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才能保证家族代有人才出?慕容廆是一个很好的示范,耕读传家

 老易说史 2024-04-25 发布于湖南

前面说了,慕容廆其实慕容家崛起的奠基人,是他夯实了慕容家的基本盘,也是他搭好了慕容鲜卑逐渐汉化的框架,还是他吸收了足够多的外部资源并转化成了家族腾飞的内力。

但是,历史就是这样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才高于世,众必毁之。几乎每一个大人物身边都有一群红眼病患者,他们是见不得你好的。在慕容部成为了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的间接受益人之后,很多眼红的人开始出现了。

率先对慕容部出手的是幽州大佬王浚的小舅子平州刺史、东夷校尉崔毖,这位同志认为在王浚死后,自己才是北境的晋室大旗,慕容廆这个外族老头凭什么吸收走了那么多流民资源?这不是抢我的资源吗?于是暗中勾结高句丽及宇文鲜卑、段部鲜卑,密谋灭慕容氏后分其地。

时平州刺史、东夷校尉崔毖自以为南州士望,意存怀集,而流亡者莫有赴之。毖意廆拘留,乃阴结高句丽及宇文、段国等,谋灭廆以分其地

319年,烽烟再起,在崔毖的背后联络下,高句丽及宇文鲜卑、段部鲜卑三个国家联合讨伐慕容廆,动静还闹得相当大。

之前已经被宇文部吓唬过一回的慕容廆,心理素质更加过硬了,他对同志们表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来犯的三国兵力都是被崔毖忽悠来的乌合之众,彼此之间并不信任,没啥合力,不过是想来打打秋风而已,看看是否有利可图,只要咱们拖着不跟他们打,让他们得不到打劫的机会,要不了多久,他们就会各自生疑而慢慢退去了。

几天后,慕容廆便派使者主动送牛、送酒,去犒劳了一下宇文部,还广而告之说昨天崔毖大人的使者已经跟自己联络接触了。

廆闭门不战,遣使送牛酒以犒宇文,大言于众曰:崔毖昨有使至

慕容廆突然玩了一下这种挑拨离间之计是啥意思呢?就是告诉宇文部,其实他也是崔毖的人,崔毖的真实目的是想借机干掉段部和高句丽。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消息走漏后,段部和高句丽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琢磨了一阵子,便带兵回老家了。

于是二国果疑宇文同于廆也,引兵而归

但是,宇文部的首领宇文悉独官却迷之自信,表示那俩怂货虽然退兵了,但收拾慕容部这点小活,根本不需要其他人发力,自己宇文部就足以完成。随后派兵填补了二国走后的围城空档,连营三十里。

宇文悉独官曰:"二国虽归,吾当独兼其国,何用人为!"尽众逼城,连营三十里

三个对手已经忽悠走了两个,剩下一块又臭又硬的大石头,只能靠自己想办法搬走了。慕容廆想起了17年前被宇文部十万大军围城的故事,再次想办法先消磨宇文部的气势,然后暗中挑选精兵强将,让他的嫡子慕容皝率领前去冲锋。又安排庶长子慕容翰带领一路精锐骑兵为预备队从边路杀出,直冲对方的中军大营,最后由自己总督主力军阵压阵杀出。

廆简锐士配皝,推锋于前;翰领精骑为奇兵,从旁出,直冲其营;廆方阵而进

宇文悉独官那边仗着自己实力占优,再加上慕容部一直表现得很怂,所以一直没把慕容部当回事,根本没想到慕容部会突然袭击他,一直等到人家已经率军杀出来后,才开始紧急布置。

一边是精心准备,一边是毫无防备,这仗是啥结果可想而知了。宇文部刚刚对阵上慕容皝的先锋军,作为预备队的慕容翰就已经率骑兵突入其中军大营然后四处放火了。

前锋始交,翰已入其营,纵火焚之

直接三下五除二就给宇文部打蒙了,指挥部都被端了,根本没法组织抵抗了。最后,宇文悉独官孤身逃跑了,手下的兵众几乎都被当成礼物被慕容部笑纳了。

其众皆震扰,不知所为,遂大败,悉独官仅以身免,尽俘其众

从慕容家族前后交出的军事答卷来看,他们家是深谙起兵作战的要领和优势。骑兵在守城战中其实没啥优势的,要打出出人意料的好效果,通常的打法是“先骄敌,再攻敌不备或者叫避实击虚,最后以正合以奇胜”。解释起来的综合逻辑就是:我先认怂,让对方觉得我不敢反抗,然后利用骑兵的速度优势发起让对方意想不到的进攻,进攻时,用一部分正面力量牵制和抵消对方的优势点和关注点,最后派出奇军(预备军)直插对方的薄弱点或者心脏区域,一举制敌。慕容家的打法一贯如此,算是把骑兵机动性强、突击能力高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

纵观整个两晋五胡时代,对骑兵战术的最高水平理解和最强操控水平,是慕容家。这一点在后续的战役解析中,咱们会多次剖析这个问题的,这其实也跟慕容家族汉化的程度较高,结合了《孙子兵法》中“不动如山、侵略如火”等步兵战法有关系。

转过年,高句丽也回过神了,再次入侵,同样被慕容廆击退。

恰在这个时候,段部鲜卑开始内乱(具体情况在介绍刘琨的时候已经介绍过了),慕容廆抓住机会,又派嫡子慕容皝袭击大乱后的段部,攻入其国度令支,收缴名马珍宝而回。

到了这个时候,慕容鲜卑俨然已经有了东北第一大势力的模样了。

323年,石勒在统一关东后派遣使者来前来找慕容廆通和,但慕容廆这些年始终受晋室的领导,此时的头衔是使持节、都督幽州东夷诸军事、车骑将军、平州牧,进封辽东郡公等一大串,巨大的红利也是北方流亡士族和流民,这帮就是为了躲石勒才来的东北,慕容廆政治问题不含糊,把使者送到了南京政府。

石勒遣使通和,廆拒之。送其使于建邺

热脸贴了冷屁股的石勒勃然大怒,这么多年了,只有我不给别人面子,还从来没有别人敢不给我面子,于是便派和慕容有仇的宇文部再次出兵去教训慕容廆,但很遗憾,再次被打脸,宇文部又一次败得很惨。慕容廆将宇文乞得龟的队伍全部俘虏,并乘胜打进了他的国都,收缴了宇文部这些年的积蓄,并迁其部众数万户而归。

勒怒,遣宇文乞得龟击廆······攻乞得龟,克之,悉虏其众。乘胜拔其国城,收其资用亿计,徙其人数万户以归

总而言之,慕容部在吸收北方汉人士族和流民后,一直处于稳中有升的良性发展轨道,虽然没有肆意对外扩张的攻击性和侵略力,但基本上是谁来都不怵的存在,当之无愧的东北第一外族势力。

但是这么多年,慕容部的政治站位一直都是很明确和坚定的,死死地跟着晋室正统走。他们在东北站稳脚跟后,慕容廆曾一个劲地给陶侃和东晋朝廷写信,申请联合作战去打击石勒。因为他自己也明白,光凭他们慕容部那点实力,还是搬不开后赵那只拦路虎的,必须要有东晋配合他们南北夹击才有希望。但是,东晋当时正陷入各种狗血的内斗之中,根本腾不出时间和精力来,进而没怎么响应慕容廆。

无可奈何的慕容廆只好静待时机,看看石勒方面会不会自乱阵脚,但遗憾的是,石勒和他一样,也是一个稳重老成的大才,根本不会轻易给他机会。

举个例子,当年王敦之乱后,司马睿的亲信刘隗走投无路便北上投靠了石勒,石勒是咋安排刘隗那两百多人的?他让刘隗当上了后赵的从事中郎、太子太傅。啥意思呢?立政治标杆呗!鼓励你们东晋内斗,活不下去了就来我这,有待遇、有岗位,不要担心哈!但是,330年祖约在苏峻之乱中战败,北归石勒。石勒又是怎么处理的呢?直接将祖约灭门了。啥意思呢?对东晋政治示好呗!你的叛徒就是我的仇人,我们要和平不要战争,大家和平共处吧!

隗至淮阴,为刘遐所袭,携妻子及亲信二百余人奔于石勒,勒以为从事中郎、太子太傅。

约以左右数百人奔于石勒,勒薄其为人,不见者久之···遂杀之,并其亲属中外百余人悉灭之,妇女伎妾班赐诸胡。

这个例子充分说明石勒一直在调整自己的政治思路,为后赵的平稳发展打基础,或者说是为自己的权力交接与过渡做铺垫,尽量给下一届政府营造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局势。

也正是因为石勒晚年越走越稳,导致慕容廆也没啥主动出击的好机会,跟着过了十分克制的生命晚年。两个老狐狸都知道:狂飙突进很容易,赌局越做越大也很容易,但懂得克制,学会刹车却很难。

时光匆匆流逝,公元333年五月初六,65岁的慕容廆去世了。这位慕容家的奠基人走完了他光荣而堪称伟大的一生,慕容家的接力棒交到了他儿子慕容皝及其子孙手里。

大家可以看到,慕容家在公元四世纪后半叶,人才辈出、战绩斐然,几乎霸屏了北国的光荣榜,尽管他们最终没有笑到最后,但论整个两晋时代的家族综合素质与续航时间,慕容家族都堪称是第一档的存在,其核心和关键其实是慕容廆在一生之中,特别是最后十年给整个家族注入了“勤练内功、耕读传家”的家族文化基因和传承底色。

我们先来看看慕容廆对孩子们的日常教育情况,节选一部分跟大家解析一下吧。

狱者,人命之所悬也,不可以不慎

啥意思呢?慕容廆时常教育孩子们:司法,国之大事,人命所悬,要有敬畏,不可恣意而为。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教育孩子们要遵纪守法,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要去惹官司、起纠纷,要懂得克制自己的情绪,适当地谦让。

贤人君子,国家之基也,不可以不敬

啥意思呢?贤人君子是国家的根基,要学会去尊重人家、团结人家。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鼓励孩子多结交一些优秀的人才、正能量的朋友,不要沉溺于狐朋狗友吃喝玩乐。

稼穑者,国之本也,不可以不急

啥意思呢?农耕为国家之本,必须要重视。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教育孩子要学会守住自己的基本盘,再怎么浪也不能伤害自己的立足根本。

酒色便佞,乱德之甚也,不可以不戒

啥意思呢?喝酒、淫乱、谄媚损友,这是败家之源,这些坏的习气,你们不要沾染,如果已经沾染上了,要尽快戒掉它。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从小要培养良好的、积极的生活习惯和态度,不干一些有负面影响的事情。

上述这些为人处事的道理对我们在汉文化中浸染了无数年头的人来说,似乎很浅显和通俗,但是大家仔细去想一想,人家慕容廆是一个外族人呀,这种思想觉悟和意识堪比中原文化教育的思想大家了,难道大家不觉得恐怖吗?

反观两晋时期的汉政权,士族垄断社会分层后,司马氏摧毁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信仰和道德体系,中原的这帮败家子们将高端文化发展成了裸奔、扯淡和嗑药,咱们雄踞世界东方的那堆实事求是的好东西却都让人家外族学走了,最后人家外族神功大成再来鞭笞我们这只病狮子。历史的教训时刻都存在,但是历史的错误也往往在循环上演,这就是当年明月说“我们在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我们从未得到过任何历史教训”的原因。

五胡乱华,本质上是胡人对汉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后,对汉政权的一种反杀与羞辱,更深一步,是两晋那些败家子自毁长城、自掘坟墓、自取其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希望广大朋友们都要向慕容廆学习,不管我们的先天性条件和基础如何,永远保持一颗向上的心、一份拥抱先进的明智,磨砺意志、实事求是、务实求真地往正循环的方向奔跑……不抱怨、不放弃、不畏惧,始终做好自己,静待花开。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慕容廆还把自己一生的智慧与经验,专门写成了一部家书,用以为家训传家。

乃著《家令》数千言以申其旨

大家不要小看类似于这样的家训的作用,自古以来,但凡能绵延数十乃至数百年不衰的家族,通常都是“耕读传家”的。通俗点地讲,都是有自己独特的、鲜明的家训家规的。

耕读传家的逻辑很简单:给子孙留田产保证其生计;给子孙留家训和书籍,保证后代中每一代都争取有出人头地的人才。

其他的东西其实都不是优质的家产。比如金钱,林则徐先生就曾说过:“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比如权势,一个败家子接不住这份权势,反而会把整个家族带入万劫不复的境遇。

从硬资产的角度来说,在古代,田产这种不动产的保留难度是最低的,因为它交易难度大,你的子孙要败家也没那么容易,不像钱财,一掷千金地使劲撒就没了。从软资产的角度来说,精神层面的富有和强大,才能让后代知道社会的运转规律是什么,才能帮助他们步步为营地出人头地,从而保证家门不堕。

慕容廆那部数千字的《家令》,其实就是他留给慕容家后代无比珍贵的精神财产。所以,别羡慕人家慕容家人才辈出,人家的软件建设真的是早早领先了。

我们现在很多人都是为人父母了,希望大家都能意识到“耕读传家”的重要性和科学性。一定的物质遗产让后代有一定的托底能力和应对风险能力,但是更为关键的是,家族子弟都会按照族规家训按图索骥,不断地强大、进化自我。

举个例子,很多大家族专门规定出来某些特殊的田产属于永远不能卖的“族田”,这个田产每年的收益会以一个固定工资的形式分发到每一个宗族成员的手中,在祭祖、赶考等专门事项上还会有家族补贴。为了保证族田的可持续发展,祖训会专门规定:族田永不可交易!即便你是族长宗主,敢动这块地的主意就以大不孝论处,族人可诛之!这就基本上保证了一个家族的基本盘了,不会让家族子弟轻易饿死,但你要想真正出人头地,得自己争气,要通过努力学习脱颖而出。等你中了进士、当了大官,光宗耀祖了,再回个头来反哺整个家族。

也不知道大家究竟明白家族文化和发展模式背后的内涵没有?打个比方,这玩意就有点当下某种专项基金会的味道在里面,打造一个基本盘进行托底,然后择优进行资本注入,回过头来用投资收益去壮大基金盘。

其实任何人的人生都是概率游戏,而不是确定性的游戏。你没法保证你和你的后代都能如你所愿,你能做的就是跟自己和孩子们构建各种防火墙、信托基金,让他们在需要助力的时候能够找到助力,在低迷困顿的时候不会被生计问题所牵绊,讲白了,就是想法设法去抬高人生起点,而不是随时都要从零开始。

耕读传家的逻辑基础其实就是在于关键的两点:第一打下基础;第二立好规矩(经验)。这个其实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发展思维。

今天借由慕容廆这个历史人物,长长短短跟大家说了这么多,真心希望大家仔细去想一想,咱家的家业是怎么来的,咱家的发展方向应该去如何确定,咱家的人要如何去完成自己这一代人的使命跟责任……

咱们很多朋友都有与生俱来的仇富心理,这不能完全说是什么不建康的心态,但是,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人家那些先富起来的人是如何实现的,我们通过什么样的努力和争取也能慢慢富起来。我们的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真不一定全是孩子的原因,可能就是我们自己或者我们前辈和家族的历史遗留问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