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和”是一种五行的“术”

 悦草盆 2024-04-24 发布于山西
图片
图片
其实疏、泻、和都是在于五行势能的把握。
金为主,除了泻木,还能在丙丁空间“引火烧身”,导致木被火耗和金克。
土为主,则生木之水被制约,釜底抽薪。同时在甲己日,还能“引木伐土”,消耗木自身。
如果以土为主是一种泻法,再以水为佐,则是一种“和”法。
所以“和”法是一种势能的平衡,掌握五行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在剂量上策划出“和”法。
作为“知传”的势能,你去疏泻土,木只有更轻松,不花大力气就制约了土,所以你去补土,那木就要调动势能进行制约。
还有请参阅《难经》,前期我们讲到的病邪传导势能问题。
同样,你们把立场放在“水”这里,那就是生扶肝木,这时候怎么做到疏泻?因为势能已经加载给了木,所以这个构架就有意思了。
我们看小柴胡汤: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两 炙, 生姜三两 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这个是针对伤寒五六日(少阳正对),中风,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心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
经方以味成方,小柴胡架构是应用除痞顺势利导疏肝之发散太过,所以他可以清热。
这里面没有芍药,加入芍药就不是和法了。当肝实旺,犯脾出现腹中痛的就需要泻法介入,加入芍药即可。
当泻肝无法调理土的情况下,兼顾双方的势能释放,平衡五脏的升降,用和的方法是一种选择。
木之母为水,以土约水则木被掣肘。而肝之传导必去泻土,此时又耗木气。
若兼痞证,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当助木泻脾,此时和肝实出现矛盾,只能用苦甘为君臣,构成除痞疏肝格局,此兼顾和平之法可以认为是一种“和”。如果此时肝实旺而出现腹中痛,那就必须入芍药泻肝,这时候就不是“和”了。
所以,五行是有“和”的演绎,小柴胡为少阳证治,但是小柴胡是以阴旦空间去调和阳旦之偏,也就是治少阳症的方案。
图片
《伤寒论》里小柴胡汤有18 条原文,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厥阴病及阴阳易差后劳复病五篇中都有。所以那个半表半里是一种“症相”的归纳,在病传中同样可以定义表里。比如少阳阳明合病,忽表忽里病情波动等,这些用补泻之法很难保证不伤及无辜,所以兼顾五脏势能,顺势利导是一种“和法”。
《难经》有一脉十变,所述根本就是一病十传变,所以治法全在“观其数,必有其术”,
掌握古中医思维非常重要。
具体请参考群里讲述补泻的详细笔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