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父母离世后的第1年,家中的悲伤与思念如同冬日的寒意,难以驱散。 然而,生活的脚步不会因此而停歇,日子还得继续过,家庭的重担需要兄弟姐妹们共同承担。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更得按照老祖宗的教诲,用点聪明和谦逊来保持家里人的和睦与传承。 “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这句话提醒咱们,兄弟姐妹们要相互帮助,相互配合,要甘当低调的配角,一起面对难题。现在爸妈不在了,咱们要学着他们的样子,成为彼此的支持,让家里暖和的感觉继续传下去。 别忘了,团结才能让家更有力量,自私只会让家分裂。 如果兄弟姐妹唯利是图,为了利益舍弃亲情,那么不吉利的征兆就出现了。 尤其是父母过世后的第1年,以下这些事就别做了,否则会折损你的福报。 1、卖掉祖业,家庭就难以延续了 小马爷爷家附近有座老宅子,是他们家族一代代传下来的。那 宅子不只是砖瓦木梁,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它承载着他们祖辈的辛勤和智慧,见证了马家的起起落落。 小马爷爷临终的时候把几个儿女都叫到床前,嘱咐他们要和和气气,一起好好守着这份家当。 小马爷爷走后,小马爸爸和两个弟弟照着老人的心愿试着去共同打理这宅子和地。 可是,时间一长,问题就来了。 小马爸爸想翻新老宅,弄成个现代点的度假村;二叔觉得该把地卖了,拿钱去做别的生意;三叔,心里总是想着保持原样,留住自己家的根。 慢慢地,兄弟间的矛盾越来越深,吵闹不断,甚至动手。 家里原本的那份和睦气氛没了。 最后,他们一狠心,决定卖了家业,分了钱算完。 有个外地有钱人买下了宅院,老房子推了,豪华酒店立起来了。 那些年轮深深的老树都给砍了,果园田亩变成了商场街区。 老马家几百年的家底就这么没了,三兄弟也各走各的路了。 几年后,三兄弟聚在那个已经变了样的老宅门前。 看着眼前车水马龙的景象,心里五味杂陈。 这时候他们才醒悟,要是当初听老头子的话,不争不抢,一起好好发展家业,今天的成就肯定比眼前这一切强多了。 家族和睦、齐心合力才是保住和继续发扬家业的根本。 钱是能分的,但如果家族的根基没了,无论是钱还是家业,都抵不上那失去的亲情和传统。 老子云:“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只有放下那些争夺,才能一起创造出真正的辉煌。 2、荒废祖坟,家人就弄丢了“父母恩” 清明节那天,李家的人们就从四面八方回到了老家。他们家有个老传统,“祖先虽远,祭祀不可不诚”。每年清明时节不管多远,家里人都得回来,一块儿给祖上扫墓。 李老爷子和李老太太走了好几年了,但他们的坟头,总是干净利索,花花草草都长得挺好。 家里的孩子们聚在一起,这个带来了吃的供品,那个点上了蜡烛和纸钱,还有的拿着镰刀锄头准备去割草。 大儿子现在是个大学教授,他就跟那已经走了的父母说,父母以前教过的学生们他们如今过得怎么样,都在传扬着老两口儿的好学问。 二女儿干得也不错,自己开了公司,她就跟爸妈说,怎么把这个家传的勤劳诚实弄到公司文化里去了。 小儿子,也当爹了,带着自己的小娃来,让他们也感受一下这祭祀的传统。 他们一个个跟先父父母汇报家里的事,就好像老人家还在听着,微笑着点头呢! 小娃娃们在墓地边上跑来跑去,闹哄哄的,给这正经八百的日子添了不少生气。 不过,要是随着时间一长,李家的人忘了这回来扫墓的习惯,那些团团圆圆的好时光,对老人的敬意也就慢慢没了。 要是把扫墓这事儿扔给某个人,看着是挺省事儿的,但是那份亲情,那份家族团结的味道可就淡多了。 纪念先人不单是对他们的一种尊敬,更是家人团聚、传承下去的一种方式。 家族里的人们能借这个机会想想过去,唠唠现在,展望展望未来,还能加深大家的亲情和帮助。 这正是家和万事兴的最好例子,也是对老一辈恩情的最好报答。 3、不还父债,家庭的形象就毁掉了 在我老家,李家是众所周知的老实人家。 李老汉生前是个勤恳的农民,虽然家境不算富裕,但他总是乐于助人,邻里之间有难必帮。 不过,在他去世前不久,因为要给儿子治病,他向村里的人借了不少钱。李老汉去世后,留下了一些债务。 他的3个儿子,都各自有了自己的生活。按照规矩,他们继承了父亲留下的遗产,同时也承担了父亲的债务。 但是,面对这些债务,他们的态度各不相同。 老大是个讲信用的人,他认为欠债还钱是天经地义的事。 他没有犹豫,立刻开始努力工作,一分不少地还清了父亲的债务。邻居们看在眼里,心里更加敬重李家。 老二却有些不情愿,他觉得父亲已经去世,那些债务可以不了了之。 他试图回避还债的责任,甚至搬离了小镇,去了外地。他的行为让人失望,邻里间的关系也因此变得疏远。 老三则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他与债主们商量,分期还款。 虽然过程缓慢,但他每个月都会按时偿还一部分,直到最后全部还清。他的诚信和努力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时间过去了,李家的名声因为老大和老三的诚信而更加响亮。 而老二因为逃避责任,被人们背后指指点点 ,逢年过节都躲在外面,不敢回家。 诚信是家庭形象的基石。不还父债,不仅会毁掉家庭的名声,还可能导致被社会孤立。 及时还债,不仅是对债权人的尊重,也是对父母名誉的维护,更是对家族传统的继承。 4、手足相残,反目成仇,家庭就真正四分五裂了 张家的老头老太太在世的时候,家里和和气气的,三个儿子好得跟穿一条裤子似的。 可是老头老太太一走,分遗产这事儿就像点燃了火药桶,三兄弟开始争个不停。 老大心里不平衡,老想多拿点;老二,就是死脑筋,一点儿也不肯让步;老三脾气急躁,一急就火冒三丈。原本好好的兄弟,现在就跟仇人似的。 时间一长,这争吵就没完没了,越闹越凶。家就这么散了,每个人都只顾自己,忘了老头老太太教的要团结一心。 《易经》里说的“拔茅茹,以其汇,征吉”,意思就是说大家齐心协力才好办事儿,这话他们早给忘了。 春节本该是一家人团团圆圆的时候,但对张家来说,却变得尴尬又冷淡。 老大过年都不知道往哪儿去,因为他跟亲兄弟都断交了。 老二、老三也是,宁愿一个人过,也不想见面。 慢慢地,小辈们也不亲近了。张家的孩子们互相都不认识,因为父母不再提家里人的那点亲情和传统。 老一辈人的疏远,直接害得小一辈人也生疏了。 直到有一天,村里起了大火,老大的家给烧了。 这回老二、老三才醒悟过来,虽然以前有过节,但他们毕竟是一家人。 俩人决定放下过去的那些事,一起帮张大把家给重新建起来。这事让他们明白,家里人团结比啥都强。 从那以后,张家的人开始修复关系,学会了互相体谅和理解,又成了村里和睦相处的好榜样。 家庭和睦得靠家人互相尊重、齐心合力。只有珍惜彼此的关系,家庭的团结才能一代传一代。 5、淡漠长辈,家风就开始落败了 在我老家,有个王姓家族因为在生意和学问上的厉害而出了名。 这个家族能一直保持着好名声,主要靠的是严格的家教和尊敬老人的传统。 家里的老人们都是见多识广的,不仅自己干得漂亮,处理家里家外的事务也特别有经验。 年轻的一代有啥事儿都爱找老人商量,不管是家里的事儿还是个人的问题,都习惯问问老人的意见。 但是,随着时间一长,新一代的年轻人开始变得自大和没耐心了,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尊重老人家,也不太愿意听老人的建议了。 他们觉得自己受了现代教育,比老人懂得多,处理事情更在行。这种思想慢慢地让家里人产生了隔阂。 有一回,家族里一个年轻的接班人要做一个重要的决定,他没去请教那些有经验的叔叔伯伯,而是靠自己的主意去做。 结果,他选错了方向,给家族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名声上也受了不少影响。 这件事让整个家族都震动了,他们意识到不尊重老人、不听老人的话是多么错误的一件事。 家族的成员们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决定要重新恢复尊敬老人的传统。 从那以后,年轻的一代又开始经常去看望老人,听他们的指点和建议。 这不仅让大家的关系更亲密了,也让家族在复杂的环境中能够稳定地发展。 尊敬老人,听老人的话是保持家族和睦和传统的重要一环。 如果对老人冷淡,不仅自己做错事的几率增加,家族的风气也可能会变坏。 只有珍惜和传承老人的智慧,家族才能继续兴旺发达。 在我老家有一对好心的夫妇,他们有个小小的餐馆,生活虽简单却也挺满足。 遗憾的是,他们没有自己的孩子,但他们领养了两个无家可归的孩子。 他们待这两个孩子就跟对自己亲生的一样,不仅供他们上学,还教他们怎么做人。 两个孩子也特别孝顺,帮着父母打理餐馆,他们就像一家人那样和睦相处。 但是好景不常,后来老两口都病故了。他们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原来他们两个孩子并非亲兄妹。 面对像山一样的打击,两个孩子心里难过极了,但他们没退缩,而是更加卖力地经营餐馆,想要以此来纪念他们的恩人。 他们在餐馆后面的山上给养父母修了座坟墓,天天都会去那儿祭拜。 这份孝心让周围的人都感动了,大家都说这俩孩子真是有情有义。 兄妹俩不光守着餐馆,还把生意做大了,又做起了服装生意。慢慢成了镇上的富商。 他们的故事很快就传遍了整个小镇。 有的人哪怕不是亲生的,只要有情有义,就能亲如一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死其实不是结束,而是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 父母去世后的第一年,他们兄妹俩适应新的生活,一起规划新的未来,取得了新的成绩,一切都很顺利。 父母走后,兄弟姐妹相处的方式,最能让我们看清人性,有人贪婪,也有人善良。 无论父母走后,有没有给我们留下遗产,我们都该在团结手足,继续发扬父辈的优良家风。只要家人心中有爱,有情有义,就足够撑起一个温暖的家,把日子过得更好。 热爱阅读,喜欢写作,曾写过百万爆文,已帮助5000余人解决了困扰他们许久的情感难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