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国成都印象:四城门未拆,但战火已起,不过当时市井繁华历历在目

 杂家馆藏 2024-04-25 发布于四川
1917年的成都,北城的门户——大安门,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和变迁。在清朝时期,大安门是成都的门户,专供皇帝和官员们出入,是迎接从京城到成都的官员的必经之路。每当有重要的官员或使者来到成都,大安门都会举行盛大的仪式,展现成都的繁荣和礼仪。

城台之上的城楼名为“涵泽楼”,是成都的一处历史遗迹。涵泽楼以其精美的建筑风格和悠久的历史而著名,是成都的文化符号之一。在楼上可以俯瞰整个城市,是观察成都历史和文化风貌的绝佳位置。
而成都的旧时四座城门,如今已经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迎晖门(东),江桥门(南)、清远门(西)、大安门(北),这四座城门不仅是成都的地理标志,更是成都的历史文化遗产。

1917年的成都南门——江桥门,是成都的交通要道之一,也是历史文化的见证。上面的城楼名为“浣溪楼”,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悠久的历史而著名。从照片中可以看到,壮观的箭楼和巨大的瓮城清晰可见,展示了成都古代城市的防御体系。

城门外,沿着锦江两岸建有很多民居,这些民居以传统的川西风格为主,错落有致,别具一格。这些民居与江桥门共同构成了成都南门的独特景观,也是成都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

面前的这条大河就是成都的母亲河——锦江,它静静地流淌了千百年,滋养着锦江两岸的成都儿女。锦江两岸的风光秀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的吟咏之地。在这里,可以看到成都人民的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文化。

在民国时期,由于军阀割据和混战,许多城市遭到了破坏,成都也不例外。照片中的一段成都城墙,被炸开了一个巨大的豁口,显示出战争的残酷和破坏。缺口处散落着碎砖和瓦砾,只简单地用竹竿扎成柵欄,用来防止人们进入。

城墙根处的几栋房屋也遭受了严重的损毁,显然已经无人居住。城墙上方和城墙缺口处都有卫兵把守,可能是因为城墙的破损和缺口,使得成都城更加需要加强防御。一名当地的百姓无奈地从自己损毁的房子前走过,他的脸上流露出痛苦和无奈的神情。他的房子是战争的牺牲品,而他本人也受到了战争的影响。

成都的四川督军署位于一个引人注目的位置,大门口堆砌有石块掩体,这是为了防止外来攻击和保护内部的安全。然而,令人奇怪的是,两个岗亭里并没有哨兵守卫,这或许是因为当时局势的特殊性或临时情况。

院内的主体建筑为蜀王府,这座建筑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历史悠久,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蜀王府是明朝时期成都的统治者居住的地方,也是成都的政治、文化中心。

清雍正九年(1731年),这里成为总督衙门,负责管理和统治四川地区的事务。民国时期,这里进一步成为四川督军署,成为了当时四川地区的军事指挥中心和政治决策机构。

1917年,位于成都新都县的一座孝节牌坊矗立在那里,这座三间四柱五楼石牌楼高大壮观,横梁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十分引人注目。门楣上方“孝节坊”三个字十分醒目,下面还鐫刻着人物事迹和立牌坊的经过,这些鐫刻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这些牌坊均为官建,大多数是皇帝下旨表彰优秀妇女而建立的。然而,牌坊的背后却隐藏着当事妇女不可言说的心酸和苦楚。

在成都的北城门口,阳光炙烤着大地,一群挑夫光着脊梁,聚集在街边一家商号门口。他们的任务是运输货物,而商号则是收购这些货物的买家。在这个场景中,我们可以看到方形的箩筐里装满了食用油,这是挑夫们要运输的主要货物之一。

由于当时的交通并不发达,成都的货物运输主要依靠人力。挑夫们从事的工作是重体力劳动,他们需要用自己的肩膀和力量来挑运货物和行李,以此谋生和养家糊口。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挑夫们的工作对于经济的发展和货物的流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可以想象这些挑夫们在烈日下汗流浃背的情景,他们为了生计而辛勤劳动。虽然他们的生活并不容易,但他们依然坚持着这份工作,为了家庭和生计而奋斗。他们的付出也为当时成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1917年的成都,山路上走来一名士兵。他神情严肃,目光专注地注视着前方。在他前面,走着一个男孩,他的皮肤被阳光晒得黝黑,赤裸的双脚踩在崎岖的山路上,扛着两支步枪,还有士兵的铺盖卷和干粮袋。虽然他的肩膀上承受着沉重的负担,但他仍然坚定地向前走着,表现出顽强的毅力。

跟在这名男孩后面的士兵,身上只有子弹带,他的装备显然比男孩轻便得多。这个场景让人感到一种深深的悲伤和无奈。这个男孩被迫承载着沉重的负担,为士兵们服务,而士兵们却没有任何保护和照顾他的措施。在他们的身后不远处,另一名士兵走下山来。他或许是他们的同伴,或许是另一名被派来监视他们的士兵。

这张照片拍摄的是郫县城门,展现出了这座城市的古老历史和繁荣景象。

郫县城门高大雄伟,飞檐高挑,显得非常壮观。城门前的街道热闹非凡,沿街两侧是一排排的店铺,几名推着独轮车的男子从街上走过。这个场景让人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底蕴和商业繁荣。

据史书记载,郫县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14年,当时秦国灭亡蜀国后,将郫邑归为郡县,并称之为郫县。郫县的城墙周长为6里,墙高7丈,可见当时的郫县是一个重要的军事和政治中心。

1917年,成都文殊院的和尚们身着庄重的袈裟,手持念珠,正整齐地列队准备进入大殿进行法事。他们的步伐庄重而虔诚,仿佛在为信众们传达着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慈悲。

院落里,几名身穿制服的卫兵正在来回巡逻,确保院内各项活动的安全与秩序。他们的存在,为这场庄重而神圣的法事活动增添了一份安保色彩。

1905年,由英国、美国和加拿大三国的教会联合在成都南部创建了一所新的大学——华西协和大学。这所大学由中西合璧的建筑组成,宽阔的操场和优美的校园环境使其成为了一处独特的风景线。

华西协和大学是中国最早的医学综合性大学,也是中国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的发端之一。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化高等教育的开始,为中国的医学教育注入了新的力量和理念。

在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所大学的校园、教学楼等建筑风格独特,既有西方的建筑元素,又有中国的传统特色。这种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反映了当时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也体现了这所大学在学术上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此外,照片中的操场十分宽阔,可以容纳许多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和集会。操场的周围环境优美,绿树成荫,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在成都南门的附近,一座高大的石牌坊映入眼帘。这座石牌坊威严而庄重,见证了成都的历史和文化。然而,由于照片曝光过度,门楣上方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无法辨认。在牌坊的两旁,分别刻着“取义”和“成仁”的字样,这两个词汇寓意深远,表达了对于道德和仁义的崇尚。

在牌坊的前方,是一些鳞次栉比的商铺。这些商铺各具特色,售卖着各种商品,为周边的居民提供了便利的购物环境。商铺门前的大路上,一名男子正坐在路边的石头上休息。他的独轮车上装着两头猪,显然是准备去集市上售卖。这些猪也许是他养的家畜,或者是从其他地方收购来的,对于他来说是一笔重要的收入来源。

在远处,一名挑夫正从街头走过。他肩负重担,步履蹒跚,为了生计而辛勤努力。他的背影中透露出了艰辛和坚韧,让人感受到生活的厚重和不易。这座石牌坊见证了这些普通人的生活和努力,也见证了成都的市井风貌和人间烟火。

1917年,成都的一条狭窄的小街上,两名男子正忙碌地推着独轮车前行。他们的独轮车并排放着两头猪,一派勤劳而安静的景象。其中一名男子在后面用力推着车,另一名男子则在前牵引着车,用绳子套在独轮车上进行拉引。

背景中的建筑似乎是一座寺庙的山门,飞檐斗拱,古色古香,更增添了这场景的古朴感。这条小街弥漫着一种宁静而古老的气息,仿佛时间在这里静止,让人回想起那个年代的生活方式和人文风情。

在过去,成都的独轮车是主要的交通和运输工具。这种车辆既能够载人,也能够装载货物,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驾驭这种车不仅需要力气,更需要技巧,否则很容易发生翻车的危险。这两名男子显然已经掌握了驾驶独轮车的技巧,他们稳稳地驾驭着车辆,使两头猪安然无恙地前行。

在成都的北门附近,一家客栈成为了我们在路上的一个暂时的歇息地。这家客栈的装修非常精致,显然是经过精心设计和打造的,给人一种高雅而舒适的感觉。从装潢的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出这家客栈的档次较高,符合了成都当地对于住宿品质的追求。

这家客栈的规模不小,进门后可以看到一个宽敞的天井,天井的两边是过道,过道两旁整齐地摆放着顾客的行李和货物。这些行李和货物各式各样,既有沉重的箱子,也有精美的包裹,它们的主人或许是商人、旅行者或者是其他各色人等。在客栈里,一名精干的伙计正在忙碌地提着一壶水向客房走去。他的步伐稳健而有力,显然是长年累月训练出来的。

成都的房屋密集,一座座排列得密密麻麻,鳞次栉比。远处的明远楼和城墙依稀可见,它们是成都皇城的主要建筑之一,气势磅礴,巍峨壮观。

在近处,一些民房的屋顶出现了坍塌,这是军阀混战所造成的恶果。1917年4月中旬,川滇两军爆发了一场大战,城内的许多建筑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这些民房的坍塌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这些房屋曾经是居民们的安身立命之所,如今却因为战争的摧残而变得破败不堪。

1917年,在成都的街头,四名轿夫正努力地抬着一座装饰精美的大轿。这座大轿在当时是相当昂贵的交通工具,通常只有富贵人家才坐得起。然而,这座轿子并不是为了交通而存在的,而是为了承载一个神龛。

这个神龛的装饰非常精美,木质的材料经过精心的雕刻和绘画,充满了艺术感。神龛里面供奉着一尊神像,神像的面部表情庄重而神秘,给人一种神圣而又威严的感觉。

1917年,成都的军阀混战刚刚结束。城内的很多地方,房屋倒塌,到处都是破碎的砖瓦和碎石,墙壁也被熏得漆黑,让人触目惊心。这些废墟和破损的房屋曾经是人们的安身立命之所,如今却变得面目全非,不堪入目。

一些老百姓陆续回到家园,在废墟中寻找他们曾经熟悉的物品,把它们拿出来晾晒。看着被战火摧毁的自家房屋,他们的心情沉重而痛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