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No.0444 晋楚鄢陵之战(公元前575年)

 新用户7842qWV8 2024-04-24 发布于江苏

郑国再次叛晋附楚,还在楚国鼓动下兴兵伐宋。刚刚达成的晋楚“西门之盟”受到极大挑战!

【伐郑救郑】

要不要伐郑,晋国内部是有分歧的。

士燮(中军佐)反对出兵,认为应该把精力多放在内部建设上;他还担心晋厉公太喜欢炫耀武功,即使伐郑成功,也会让个人膨胀、国家动荡。

栾书(中军将)则坚持出兵,认为不能让霸主地位在自己手上丢掉。

最终,晋厉公决定亲率中军(栾书、士燮)、上军(郤锜、中行偃)、新军(郤犨、郤至)出征,留下军(韩厥、智罃)看家。

此时,晋国六军已经又缩编成四军了。晋国还通知了卫、齐、鲁、宋等国联合行动。

晋国伐郑,那么楚国要不要救郑,在楚国内部同样引起争议。

令尹熊婴齐一手促成了“弥兵之会”,自然反对援郑,希望保持来之不易的和平条约(“西门之盟”)

司马熊侧则认为:这次不救郑国,以后就招不到小弟了。

这哥俩一直互相唱反调。

最终,也是楚共王拍板,率熊侧(中军)、熊婴齐(左军)、熊壬夫(右军)三军救郑,同时拉上了少数民族的蛮军(蛮氏之戎)。

“三熊”都是楚穆王之子,楚庄王的兄弟,楚共王的叔叔;由司马而不是职务更高的令尹统帅中军,是很反常的,说明熊侧、熊婴齐哥俩的斗争还是很激烈的。

【晋军迎敌】

一个要伐郑、一个要救郑,大战不可避免了!

公元前575年,两军约定在郑国鄢陵(河南鄢陵)开战。

晋国先到,筑起大营,等待齐鲁宋卫等友军来会合。

楚军则想赶在各国军队未到之前速战速决,急行军到了鄢陵。

友军未到,晋国只得以自己的500乘兵车、5万多人迎战楚郑联军的530乘兵车,9万多人。

决战那天,本不宜动兵,但楚军一大早就趁着晨雾,突然出现在晋军大营前,把阵地占好,把晋军搞得措手不及,竟然没地方列阵了。此时的战争伦理,已经毫无当年宋襄公的“仁义”了。

楚军突然逼近,要不要出营迎敌,晋军内部又是一番争论。

栾书(中军将)建议坚守:既然楚军只求速战,那我们就坚守不出;不出三天,楚军就得撤,我们再“敌退我追”!

郤至(新军佐)则总结了楚军有“主帅不和、士兵毫无斗志、郑军战斗力不强、蛮兵不懂战术”等6大弱点,建议出战!

郤至还补充说:当年秦晋的韩原之战,晋惠公败了;晋国和狄人的箕之战,中军将先轸阵亡了;晋楚的邲之战,荀林父又大败;这都是国家之耻,此时再退就太丢人了!

士匄也主战,建议利用现有大营列阵,把水井填平,炉灶铲平就行了。

气得一贯主和的老爸士燮(中军佐)大怒,顺手抄起一把戈将他赶了出去:小孩子懂个屁?

士燮一贯反战,要在国与国之间“养寇自重”:当年秦、齐、楚都是强国,那几场仗不打不行;打了,才有今天的晋国;如今只剩楚国比较强,还不如留着他们,好让我们能时刻保持头脑清醒。

最后,还是晋厉公拍板,迎敌!

【伯州犁侦察】

就在晋国大营内部热烈讨论的时候,大营外的楚共王正带着伯州犁侦察敌情呢。

伯州犁本来是晋国大夫伯宗的儿子,因为老爸遭到郤氏陷害,一年前才逃到楚国,对晋军内情相当熟悉。

伯州犁有个孙子更有名,就是后来被伍子胥介绍到吴国的伯嚭,收了范蠡的贿赂,整天帮着勾践说好话。

话说楚共王和伯州犁爬上战车,远远向晋军大营眺望;两人有一番对话很有趣,生动记录了2500多年前,两军开战前的场景。

楚共王:哎呀,晋军正驾着兵车满营乱窜呢。

伯州犁:那是准备召开军事会议了。

楚共王:嗯,又搭起帐篷了。

伯州犁:那是要做战前占卜,求祖先保佑了。

楚共王:咋又把帐篷撤了呢?

伯州犁:那是要发布作战命令了。

楚共王:嗯,现在很闹腾,尘土飞扬。(甚嚣,且尘上矣)

(敲黑板:“甚嚣尘上”,原指喧哗热闹,尘土飞扬;后转化为对某人或某事议论纷纷,也比喻错误的言论十分嚣张。客观变贬义了)

伯州犁:那是晋军在填水井、铲锅灶,准备就地列阵了。

楚共王:嗯,都登上战车了!嗯?左右两边的人又都下车了。

伯州犁:这是主帅要发布誓师令,全军要做战前祈祷。

接着,伯州犁还把晋厉公亲兵的习惯位置指给了楚共王。

【苗贲皇献计】

楚共王侦察晋军的同时,晋厉公也在带人侦察楚军。

有趣的是,陪着楚共王的是晋国旧臣伯州犁;陪着晋厉公的,则是楚国旧臣苗贲皇。双方都在利用对方“叛徒”。

苗贲皇原名斗贲皇,是楚国若敖氏家族斗越椒的儿子。30年前,斗越椒叛乱失败,若敖氏被楚庄王灭族,斗贲皇逃到晋国;因为采邑在苗邑(河南济源),以苗为氏,成为苗氏始祖。

苗贲皇当然熟知楚军内情,当即献计:楚国的精锐都在中军王族,可以先分出精兵击败他的左、右军,再以三军合击他的中军。

晋厉公很高兴,马上调精兵加强左右两翼,故意空出中军,诱敌深入。

开战以后,楚军果然上当,三军齐发,直扑晋国的中军。

【楚共王被射】

双方战斗十分激烈,晋厉公的战车刚冲出来,就陷到泥里了;栾书见状,想让晋厉公上自己的战车,被儿子栾鍼(zhēn)拦住了。

栾鍼是晋厉公的车右护卫,对老爸说:您是中军主帅,责任重大,不能事事包揽;抬车本来就是我这个车右的活儿,如果您总抢别人的活儿,丢了自己的活儿,全军就乱套了。

最终,还是栾鍼和郤毅(郤至的弟弟)两个人把晋厉公的战车抬了出来。

与此同时,楚共王远远看到晋厉公的战车被陷,立即驱车前来砍杀,不想被晋国魏锜射中了左眼。

魏锜乘势追赶楚共王,吓得楚共王赶快喊来了神射手养由基。

开战的前一天,养由基和潘党比赛射箭,一箭射穿了七层铠甲;养由基很得意,气得楚共王骂他:你早晚得死在弓箭上;明天打仗不许你带箭。

此时,养由基赶过来,手边却没有箭可用,楚共王把自己的箭给了他两支:射死他!一定要射死他!

养由基只用一支箭就把魏锜射死了。魏锜是魏犨的儿子,被封在吕地,后代姓吕;晋秦麻隧之战前,出使秦国的吕相就是他的儿子。

【神射手养由基】

养由基是楚国著名的神射手,百步穿杨、百发百中的典故都来自于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敲黑板:“百发百中”,形容射击技术高超,弹无虚发,也比喻料事如神、谋事必成)

年轻时的养由基很骄傲,经常在众人面前卖弄。

一次卖弄的时候,旁边有人说话:箭射得不错,我可以教你了。

养由基很不屑:你凭啥教我啊?

那个人说:你的射箭技术已经不用教了,但是我可以教你戒骄戒躁、适可而止。虽然您能百发百中,但不注意调整,万一有一箭不中,名声可就毁了!做人做事也是一个道理。

养由基恍然大悟,赶忙感谢。

还有一个传说,说养由基外出打猎,发现草丛中卧着一只老虎。紧张之余,一箭射去,才发现是块石头,箭已经射到石头里了,连箭尾的羽毛都进去了(“射石饮羽”);有意思的是,汉代的飞将军李广也有个一模一样的故事。

【好整以暇】

虽然养由基射死了魏锜,但楚军还是阻挡不了晋军的猛攻。

晋军先是击溃了楚国的左军、右军,接着集合三军合围楚国中军。

楚、郑联军只得撤退,晋军在后追赶。

20多年前的邲之战,楚军追赶晋军的时候很讲礼仪,还提醒晋军如何跑得更快。这一次反过来了,晋军追杀楚军,但双方依然很讲究。

1、郤至致敬楚共王

混战中,郤至(新军佐)三次遇到楚共王,每次一定下车,摘掉头盔表示敬意;楚共王派使者送弓给郤至,以示致意。

2、韩厥放弃郑成公

韩厥(新军将)追赶郑成公,御手(司机)大喊:追上了!快追上了!

韩厥想起十多年前的鞌之战往事,告诉御手:算了,当年齐顷公因为我是君子,所以没有射我,咱们现在也别对人家国君太过分了!

但也有人对郑成公紧追不舍,吓得郑成公把自己的旗子藏起来,免得暴露身份。

比起80年前的卫懿公,郑成公差了不少意思。当年卫懿公誓与大旗共存亡,宁死不下旗,被戎狄杀死。

3、栾鍼好整以暇

追击中,栾鍼发现了熊婴齐(子重),对晋厉公说:当年我出使楚国,子重曾问我晋国强在哪里,我告诉他晋国人“喜好整齐,按部就班,从容不迫”(好以众整,好以暇)。现在的情况,不能算是按部就班、从容不迫了,我得去给子重敬碗酒。

(敲黑板:“好整以暇”,形容严整从容。现指事情虽多,依旧从容不迫)

晋厉公:那你去吧,别让楚人看不起咱们。

栾鍼派人给熊婴齐送酒:抱歉,正打仗呢,不能亲自来敬!

熊婴齐笑了:这是要表示好整以暇啊!

一饮而尽,双方继续你追我跑。

楚军被追急了,叔山冉大喊:养由基快射箭,别管大王的什么禁令了!

养由基这才找来箭,百发百中,逼停了晋军。双方约定明天再战,但楚共王的儿子公子熊筏被晋军抓去了。

【半夜撤军】

当天夜里,楚共王忍着眼伤,连夜组织军事会议。没想到,中军主帅熊侧竟然喝多了,一直叫不醒。

原来,熊侧很贪杯。每次出兵,楚王都严令他戒酒。白天失利后,熊侧很郁闷,随从谷阳就把私藏的酒递给他。

熊侧喝了一口:这是酒吧?

谷阳:不是酒,是凉茶!

熊侧笑了:那凉茶还有吗?

左一杯又一杯“凉茶”下肚,熊侧很快就酣然入睡了!

“总司令”大醉不醒,楚共王只得连夜撤军,让养由基把熊侧绑在车上醒酒。

走到天亮,熊侧酒醒了,羞愧万分。共王担心他自杀,特别下令:这次失利,我也在军中,不全是你的错,和当年城濮之战的成得臣情况不一样,你想开点儿,不用跟他学自杀!

不料,熊婴齐私下里给弟弟配药:让你当回中军主帅,仗打成这样,你还好意思活着吗?熊侧只得自杀。

当初,巫臣发誓要让熊侧、熊婴齐二人疲于奔命,现在只剩熊婴齐了。

【战后影响】

鄢陵之战,是晋楚两国继城濮之战、邲之战后的第三次交锋,晋国战胜了楚国,重夺失去了20年的霸主地位。但楚国并没有败得太惨,晋国也不再像城濮大战之后那样强大。

晋厉公的时代,已经不如老爸晋景公了;六卿崛起,埋下内乱隐忧。

晋国虽然名义上还是霸主,但对各国的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此次作战,仗都打完了,齐、卫、鲁国的军队才刚出发,只是做个样子而已

战败的郑国,也没有像以前一样,再一次叛楚投晋,反而继续追随楚国;接下来晋国四次组织联军伐郑,都无功而还。

春秋争霸,已经从中原地区,转向了东南地区的吴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