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有耕坏的地,只有累死的牛

 VV美丽人生正无限VV 2024-04-25 发布于北京

在人类的文明史上,牛承载了太多的重量与期望。它们不仅是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勤劳与牺牲的象征。

在广阔的田野上,牛的背影成为了一道特别的风景线,它们的默默耕耘支撑着人类社会的稳步前进。

但当我们深入探索文学作品和历史记载,便会发现这些被赋予神性光环的生灵,其实也承受着人类冷漠与剥削。

图片

牛在诗词中的形象

柳宗元写过一篇《牛赋》。

全文可用八个字概括:生而为牛,不想再来。

牛赋

柳宗元〔唐代〕

若知牛乎?牛之为物,魁形巨首。垂耳抱角,毛革疏厚。牟然而鸣,黄钟满胆。抵触隆曦,日耕百亩。往来修直,植乃禾黍。自种自敛,服箱以走。输入官仓,己不适口。富穷饱饥,功用不有。陷泥蹶块,常在草野。人不惭愧,利满天下。皮角见用,肩尻莫保。或穿缄滕,或实俎豆。由是观之,物无逾者。

不如羸驴,服逐驽马。曲意随势,不择处所。不耕不驾,藿菽自与。腾踏康庄,出入轻举。喜则齐鼻,怒则奋踯。当道长鸣,闻者惊辟。善识门户,终身不惕。

牛虽有功,于己何益!命有好丑,非若能力。慎勿怨尤,以受多福。

释义:
牛其形态雄壮,头部庞大,耳朵垂落,角如弓箭般弯曲,身披粗糙的皮毛。它的呼唤深沉有力,宛若古钟之声回荡。

日复一日,它在炎炎烈日下,默默耕作着一片又一片的田地,留下一行行整齐的痕迹。完成辛勤的农耕后,它还要拖曳重车,将收获运往仓库,自己却未尝一粒之赏。

它的存在让许多人得以丰衣足食,然而它自身却从未得到过应有的回报。不时地,它会陷入泥潭或不慎跌倒,它的一生似乎只是在无尽的劳作中度过。

终其一生,它的身体被人类利用至最后一刻,皮肤、角甚至骨肉都不被留下。

柳宗元在最后留下了深刻的感慨:牛虽有功,于己何益!命有好丑,非若能力。慎勿怨尤,以受多福。

图片

尽管牛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这对于它们自身而言,又有何意义?命运的好坏,不是靠个体的能力所能改变的。我们不应对命运怨声载道,而应心怀感激,期待天赐之福。

这段描写不仅仅反映了牛的生活状态,更深层地触及了生命存在的价值与社会对于劳动者的态度问题。

牛的默默付出和最终命运强烈对比,促使人们反思对待自然和劳动力的关系,以及如何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份贡献。

勤劳与忍耐的象征

同时在《诗经》中,“睆彼牵牛,不以服箱”描绘了牛的勤劳与负重前行的形象,展示了古人对牛这一劳动力的依赖和赞美。

然而,在这赞美的背后,是牛对自身命运的深深的无力感和对人类社会贡献的默默付出。

牛与人类

牛的存在极大地推动了人类农业生产的发展,它们以一种几乎被视为理所当然的方式,成为人类进步的基石。

但当它们老去或力不从心时,却往往只能默默地被送往屠宰场。特别是到了冬天,为了抵御寒冷,许多百姓需要把稻草当作燃料用来生火取暖。

耕牛没了还可以通过人工来代替,而饭不能生吃,寒不能硬扛。所以,杀牛往往是农民最经济实惠的选择。

将视角转换至牛,我们不难发现,牛与人的关系充满矛盾和反思。尽管牛为人类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却鲜少获得应有的尊重和保护。

图片

反思

柳宗元《牛赋》通过对牛的描写,不仅展现了牛的苦难生活,更是借此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和心声。

英国传教士麦高温曾记录下了这片土地上最为辛勤的灵魂们的生活画卷:

“他们的身躯永远略显弯曲,仿佛承受着看不见的重负。背部轻微地弓着,向一侧稍微偏斜,这是因为他们日复一日,亲身承担着重物的负荷……

那些身体强健的耕者,他们将肩上的力量倾注于每一寸土地,无论是将肥料撒向田间,还是在旱季往返于井边与田畔,挑水滋润干渴的土地。

当五谷丰登,他们还需将收获背负,沿着长长的山路,走几里路将粮食运至城镇。对他们而言,那些轮子上的交通工具,如火车、马车或是牛车,似乎都是遥不可及的奢望。”

换一种角度思考,其实人与牛,又有何太大的区别?毕竟世界上“只有卷死的牛,没有耕坏的田”

点亮【赞】+【在看】+【分享】,您的认可是我继续前行的动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