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学的三大支柱是什么?

 苏格柏图 2024-04-25 发布于陕西

西北,不只是大漠孤烟,也不只是天山驼铃响西北,是远接秦汉,梦回隋唐的历史,是西域风情更是华夏传承。

万物皆有周期,思想值得记录。

图片

来西安来了很多次了,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这两日路过西安,每天听老康给我讲讲西安的风土人情,以及发生在这座十三朝古都上人文趣事…….

图片

今天下午,去了帆书西安运营中心组织的一场线下活动,之所以去呢,还有一个点,特想感受下西安的知识付费活动和深圳的活动有什么不同;

一入场,看到满地的稻草围满“教室”,大家在稻草上一起席地而坐,“围炉论道”,这种场景,恰似童年时期收小麦的季节,我们一群小伙伴在麦草堆上爬上飞上,追逐打闹…….映入眼帘。

今天下午的活动主题也很有意义,“论国学学习之困”,这个主题很大,但却很有价值……

老师问所有同学:“你怎么理解国学?”

有同学回答:国家的学问;有同学说古往今来传承下来的经典著作;有同学说诸子百家的伟大思想……

国学者,合国所有之学说,就是国学。

继续问:“为什么要学国学?”

有同学回答:为了以后跟别人聊天的时候有话题聊;有同学说为了认识我自己;有同学说大家都在说这是好东西,我也想试试,但究竟好在哪里,我也不清楚;有同学说这是中华文化的经典,既然堪称经典,广为流传,肯定有其深刻又有意义的价值,所以想学……

王老师说:“国学的分类方法其一是“四库全书”的分类方法,它把国学分经、史、子、集四大类。

图片

“经”是指古籍经典,如《易经》、《诗经》、《孝经》、《论语》、《孟子》……等等。

“史”指一些史学著作,包括通史,如司马迁的《史记》、郑樵的《通志》,断代史,如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欧阳修等的《新五代史》等;政事史,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等;专详文物典章的制度史,如杜佑的《通典》、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等;以地域为记载中心的方志等。

“子”是指中国历史上创立一个学说或学派的人物文集。如儒家的《荀子》,法家的《韩非子》、《商君书》,兵家的《孙子》,道家的《老子》、《庄子》,以及释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皆入“子部”。

“集”是历史上诸位文人学者的总集和个人的文集。个人的称为“别集”,如《李太白集》、《杜工部集》、《王荆公集》等;总集如《昭明文选》、《文苑英华》、《玉台新咏》等。

这是四库全书的划分。

王老师问:“说说你在学国学的路上经常会遇到的一些“卡点”?”

我仔细听了一下,普遍的回答都离不开一个共同的困惑,国学太复杂、太深奥了。

在这里,笔者想说说自己的一些观点,复杂是因为缺少框架,深奥是因为对基础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刻。

图片

在深圳的时候,从西方心理学到东方儒释道,每天跟熏红薯似的,给我熏了两年,我才彻底把《道德经》的第一章里面的“名可名,非常名”给整明白。

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有人教,还有自己查各种解读,翻阅各种视频,文章,阐述的意思,实用的场景,写文章训练自己,思考,反复琢磨……各种路径,工具尝试之下,于一年前这个时候,也才大概把“名可名·非常名”给搞明白。

换言之,我用了近两年的时间,也只是整明白《道德经》中的第一章中的其中一句,所以说国学深奥,复杂的同学,我是有同感的。

那“名可名,非常名。”是什么意思呢?

任何事物他的相是可以描述出来的,是可以被定义的,可以贴标签,但是不要总是贴一个标签,这个定义和标签是可以变化的。比如说,夫妻俩吵架不要算总账,给他变化的机会。

常是不变的意思。

道可道,非常道是天地万物的规律,名可名,非常名是我们怎么用这个规律。道代表天,名,代表人的行为。道是自然法则,名是个体表现,一阴一阳。

图片

那如何去建立知识学习的框架呢?

这个问题就更大了,人类历史上所有的帝王将相、诸子百家、英雄豪杰都建立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我们大部分人跟这些有伟大思想的人有差距,就差距在这。

那如何突破呢?

王东岳先生曾经给过一个回答,读思想性书籍是用脑过程,不是用眼过程,是深度的思维过程,不是浅层的泛读过程。

读书即读思想,要和作者的思想流契合,且需要一步步深化。

因此我不是在读书,而是在读思想;我不是在调动思想,而是在酝酿思想;我不是在酝酿思想,而是在整理思想;我不是在整理思想,而是在发掘思想。”

唯有这样一层层的思维过程才叫读书。真正的好书必须精读,需要深层的思想领悟,而不是浅层的用于聊天时的符号炫耀。

有人读书只是为了博得与人聊天时的谈资,这是极无聊的做法。真正的好书,一生读几十本、甚至真正读通几本已足矣!

黑格尔有句话:“博学绝不是真理”。

真正读书一定要做到“六经注我”,“六经注我”其实是解读前人文本的必须方式。

如果你解读前人的一个文本,你没有任何新视野、新见解,这叫读书吗?

你只有能够读出前人文本对你造成的启迪,也就是后向信息量增大对前向具有更大解释力度,你能够解读出更深刻的见地,这才叫读书,这才叫做学问。

图片

要知道古老思想、前人学说它的价值就在于,它内含着可以广泛生发的后向解释力。我借用黑格尔的一句话说:“一朵绽开了的花朵,它的全部内在规定性,都包含在那个微小的种子之中”。

因此你如果不能对前人简洁叙述中所隐含的解释力,你如果不能把它揭示开来,证明你没有研究功力,证明你没有新信息把握量和整顿能力。

因此真正读书一定要做到“我注六经”,忠实于原本;“六经注我”,大信息量重新解读,这是做学术的最规范方式。

真正的好书都是在反反复复中读懂的,不可能一次两次就全部读懂,更不能一目十行。

我们需要这一场纯粹思想的学习,领略哲学,思考生活。

木心先生在《文学回忆录》里面说:“人类文明最底层是哲学,哲学之上是自然科学,科学之上是宗教,宗教之上是艺术…

说说你的国学学习计划?

有同学说今年要读《论语》,有同学说今年要读《传习录》,我说今年得把《金刚经》给背下来,先背下来再说……

王老师说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给大家推荐了一个书单,共勉给大家;

首先提到的是儒道最经典的四部:《论语》、《孟子》、《老子》和《庄子》。

这四部书被钱穆称为“古代的”。

钱穆认为:一个知识分子,一个读书人,应该读四部书:一部是《论语》,一部《孟子》,第三部是《老子》,第四部是《庄子》。

图片

读了这面,还应该读那面,这就叫“一阴一阳”。在中国思想界里,一正一反,一积极一消极。

他说,中国的读书人,从古代汉朝起,到近代清朝末年,讲孔孟的没有一个不读《庄》、《老》;讲道家《庄》、《老》的,亦同样没有不读过孔孟的。

比如讲孔孟的,要反对《庄》、《老》,但不曾读过《庄》、《老》,如何来反对?

另外有三部是:《六祖坛经》、《近思录》和《传习录》。

钱穆将之称为“后代的”:

钱穆将之称为“后代的”:若要再读后代的,则我更举三部。一是禅宗慧能的《六祖坛经》。诸位并不信佛教,亦该一读。

这书不仅唐代,此下宋、元、明、清四代人,多读此书,以及现代的西方人,读此书的亦不少。我们对此书自该一读。

第二部是朱子选的《近思录》,把周濂溪、程明道、程伊川、张横渠四家言,分类收入。清代江水,又把朱子的话逐条为《近思录》作注,这就会合了濂、洛、关、闽五家言,亦值得我们一读。

第三是王阳明的《传习录》,代表着理学家中的陆王一派。我们亦该一读。这三部书都是后起的。《六祖坛经》是纯白话的,《近思录》、《传习录》亦可说多半是白话的。

钱穆先生在台湾最后一次讲课.新亚师友钱穆总结这七部书道:

拿唐朝以下的三部,汇合上战国时代的四部,可成为中国新的“七经”。我想读了此七部书,始可知得我这次所讲中国思想史“统之有宗,会之有元”的所在。

中国传统所讲修养精义,已尽在其内。而且此七书不论你做何职业,生活如何忙,都可读……如果大家都能每天抽出时间来,有恒地去读这七部书,准可叫我们脱胎换骨,走上新人生的大道去。

图片

当下时局,为什么大家都很热衷“国学”?

在笔者心中,经济高速发展的40年,人们一味的向外求,追逐物质,在一味追求一极的时候,另外一极自然会缺失。疫情是个分水岭,自疫情以来,大家感受到内心的空虚,心灵没有归属,所以开始注重精神追求。

“向内求,生生不息;向外求,求之不得。向内求,找到自我;外求,迷失自我”,

自由,就是你不再寻求外界的认可。

所以,近两年来,大家普遍的开始关注内在,关注实修,谈到实修,怎么也绕不开中国文化的三大支柱。

所谓道不远简,作为中国化三⼤⽀柱的儒释道,其实并不⾼⾼在上,是与我们的⼈⽣活密切相关。

对此蒙⽜⽼说得很精彩,他说:儒家的最境界是“拿得起”,佛家的最境界是“放得下”,道家的最境界是“想得开”;

儒释道的最⾼境界,就是这三句话九个字;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

中国历史上还曾有过其他些“⼈⽣境界”说,其中三个最著名的,正好可以与儒释道这三境界对照参悟。

图片

跟儒家学拿得起儒家是追求世、讲究做事的,要求奋发进取、勇于担当、意志坚定。概括为三个字,就是“拿得起”。

什么是“拿得起”?

且看这个“儒”字——左边⼀个“⼈”,右边⼀个“需”,合起来就是“⼈之所需”。

活世上,有各种精神或存的需要,满这些需要就需要去获取。去拿,并且拿到了、拿对了,就是拿得起。

怎样才能拿得起?

王国维《间词话》中曾提出,古今之成事业者,须经过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体现的正是儒家精神,所以正是路径所在。

第⼀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楼,望尽天涯路”。

登上楼,远眺天际,正是踌躇满志,志存远,瞻远瞩,腔抱负。

⼈⽣,志向决定向,格局决定度;溪只能湖,河则能海。所以做事,要先⽴⼼中志向;成事,要先拓胸中格局。

第⼆重境界是“⾐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憔悴”事情是需要去做才能成的,成越⼤的事业,需要越⼤的努⼒和付出,甚⾄要经受越⼤的磨难和困苦。

这个世界,从来都是“艰难困苦,汝于成”;所以论如何,都要“天健,君强不息”。

第三重境界是“众⾥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那⼈却在,灯⽕阑珊处”。这说的是历经磨难⽽逐渐成熟、成长,最终豁然贯通、⽔到渠成。

这其中蕴含个重要道理,就是苏东坡所说的“厚积薄发”。

只有厚积才能薄发,要做的,就是不断厚积,等待薄发。这就是拿得起的完整路径,也是事业成功的完整过程。

跟佛家学放得下佛家是追求出世、讲究清净的,要求能看到《刚经》所的“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做到《经》所的“照见五蕴皆空”。

概括为三个字,就是“放得下”。

什么是“放得下”?

且看这个“佛”字——左边个“”,右边个“弗”,弗的意思是“不”,合起来就是“不”和“不”。

不⼈就是⽆⼈,也就是放下⾃我,摆脱私⼼的困缚;⼈不就是懂得拒绝,也就是放下欲望,超脱对外物的追逐。这两点能做到,就是放得下。

如何才能放得下?唐代禅宗僧青原思曾提出参禅的三境界,那正是路径所在。

图片

第⼀重境界是“看⼭是⼭,看⽔是⽔”。

之最初,如年少之时,思是简单的,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别说什么就相信什么。这样看待世界当然是简单粗糙的,所看到的往往只是表

但同时,正是因为简单不放在上,于是不受其困扰,这就是放下的境。

只是还太脆弱,容易被现实击碎。

第⼆重境界是“看⼭不是⼭,看⽔不是⽔”。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颠倒、是混淆,遍天下、有理步难,好⼈⽆好报、恶活千年。

这时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怀疑的,警惕的,复杂的。于是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容易变得争强好胜、与⼈⽐较、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天。

多数都困在这阶段,虽然纠结、挣扎、痛苦,这却恰恰是顿悟的契机。

因为看到了,才能出来;经历了,才能明

第三重境界是“看⼭还是⼭,看⽔还是⽔”。

那些保持住本、做得到忍耐的,等他看得够了,经得多了,悟得深了,终于有天豁然顿悟,明了万般只是然,存在就有存在的合理性;

向灭,繁华会变成寂寞,那些以前认为好的坏的对的错的,都会在规律⾥⾛向其应有的结局,间只是常,没有定。

这个时候他就不会再与计较,只是做⾃⼰,活在当下之中。任你红尘滚滚,我清风朗对世俗芜杂,我只笑了之。

这个时候,就是放下了。

重境界,是出得来,进不去;

重境界,是进得去,出不来;

第三重境界,才是进退如、来去随意。

放得下,是因为看透了、超脱了,所以随缘。跟道家学想得开道家是追求超世、讲究⾃然的,要求⼼明⼤道、眼观天地、冷眼看破。

概括为三个字,就是“想得开”。

图片

什么是“想得开”?

且看这个“道”字——个“”字旁加个“”字,也就是脑袋或者脑袋。脑袋就是动脑,尽量透彻;脑袋就是依胸中透彻⽽⾏,尽量顺应规律。

合起来,就是要明道,并依道⽽⾏。这种智慧,就是想得开。

如何才能想得开?哲学师冯友兰曾提出“⼈⽣四重境界”说,其中最那层境界正是道家境界,所以正是路径所在。

⼀是⾃然境界。有些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者社会的风俗习惯,对所做的事并不明或者不太明

这种“然”并道家那个然,是指混沌、盲、原始,那些云亦云、随波逐流的就是这种

⼆是功利境界。有些,会为了利⼰⽽主动去思考和做事,虽然未必不道德,却必定是功利的,且很容易利、损

三是道德境界。有的,已经超越了⾃⾝开始考虑利,譬如为了道义、公益、众福祉去做事。他们的眼界已经超越⾃⾝⽽投向了世间,胸中象和站⽴⾼度已经抵达精神层次。

四是天地境界。的视野放到了整个天地宇宙,光投向了万物根本,他就抵达了天

这时他就已经不需要动脑了,因为天地宇宙就是他的脑,已经事事洞明,就像电脑连接到了互联。这种境界,正是道家境界。

这四重境界,境界越⾼就越想得开。想开到什么程度,则决定于⼈的视野放到多⼤,眼界拔到多⾼。⼈处平地,到处都会遮眼阻路;⼈登顶峰,世间便能⼀览通途。

这就是想得开的秘密——眼界了,就宽了;站得了,事就了。想不开,往往都是画地为牢、作茧缚。眼光和思维所涉及的,尽量往、往了去,则是⼈⼈可以努靠近的。

图片

综上:儒家拿得起、佛家放得下、道家想得开,合起来其实就是⼀句话:带着佛家的出世⼼态,凭着道家的超世眼界,去做儒家⼊世的事业。

这也正是南怀瑾所说的⼈⽣境界:佛为,道为,儒为表,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路漫漫其修远兮,古圣先贤留下的经典著作,意义非凡:

老子精炼奥妙,庄子汪洋恣肆,墨子质朴生动,韩非子犀利明畅。

古往今来这些有伟大思想的人留下的著作,卓越又价值无限,需要我辈之人好好研读,潜心修行,用心领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就更好的自己。

幻影哥于2024413日记录于西安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