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山文化“动物器型”篇

 小树牙 2024-04-25 发布于安徽

编辑:顺喜 铭台     刊发:旭东

图片

图片

让我们用公益之心

感悟红山文化的魅力

哈 图|文

      在广袤的宇宙和浩瀚的传统文化时空中,我们真的很渺小。但红山文化的内涵却是很厚重。它离我们的内心和宇宙的深处最近。换句话说,你要想让自己的内心平静下来,并有所感悟的话,你就去盘玩一件五千年前的红山文化古玉,尚悦一件红山古陶,想到这,也许我们会变得更加的达观了。

      红山陶制动物造型的器物,在新石器中期陶塑艺术已经相当普及,但由于年久目前存世很少,就出土的陶凤杯、陶牛、陶青蛙、陶鹰爪、熊下腭、陶鹄、陶鸟、陶鹿、陶猪等,其中一部分大多为博物馆馆藏的镇馆之宝。这些红山文化的陶塑器型器物无一不显示当年高超的制陶技术和设计水平,为人类留下了可贵的文化遗产,为后世的陶瓷雕塑技术打下基础,也是后世青铜器造型和纹饰的源头。

图片

善至寄语

      红山文化历史悠久,生活在远古大地的先民在悠悠岁月中经历了无数漫长的黑夜黎明,在距今一万多年前终于实现了艰辛困苦的更新跨进了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使用磨制石器和制作陶器,但大多用于生活之器具,同时伴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红山人的艺术思维和审美观点也在形成提高,创造了一大批各类别致造型的鬼斧神工之作。

      制陶工艺是原始社会划时代的创举,是人类第一次通过物理变化来改变物体性能的创造性活动,是人类把土、水、火相融合的智慧之花。

      红山文化中发现了一批精致精美的彩陶,但目前对红山文化彩陶的研究还不够深,而对红山玉文化侧重研究和弘扬的比较多,人们对红山玉文化很重视,更喜爱红山玉雕的各种器型、器物。其实在五千年前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多元并进格局”,从红山神庙遗址发现了规模宏大的坛庙冢、祭祀礼仪性建筑到陶制的女神像、龙爪、凤鸟等为题材的成套礼器,表明红山文化时期已经形成一处史前宗敎圣地和政治中心,生产稳定独立的政治实体,在中华大地率先跨入文明時代。

      这些年我只是对红山玉文化中的动物器型、器物十分喜爱,对红山陶文化只是皮毛的了解。在赤峰参观了赤峰市博物馆和新建成开放的赤峰市红山文化博物馆,使我对红山陶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爱好。特别对两个博物馆镇馆之宝“凤型陶杯”和“陶牛”的鉴赏后,我对红山陶文化产生了极大兴趣。激发了我对红山陶文化探索和喜爱,在阅读辛学飞先生《红山彩陶识赏》的文章很受启发,我又专程去了吉林博物馆、辽宁博物馆、朝阳博物馆重点参观了有关红山陶文化的器型器物,并对红山陶文化中动物造形的展品进行了认真的观察、并亲自拍了照片。并收集到了很多有关红山陶文化造型的器物,包括了陶人、各种造型的陶罐、陶钵、陶瓮、陶盏、陶壶、陶尊、陶盘、这些大都为彩陶并在陶器上绘有各种纹饰,件件都是设计、技术上水平极高,件件可称精湛的工艺品,是史前人类的伟大发明,中国陶瓷文化的根。

    由于我对红山文化玉器动物造型的酷爱,此次只把红山陶文化我所收集有关动物造形的器型、器物照片整理出来展示,并把一个红山文化爱好者收获的一件陶猪龙也展示给大家,共同学习鉴赏。

  善 至

2022年6月8日

图片

凤形陶杯

      长17.6厘米,宽9.6厘米,高8.8厘米,赵宝沟遗址出土,距今7200年左右,现藏赤峰市博物馆。

      黑灰色陶,整体为一凤形,长冠,长喙,丹凤眼,杯身长圆形,矮圈足,器壁上饰交叉的几何线纹、细线纹,表示羽毛。是赤峰市博物馆的一件镇馆之宝。

      这件宝物是如何走进博物馆的里面还有个故事。张军是内蒙古翁牛特旗(乌丹)土生土长酷爱收藏的北方汉子,于2003年在一个老乡家院子里看到一件陶器,他立刻被这件陶器所吸引,这是一件陶杯,外观上看像只鸟,但是头顶有冠又不像是一般的鸟。他知道红山文化时期的动物造型的陶器十分罕见,应该是一件极其难得的史前陶器精品,老乡自称是在种地时挖出来的,问张军要不要?张军就高兴的买下成了自己喜欢的藏品。2004年张军向赤峰市博物馆主动交出收藏的2894件(组)藏品其中包括此件陶杯。经专家鉴定此件红山文化陶器为红山文化陶制精品,国家一级文物。并命名为凤杯。至此中华第一凤从张军家飞进了赤峰市博物馆。供大众鉴赏。

图片

陶 牛

      长24厘米,高10.5厘米,克什克腾盆瓦窑遗址出土,距今7200年,原藏于克什克腾博物馆,现藏于赤峰市红山文化博物馆,

      红山文化原始农业发达,有一个原因就是红山文化的农具相当进步,代表性的石器为大型翻土工具石耜,型为长叶型,长度50一60厘米,最宽处30一40厘米,磨制,一段从两侧打出柄部刃部磨光薄,顶端有凹陷以系绳固定,用以翻土达到深翻目的,此工具只能用红山先民驯养的牛来拉牵。

      此件陶牛的体形比例合适,体壮、神态温顺十分可爱,是一件弥足珍贵的有重大历史内涵的文物,是对研究红山文化远古人类北方新石器时期的农耕、养畜的历史具有重要依据和意义。此件为国家一级文物,现在赤峰市红山文化博物馆展出。

图片

鸟 翅

      长14.5厘米,宽13.5厘米,牛梁河遗址女神庙出土。现藏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距今约6000年一5500年。

      史前社会的宗教崇拜,大都经历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三种崇拜形式的演化,牛梁河女神庙以写实的人物塑像为主,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多姿多彩的女神世界。此鸟翅同时出土在女神庙内,就此把神鸟为象征的自然神灵崇拜加以体现和神化。这件文物在女神庙同时出土后命名鸟翅,我认为应命名鹰翅更为合适。

图片

鹰 爪

      长15厘米,牛河梁遗址神庙出土,现藏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距今5000年一5500年。

      新石器晚期红山文化的一个重大发现是牛梁河的女神庙,庙址由于南北两组建筑组成,其中北室为主体建筑南北18米、东西宽7米。此鹰爪出土于北室的北墙壁附近一侧共出二个鹰爪,鹰爪弯曲并拢,每趾三节,关节突出指尖,应是一大型猛禽鹰。红山人认为应是具有实力和神秘的一种动物,尤其是他的双足,细石一般坚硬的爪子能迅速地抓到地面上的动物,还具有上天的本领。红山人还认为,鹰是人与天沟通最好的使者,他们对这种神秘的向往最后发展成一种崇拜就是鹰图腾。

图片

熊下腭

      熊龙下腭于牛河梁遗址女神庙出土,现藏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距今6000年一5500年。

      在挖掘神女庙内发现泥塑陶残片,可辩认的其中一件为熊龙形残件。熊龙残件分属两个个体,只保留龙头及上肢,龙头向北正卧,有长吻,前端有两对成椭圆形鼻孔,吻上眼睛部分犹存,眼睛为泥塑,上下额间獠牙毕露,体躯巨大,双足前伸,为四趾爪,侧趾稍短。关于此件泥塑陶熊龙,在当时出土《简报》中称为猪龙,但此件泥塑,猪的特征并不明显而其吻部具有熊的特征,尤其是其四趾爪露出的表现,在兽类中也只有熊爪具备这一特征。另一个陶残件,只有下鄂部分,为彩塑,下鄂基长,硕大的獠牙绘成白色,也具有熊的特征,考古学家郭大顺先生经过认真观察,认定为熊龙。但我认定为熊图腾。在神庙中间供奉是女神像两侧为鹰图腾和熊图腾,以示天、地、神,供红山人祭拜。

图片

蛇𧗠蟾蜍陶罐

      高40厘米、阜新查海遗址出土,现藏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并在辽宁省博物馆展出。距今6000年至6500年。

      查海遗址出土这件带有动物纹饰的陶罐,一面为蟾蜍纹,一面为蛇衔蟾蜍纹,这是在目前已知出土文物中出现动物纹饰时间最早的,不仅如此,从发现这种蟾蜍纹饰开始,它一直延用至今,并被不同时代的人们所喜爱,直至明、清、民国时代民间一直流传刘海戏金蟾的故事。但在远古时期的人们对蟾的喜爱有什么寓意还是一个迷团。

图片

鹿陶尊

      赵宝沟遗址出土,现藏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并在辽宁省博物馆展出。距今约7000年。

      鹿纹尊形器刻划以鹿为题材图案的出现,使人们看到了这里早在7000年前先民们高超的工艺水平和原始崇拜,赵宝沟的先民选择现代人所喜爱的动物似乎有更深的社会内涵,体现了当时社会经济生活的真实写照,体现了当时社会和谐、和善真实场景,也是中国最早的《吉祥图》。

图片

龙纹陶尊

      赵宝沟遗址出土,现藏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并在辽宁省博物馆展出。距今约7000年。

      在赵宝沟文化遗址发现这个7000年前用于祭祀的陶尊,陶尊上竟然有一幅透视画,画中的动物分别是被赵宝沟人神话了的猪、鹿和鸟。它的出现,立即引起了考古界的关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国祥认为,三个动物个体:鹿、猪、鸟,采用高度抽象概括和夸张的艺术手法,刻画而成,而且是经过烧造,非常优美、细腻,文样繁缛,给人一种栩栩如生的感觉。最重要的就是猪的形象,猪的身子蜷曲着,呈飘逸腾飞状,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件尊形器上,猪已经超出了写实的范畴。有的学者认为,陶尊上刻画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动物合体,它集中了多种动物的神通和特长。6、7千年之前,野猪、鹿和鸟都是红山先民,最常见、最熟悉的动物,因为这些动物都是他们狩猎的目标和赖以生存的给养。红山先民怀着虔诚的心,把这些与他们的生存密切相关的动物,精心描绘在神圣的陶尊上加以膜拜,使陶尊成为宗教信念的祭器,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新阶段。

图片

陶 鹿

      赵宝沟遗址出土,直径5.8厘米一6.3厘米,现藏朝阳博物馆,距今约6500年。

      材质为夹砂灰陶,火候不均,通体磨光。整体为鹿首仰状,双目远眺,竖耳静听,嘴角山翅,长颈圆身,造型生动逼真,显得十分机警,具有浓郁的草原游牧民族艺术特征。

图片

陶 猪

      出土不详,长8.8厘米,高3.8厘米,厚3.6厘米,原藏于赤峰市红山文化研究会,距今6500年一5500年。

      材质为夹砂陶质,外挂一层黄褐色陶衣,器身成椭圆状,吻部前突,吻梁挺直,尾巴短粗,似为野猪形象,腹部中空,此器虽做容器状,但非使用器,红山人崇拜猪,此器应具有礼器性质。

图片

陶 鸮

      出土地不详,高4.7厘米、最大腹径3.4厘米,藏于原赤峰市红山研究会,距今6500年至5500年。

      材质泥质红陶,器类似短颈瓶状,中空鼓腹束颈,正面刻满网格纹,头部嘴突出,两浅坑为鼻孔。塑造的应是红山人所喜爱的鸮的形象。背面光塑有一大孔,大孔上又有小孔通向顶部。此器疑为埙一类的原始乐器。

图片

彩陶猪龙

      高9厘米、宽6厘米、厚3厘。赤峰红山遗址征集,年代应为新石器时代。猪龙是中华民族远古先民的图腾,现出土的猪龙大都是玉质的器物,统称玉猪龙。陶制陶猪龙还是第一次面世,其年代应该是新石器时代,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图片

      上图是上面那件陶猪龙在出土后,经过简单清理后在自然存放数年后的原始状态,此件彩陶猪龙材质为夹砂陶质,外挂一层红褐色 陶衣,器身成椭圆状,吻部前突,吻梁挺直,首尾相对末断开,用阴线显示出首、耳、眼、鼻,鼻孔浅凹,风格古朴浑厚,神韵十足。

      阴面猪龙下部在烧造时用的燃料是草木,那落灰自然就是草木灰了。草木灰落在陶器(硬陶)上如何形成玻璃体的光泽?原来,草木灰中主要含有氧化钙,氧化钙与硬陶坯体表层的石英、长石等成分作用,把石英长石溶解熔化形成了玻璃体。这其实就是“釉”了,只是这不是人为施上的釉,是天然形成的釉。此件陶猪龙由于在烧制过程中由于窑泥存有草木灰与陶瓷土结合产生了古代灰釉,可称为中华第一釉产生的物证。

      下面我将陶猪龙原始状态,经简单修复后的状态,用照片反映前、后的变化。另外可把陶猪龙背面下部的照片放大看一下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局部的灰釉。

图片

      以上十二件陶动物造型文物,其中几件是我在博物馆参观时拍照的。陶猪龙是一位红山爱好者,在赤峰市古玩市场地摊上购得(有购买时的视频录像)。为了辩明真伪他走访了赤峰、北京、江苏、朝阳等地有关人士及古陶瓷博物馆都给予了认定,是一件古陶无疑。但应该是先有的陶猪龙还是先有的玉猪龙还是一个迷团。这位红山文化爱好者表示,如在有关研究部门确定是一件真品后,自愿捐赠给赤峰市红山文化博物馆。

我的初衷就是“以公德之心,用公益之举弘扬红山文化。在普及宣传的实践中,坚持以挖掘红山文化记忆;再现红山文化符号;传承红山文化精髓的行动为准则”。

                                 军功整理

                              2022年6月8日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