越来越明白这句话背后的深意。
不管是做事还是待人,都需衡量好尺度,一旦失了分寸,过了应有的界限,就容易损人伤己。
俗语中常提到的“兄弟不共财,共财断往来”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人生在世,除了父母,手足之间通常是割不断的牵挂,有着深厚牢固的感情。
但再亲密的关系,也需要保持好分寸;再好的感情,也经不起长久的肆意消耗。
尤其是兄弟姐妹各自成家后,相处过程中更应该注意尺度,避免反目成仇。
为什么不要对兄弟姐妹家的后代太好?这3个原因很现实,越早明白越好。
图片

 01 
善良有尺,付出有度:

对一个人太好,你就输了

读过的一本书中,有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割一片肉救一个人,人会感激。但割的越多,人要的也会越来越多。 

到最后,就算把那人凌迟了只剩一具白骨,人也不会满足。” 

有的时候,你以为自己用善良去对待别人,就会换来同等的善意。

但失去了尺度的善良,只会喂饱一颗不懂感恩的心,只会让别人觉得你给的好都是理所当然。

有的时候,你拿着自己的真心去帮助他人,一开始还能等到一句“感谢”。

可时间久了,真心越给越多,对方越来越不知足,你的付出离开了底线的把控,在旁人眼里只会变得“一文不值”。

朋友之间如此,亲戚之间也是如此。

人总觉得兄弟姐妹家的孩子,就是最亲密的一家人,有自家孩子一碗饭,也得有对方一份粥。

彼此之间,应当尽己所能去帮忙,即便是伤及自己的利益,也要拉对方一把。

可人性的一部分真相:“坏毛病”惯起来太容易,付出过度,对方就会习惯索取,恩情也会随之消失。

热播剧《都挺好》中,就有这样引发全网热议的一幕:

苏明玉的母亲有一个弟弟,从小到大,苏母都对其特别疼爱,拼尽所能的给了弟弟不少物质上的帮衬。

图片

长大后,她花钱给弟弟找了工作;弟弟结婚时,她又给弟弟买婚房。

后来弟弟有了儿子众邦,她又将养育众邦的责任揽到了自己身上。

众邦上幼儿园,苏母出钱;几年后上小学,苏母又承担了这份花销。

她的一味付出,并没有换来弟弟一家的感激,反而心安理得的觉得这些就是作为姐姐应该做的。

苏母过世后,苏明玉的舅舅,也就是苏母曾经帮衬过无数次的那个弟弟,带着儿子找上门来,想要继续索取钱财。

苏家人摊开账本,将这些年的付出罗列出来,可对方听到后却表示:她是我姐姐,花点钱怎么了?

随后又将之后众邦上学的钱全部推在苏家人头上,还告诉苏明玉:“你有钱了给表弟花,不是理所应当的吗?”

两家人拉扯的过程中,那个曾经受过苏母不少恩情的孩子众邦,听到争吵声,居然还想攻击苏家人。

苏母多年的付出,到头来,换来的只有对方的怨恨和无止境的索取。

俗话说得好: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

对待那些不懂感恩的人,你给的越多,他越不知好歹,可能还会步步紧逼。

你每天都给他一颗糖,若是有一天不给了,他就会怨声载道,甚至还会埋下仇恨的种子。

兄弟姐妹感情再深,也不要过分付出,当付出和回馈不成正比时,务必早早收起你的大方。

始终记住:永远不要为了旁人的温暖,把自己放在火上烤。

图片

 02 

亲而有间,熟不逾矩:

走得太近,是一场灾难

一档节目里,主持人陈铭讲到了一段往事:

陈铭的父亲从小在一个普通的家庭长大,一路通过努力,过上了还算不错的生活。

在老家的几个兄弟姐妹眼里,他的日子越过越好,其他人都羡慕不已。

渐渐地,有的人就带着孩子,大老远从老家赶来,向陈铭的父亲寻求帮助。

一开始,有人表示希望他能帮忙安排工作,有人请求他帮着解决落户的问题。

他不愿伤及亲人间的情分,也不想失去彼此之间的往来,无论大事小情,都接了下来。

他以为长此以往,大家会走得更亲近一些,可没想到的是,那些人只有在有事情的时候才会联系。

并且只要找上门,他还必须有求必应,只要拒绝一次,对方就会在背地里咒骂他。

杂七杂八的事情越来越多,那些人也越来越肆无忌惮。

时间长了,之前帮忙安排好的工作,对方害怕不稳定,又要求他找好下家。

有人看他在大城市过得风生水起,让他帮忙给自己找个对象。

他的忍耐到了极限,一次家庭聚会上,借着酒劲朝着其他人说出了心里话:“你们都别认我这个四叔了!”

自那以后,找他们办事的人少了许多,留下的基本都是真情间的往来。

图片

关于家庭关系,心理学家武志红提过一个概念:浆糊逻辑。

大意是说,亲人相处的过程中,完全没有边界感,不分彼此,模糊不清,就像“浆糊”一样,混成一团。

日子久了,争吵自会不断,矛盾越攒越多,每天都过得鸡飞狗跳,心中嫉恨也会与日俱增。

兄弟姐妹关系再好,毕竟也是两个家,隔着一个门,交往留有距离,彼此的心才能靠近。

人总是想为了维持亲人之间的感情,于是对兄弟姐妹的后代尽可能地好,好到失去了界限,靠得太近,终会消耗感情。

情分有所磨损,关系掺了杂质,总有一天,会走到恩断义绝的结局。

最清醒的处世态度,就像三毛写的那样:

“我避开无事时过分热络的友谊,这使我少些负担和承诺; 我不多说无谓的闲言,这使我觉得清畅; 我当心的去爱别人,因为比较不会泛滥。 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

亲人之间同理,好的关系应该是:亲而有间,密而有疏,熟不逾矩,彼此都舒服。

图片

 03 

分清主次,家庭和睦:

人到中年,别把关系搞反了

著名心理治疗师伯特·海灵格曾讲过一个理论:

“一个家庭中,首要的是夫妻关系,其次是亲子关系,如果有多个孩子,要按照孩子的年龄顺序来确定序位;

其次才是和大家庭的关系,近一些的是父母,远一些的是亲戚。”

但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总是习惯把大家庭各种亲戚关系,置于亲子关系之上。

日常相处中,为了照顾亲戚的感受,而委屈自己的家人。

面对兄弟姐妹的孩子能做到亲和温柔,对待自己的儿女却只有怒气和不耐烦。

听过一个网友的故事:

她年少的时候,每当放假,叔叔家的两个孩子都会回老家待一段时间,通常都借住在自己家。

只要堂姐和堂弟在,父母都会将她视作不存在一般,全然忽视她的感受。

饭桌上,母亲会忽略她的需求,直接将两个鸡腿分给堂姐和堂弟。

她表示自己也想吃,母亲就会板着脸训斥她:“你怎么那么馋,什么都想吃,你多学学人家,哪一个都比你懂事......”

一家人出门散步,父母遇到朋友打招呼时,别人刚夸完她越来越乖巧了,性格真不错。

母亲就会立马冷嘲热讽的反驳:“她哪里懂事了,天天在家懒得什么都不做,人家的这俩孩子跟她差不多大,比她懂事多了.....”

有时候,堂弟若是喜欢她的课外书之类的物品,母亲往往不经过她同意,就直接送给对方。

平时父亲也常常训斥她,学习和生活技能上处处不如堂姐,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多有出息。

长期的否定和打击,给她内心盖上了一层阴霾,久久难以抹去。

这样的相处模式持续了多年,导致她和父母之间越来越疏远,心中的委屈也不再愿意对他们表达。

家里的氛围越来越冰冷,一家人常常坐在一起,都无话可说,上大学之后,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

很认同精神分析大师比昂的一句话:

“如果孩子没有从父母身上获得爱。

那么长大以后,由于缺乏爱的支撑,通常也无法用爱来维系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取而代之往往是一种淡漠。”

一个家庭最可怕的,不是没车没房,而是无休止的内耗。

而一家人相处过程中,最悲哀的就是,父母对待外人和气,对待子女却有着发不完的脾气。

对兄弟姐妹的孩子太好,有时候就无法做到一碗水端平,给亲生儿女的心中留下埋怨的情绪,家不和,诸事也难以顺风顺水。

好的家庭关系,离不开和睦的支撑,少不了爱的包裹。

面对最亲近的人,多一点包容,多一点体贴,最好的态度和微笑,应该留给最爱的人。

图片

作家周国平说:

“ 分寸感是成熟的爱的标志,它懂得遵守人与人之间必要的距离。

这个距离意味着对于对方作为独立人格的尊重。”

把握好尺度,注重分寸感,是维持关系的根本,是保持感情的关键。

兄弟姐妹之间再亲近,也要有原则、有距离、有主次,如此,才能长长久久的走下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