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蒲华 | 蒲华的书法,其根本入手是学二王(王羲之、王献之)

 燕山石头473 2024-04-24 发布于河北

題墨竹

一節复一節

千枝攒萬葉

我是不開花

免撩蜂與蝶

--蒲华诗

蒲华 | 蒲华的书法,其根本入手是学二王(王羲之、王献之)

1

当前的画坛上,对蒲华的国画论述较多,对于蒲华的书法,评论的人不多,其实他的书法也很有过人之处。

多年来,我观赏到嘉兴博物馆馆藏的蒲华书法作品也不少,每次见后,其磊磊落落之章法,真是令人倾心不已。

蒲华说自己的书法得益于吕洞宾和白玉蟾,但这两人的书法亦不知有没有存世,他的这种玄妙之说,只是自我陶醉于自己的笔法而已。

章草大 师王蘧常曾引用他父亲的话说“蒲华的书法,其根本入手是学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另又受苏东坡'浩然听笔’的书论影响。”

蒲华的书法和他的诗相似,或豪情奔放,或思绵映衬,在似有似无的布局中,却颇有引人入胜的翰墨韵味。

隶草作山水,书画本相通,可见蒲华之书法,行云流水,天机凑拍,他都是从传统中瞑心神会而得其法度的,其书法用笔看似乱头粗服,逸笔草草,多不经意,但意境高古,雅逸潇洒,格调极高。

蒲华 | 蒲华的书法,其根本入手是学二王(王羲之、王献之)

38岁所书的对联:“彝鼎图书自典重,兰苕翡翠相鲜新”此书面貌端厚、凝重,那时因丧妻而出游,灵感得江山之助,胸襟潇潇墨花飞舞,书法中寄托着他心里的别样情怀。

45岁所临摹徐文长拓盦款对联:“图书拥千卷,花月满一庭”此书出笔看似不经意,却细筋入骨,力中藏稜,自有我在。

蒲华 | 蒲华的书法,其根本入手是学二王(王羲之、王献之)

步入晚年的蒲华,其书法更见挥洒自如之风采,如点画随意的“市隐”两字,又如:“也曾开向凤凰池” 小立轴,他那风神流丽,笔走龙蛇的独特的书法风格,在同时代的海派画家中,是被真正首肯的艺术大师了。

67岁所书的对联:“桃花水记渔人櫂,桂树香留隐士山”和“青田白鹤丹山凤,赤城霞气若梧烟” 此书妙入秋毫,尚有遗世之慨,其书法结构奇而能正,完全溶入了作者的年老遐想之境地。

蒲华 | 蒲华的书法,其根本入手是学二王(王羲之、王献之)
蒲华 | 蒲华的书法,其根本入手是学二王(王羲之、王献之)

2

70岁所书的草书屏,蒲华书录了陶渊明诗中的名句:他平时爱读陶渊明的诗,在他的书法作品中常借其意境而抒发自己的心怀。诗中的平畴两字是指广袤的原野。

后面一个“交”字使得整句生意盎然,本该是远风拂平畴,诗人却偏不这样写,而是反其道而行之,仿佛平畴与远风在新来的时节里早已相交相知。

良苗在此早春季节本就是指新苗,诗人陶渊明用一个“怀”字,顷刻间将初春生物的一种萌动的生命也刻画得淋漓尽致。这首飞扬着灵动之感的诗文,亦使蒲华的书作达到了含水用毫突破前人不敢饱墨直入却别有韵律之佳境。

蒲华 | 蒲华的书法,其根本入手是学二王(王羲之、王献之)

欣赏蒲华的书法,应从他作品的气质和韵律着眼。他精神所寄寓的清节高华,或许因为在当时的生活环境中得不到,却在书法艺术上得以自然流露。他墨迹中留下的那种点、线、面巧妙结合和弯而不断的美感,须知其不经意处,正是作者之及经意处。

蒲华 | 蒲华的书法,其根本入手是学二王(王羲之、王献之)

3

蒲华书画之真伪: 蒲华是海上画派中一位富有创造性的画家。对于蒲华的作品,包括山水、花卉及其书法、诗篇,与他同时期的友人是很折服的,尤其是吴昌硕。

曾听吴昌硕的长孙吴长邺回忆说:“祖父生前曾对我们讲:'蒲作英墨迹千万要看重,我们家里一定要珍藏好蒲作英的书画’。”

沪上画家邵洛羊曾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开创海上画派的应是四个人:蒲华、虚谷、任伯年、吴昌硕。这一提议,到了九十年代才逐渐受画坛同仁关注和认同。

沉玉埋珠,难获珍爱的蒲华书画作品终于闪烁出它存在的光泽。这位以画竹最为著名,兼擅山水与四季花卉的胥山野史,虽然谢世已百余年,但其作为“落笔不经意,妙入秋毫颠”的海上新画派创始人,他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功不可没的地位。

纵观近年书画界动态,蒲华书画作品倍受收藏界看好。从各地博物馆展出的与民间个人收藏的蒲华作品情况来看,蒲华的山水画精品数量还不算少数,而他的花卉,尤其是竹,存世作品也较可观。

但是我们还看到了事情的另一面,那就是一些营营追利的人,他们将各个年代的蒲华书画伪作塞进市场,令藏界人士深感头痛,给书画交易市场添了不少麻烦。

如今,蒲华书画在市场热度不断递增,对于蒲华书画伪作的出现,确是一个需要共同商讨的问题,坚持打假,摆脱以假乱真的阴影。笔者从事文博工作数拾年,较多接触蒲华作品原件,对其真伪的认识,耳闻目睹,小有积累。

现抛砖引玉,以个人点滴之见与蒲华作品藏家、爱好者一起交流。

蒲华 | 蒲华的书法,其根本入手是学二王(王羲之、王献之)

4

从印章上看,我们常见的旧仿赝品,一般可以通过对比图章这一鉴别手段来加以判定。

《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和金石书法家陈澹如编印的《蒲华常用印集》及新近见到的《蒲华自用印选》等书,都可以用作蒲华作品藏家和爱好者手边备用的工具书。

蒲华 | 蒲华的书法,其根本入手是学二王(王羲之、王献之)

可是,我们如果遇到新仿的赝品,对比印章的意义好像不大了,当代电脑制作出炉的摹章与原章几乎没有出入,加上印泥讲究,那真会让人难以识别或造成错误的判定。

蒲华书画作品上使用的印章,有不少都为常用印,蒲华自己不刻印,他所用的印章均系友人所刻。

我们在蒲华作品上常见到用的朱文“蒲作英”印,朱文“蒲华”印,白文“作英”印,这三方印系吴昌硕所刻。

其它见到的常用印章有朱文“秀水蒲华作英”印,朱文“胥山野史”印,朱文“芙蓉庵”印等。蒲华印集收录的闲章,颇具文采,如“愿花长好月长圆人长寿”、“天真烂漫”、“种竹道人”、“鹤寿”、“师竹友石”、“月云翰墨”、“俗可医”等,只是在我眼中,似乎不曾见他在书画上使用过闲章。

可以说,对蒲华常用印章的把握和研究,肯定会有助于我们在鉴别真伪的过程中拿出旁佐,有所突破。

蒲华伪作的仿冒,有不少赝品不求形似,只求大意,乍看气息相近,技法上难找破绽,其墨色浓淡、设色构图也大体一致。

但这些伪作往往显得过于严谨和面面俱到,且多数落款因练得过于游熟,失去蒲华作品凝重有波折的力度。

蒲华 | 蒲华的书法,其根本入手是学二王(王羲之、王献之)

几年前,我在某出版刊物上看到过一幅蒲华花卉四条屏,其中一条落款写逸庐主人,不禁引起疑虑,蒲华曾客居逸庐,也有着款写于逸庐的,但蒲华不是逸庐的主人,蒲华从未称自己是逸庐主人。

“花卉四条屏”的作伪者是出于一时得意,还是一时疏漏,这已无法考证,但这幅画应是赝品无疑。也有新仿造的蒲华书画,形体上基本与原作相同,如不仔细辩认,也会让它蒙混过关。

这里有一则以假货放售的怪事,听了真的令人不寒而栗。事情原委如此:嘉兴市博物馆有一幅馆藏蒲华作品原件——梅花图(见图),此画于2000年12月由收藏单位编入《蒲华书画集》一书,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印数6000册。

但无独有偶,后来在一家报刊上读到一则消息,称“蒲华一幅《梅花图》在浙江一拍卖会上拍出。”然而通过二幅《梅花图》的一对比,终于真相大白,拍卖会上成交的蒲华梅花图是当代人所仿的赝品。

这件依稿对临的蒲华伪作,基本与原件接近,只是仿制时间较近,颜料火气未退,石头与梅花枝干墨色缺少浓淡变化,且宾主不分。细细观察,让人觉得水墨含量没有蒲华作品来得饱满,水气不足,有僵滞之感觉,没有达到化境。

另外伪作中“瑶台仙子醉流霞”字款虽也原迹拷下,却将“子英三兄属”写成“子明三兄属”。这种俗称“生儿子”的作伪手段,有时在没见到它的原作之前,确实较难判断真伪,但只要慢慢捉摸,会露出造假的马脚来的。

蒲华 | 蒲华的书法,其根本入手是学二王(王羲之、王献之)

书画收藏是收藏界的一项热门,凡收藏蒲华作品的藏家,他们和收藏其它成名画家作品一样,最起码做到的是要寻寻觅觅,多看原作,多读相关报刊、书籍,多与藏友切蹉书画,交流心得,只有这样方可多一份收藏乐趣,少一些被人戏称为“瞎子”的遗憾。

蒲华 | 蒲华的书法,其根本入手是学二王(王羲之、王献之)

5

蒲华与题画诗:蒲华除绘画外,于书法艺术多有创获,而且诗也写得情趣盎然。

吴昌硕在为《蒲华诗集》序中说:他“所作诗类见于题画,不解思索,援笔立就,疏宕之气播为天籁。”

蒲华在自己的绘画作品上,多以行草题上自己的诗句,如富贵神仙,群仙拱寿,仙人好楼居,芝仙祝寿,花好月圆人寿年丰等仙气十足的题材较多存世,其磊磊落落、远离现实的人生态度尽显于作者的题画诗中。

在画家看来,中国画和题画诗两者臾须不可分离,画家的思想境界和审美意识在这类独到的文学艺术形式中得到升华,这在蒲华作品以及中国古今文人画家的作品中足以找到例证。

蒲华的题画诗虽然没有诗人之诗的精求格律,但有文采,有意境,还有生活味,从中对研究蒲华诗书画艺术思想的形成和了解蒲华一生的生活、志趣、交游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蒲华 | 蒲华的书法,其根本入手是学二王(王羲之、王献之)

蒲华作品《瑶池桃熟岁三千》,要说它的妙处,全在于画家仅以很少的笔墨,把观画者从人间带到了天庭的仙境之中。

在《西游记》中,我们都看到过孙悟空大闹天宫和偷取蟠桃的场景。在凡人看来,仙界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地方,有着各种各样的珍奇异宝,还有法力高强的神兵天将。

其画左上方的题画诗仅书一句“瑶池桃熟岁三千”,玉帝娘娘之蟠桃盛宴的意境出来了,绘画形象就觉得格外丰富了。

此题虽然只写了一句七言而成,但贴近画意,点睛提神,被研究蒲华诗画的人称许为“题到瑶池结实来,始知画中笔味多。”图中若无此点睛之题画诗句,那么“群仰瑶池皇母情”的仙趣也就使人难以感悟。

图中一株桃树托出了三只硕大的果实,虽有夸张,但也托出了断床破桌居家,夏典冬衣为生的蒲华,从仙境蟠桃之说中去得到解脱,去走近圣境。

中国画和题画诗虽为美术和文学两个范畴,但画为视觉的艺术,诗为语言的艺术,两者在构思立意上有着不可替代之妙。

画写物外形,诗传画中意,诗画互相补充,互相阐述,因此长于文辞书法的古今画家,常将长、短不一的诗文搬到画幅上去,使其产生一种诗绘并工,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画家为题画诗创作所发生的美感,常在郑重的注意和研究之中,有的在一幅画画成之后,再考虑诗句的长短与题画诗的地位,如何与画面相配合。

有的则在一幅画的落笔前,也将题画诗的地位同时酝酿在内,或因先有诗句预先留有空白,为题写之用。

蒲华 | 蒲华的书法,其根本入手是学二王(王羲之、王献之)

我国现代著名美术家、美术教育家潘天寿曾在《中国画题款艺术》一文中写道:“我国绘画中的诗赞文跋等,本系文学中的项目,书画诗印亦系艺术内的种类。

看一幅名画,固足以使欣赏者赞美不止,看一幅题有好诗句好书法的名画,当然更使欣赏者欣赏不止,这是无须加以解释的。”书

画作品历来是一种珍贵的东西,收藏者对书画如同象犀珠玉一样看待,往往以重金索求。潘天寿先生所说的名画本来不会很多,题有好诗句、好书法的名画则更加少见了。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看了蒲华的《桃熟图》,也足以使我们赞不绝口,再看画中题写的书法,则更使我们百读不厌。

然而,也只有像蒲华这样具有一定文学功底的书画家,才能使他的题画诗写得随意得宜、恰到好处的境地也。

--END

文/庞艺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