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哥伦比亚新任驻华大使塞尔希奥的前尘今亊

 昵称52576270 2024-04-25 发布于河北
图片
图片

                      肖昆华

一、前   

2023年3月,哥伦比亚人塞尔希奥·卡布列拉(Sergio Cabrera)被该国总统任命为驻华大使,走马上任,来北京履新,回到被他称作“第二故乡”的中国。

塞尔希奥与中国有着怎样的渊源呢?

原来,他1950年4月出生于哥伦比亚的第二大城市麦德林市。1963年,当时年仅13岁的他,跟随其作为中国聘请的西班牙语教师来华执教的父母亲,从哥伦比亚麦德林市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同时到达的,还有他的妹妹。母亲露丝·埃雷娜·卡尔德纳斯(Luz Elena Cárdenas),在北外附中教授西班牙语,而他父亲本人名叫法乌斯托·卡布列拉(Fausto Cabrera)则在北外西班牙语系教书。塞尔希奥到北京后和妹妹马利亚内拉(Marianela),就读于北京崇文小学,在这里完成四到六年级的学业。

塞尔希奥不会想到,在随后的60年里,自己的人生将与这个东方古国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岁月如歌——60年前的往事

1964年8月底,我进入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西班牙语系本科(五年制)学习西班牙语。

图片

塞尔希奥兄妹与父亲法乌斯托·卡布列拉在天安门前留影

我们一入校,适逢教学改革,学习外语实行听说法领先,以口语为主。

上课的第一天,走进课堂、站上讲台的,竟然是一位高鼻梁、黄头发,戴一副宽边黑框眼镜的中年男子,白皙的皮肤,中等身材的西方人。他就是我们的西班牙语的外国老师,现在的说法,叫外教。

他名叫法乌斯托,姓卡布列拉。

他是我们西班牙语的发蒙老师,从字母和语音开始,就负责教我们,长达1年。

图片

一家4口在北京居庸关长城留影

(以上图片均为塞尔希奥·卡布列拉提供)

法乌斯托老师很有教养和风度,从没有见他发过脾气,总是和风细雨,循循善诱,即便有一回,法乌斯托讲到“题材”(tema)一词时,事涉抽象概念,不似图片那样直观,弄得他脸红筋胀,大家依然不明白,如坠五里云雾中,他都还是没有发过急。这时,坐在后排的中国老师王嘉利,才点出单词的中文意思,大家这才恍然大悟!

第二年,我们主要由一个叫格拉依尼奥·迪亚斯(Graíño Diaz)的老师教。此人也是西班牙人,说来也巧,是法乌斯托的表哥,主要教阅读和笔头练习。

现在回想起来,这个方法还是具有一些优势,让学生学到了活的语言,容易开口,不惧场合,学习用外语思维,等等。

1964年9月到1966年6月的两年4个学期之中,教过我们班(后来叫本二四班)的外教,记得有4人,他们是:法乌斯托·卡布列拉;格拉依尼奥·迪亚斯;第三位是阿卡西亚(Acacia),一位来自阿根廷的女老师,但教的时间不长;第四位是上口语会话课的厄瓜多尔人法比奥拉·法尔科尼(Fabiola Falconí)的女老师,主要和学生聊天(其丈夫在我系高年级任教)。

北外第一位西班牙语“外教”原来是这样的:周恩来总理接见万徒勒里等国际友人。1952年10月2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上,关心北京外国语学院西班牙语教学的周恩来总理,请担任副秘书长的智利画家何塞·万徒勒里推荐一位西班牙语教师。万徒勒里说:“我的夫人就行。”1953年10月,他的夫人戴莉亚应约到北京外国语学院任教。第一届西班牙语学生就有幸听到了一个母语是西班牙语国家的人讲西班牙语。

到了1965年,全系5个年级的学生达300多人,外籍教师10多人,来自说西班牙语的国度,特别是拉丁美洲国家。

我们除了上午上课,除非有政治、汉语或体育课,下午多半要听录音,或练习口语,学生间互相问答。晚上还要听录音、复习。外语分口语、笔语和会话听力课,并且经常看国产翻译成西班牙语道白的中国电影,如《鸡毛信》和《小兵张嘎》等。

法乌斯托性格比较活泼,善于与学生打交道。他擅长朗诵,声音带有磁性,天生一副好嗓子,经常录音、能演戏,是个好演员,是哥国话剧和电视先驱。

他来中国不久,曾经在中国电影“烈火中永生”中,饰演中美合作所的美国顾问梅乐斯少校。

他也为北外西语系留下了许多西班牙语录音教材,供学生们学习。

法乌斯托政治上属于拉美左派,对中国比较友好。

三、西班牙流亡者

据说,法乌斯托和母亲、哥哥姐姐全家以及舅舅一家,是在西班牙内战(1936-1939年)共和派失败、父亲战死之后逃离西班牙的。他的舅舅费利佩·迪亚斯·桑迪诺(Felipe Díaz Sandino)还是共和派的重要成员,曾任国防部长。佛朗哥上台后,共和派不得不逃离西班牙。他们家和舅妈一家选择流亡拉美,先是逃到多米尼加,后又到委内瑞拉,再辗转来到哥伦比亚。法乌斯托年轻时从事电台的诗歌朗诵,后来从事话剧,最后当了电视导演。

四、“WG”兴起,学习中断

就在我们集中精力“为革命学好外语”的时候,“文G”铺天盖地而来,1966年那场内乱,持续10之久。红W兵造反风起云涌。

法乌斯托的儿子塞尔希奥和他妹妹也参加了红卫兵,也介入了“W革”。这些拉美左派的孩子们对“保卫”毛泽东思想和保卫红色中国尽心竭力。

他们家与北外的外教一样,住在北京西郊的“友谊宾馆”,上课时有车接送。偶尔,法乌斯托老师也在老师的陪同之下,到我们食堂就餐(主要是午餐),体验了解一下学生的生活,也有学生在中国老师的陪同下到友谊宾馆做客。

他和妹妹入乡随俗,很快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住8人一间的学生宿舍,冬天在墙根垒好一排排冬储大白菜,这些与哥伦比亚迥然不同的烟火气,常常令他念念不忘。

五、法乌斯托老师回国

到了1968年,“W革”造成的“内乱”难以弥合,停课、停产,处于瘫痪状态。在中国的大多数外国人回国了,北外的外教也无所事事,被迫离开中国回国。法乌斯托一家也只好回哥伦比亚。

离开中国的前夕,有的学生去看望法乌斯托老师,问他回国后的打算。法乌斯托脱口回答说,“回去打游击。”许多人认为他只是说说而已,当不得真。

不久之后,我们从《参考消息》上,读到一条法乌斯托回去后谈中国“京剧革命”的消息,仅此一条。从此再没有了他们的消息。

原来,法乌斯托回到哥伦比亚的第二年,即1969年,还真地偕同老婆孩子,一家4口加入了游击队!

塞尔希奥大使在中国活动时,绝口不提他参加过游击队的事,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原来,哥国上世纪60年代(1964年)起,先后有过4支游击队派别:3支分属莫斯科派、古巴派和“M派”,叫哥伦比亚人民解放军(Ejército Popular de Liberación ,EPL,由哥伦比亚共产党(马列)领导,属于“M派”,法乌斯托加入的就是这一支。第四派即“4月19日运动”一派,后与政府和解,较早放弃了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此外后来还成立了一支专门与游击队对抗的右翼非法武装“民团”。尽管如此,除却这“四左”“一右”让政府疲于奔命之外。雪上加霜的是,哥国贩毒集团闻名天下,贩毒与禁毒的斗争也让政府难以招架!原谅我有些“跑题”了。

据法乌斯托说,他还担任了“政治秘书”,是哥伦比亚共产党(马列)的领导成员之一。

这场哥伦比亚长达52年的内战,自1964年起,是拉丁美洲持续最久的暴力“革命”,造成至少22万人(一说26万人)丧生,800万人流离失所。最终,在历时4年谈判之后,哥伦比亚政府同该国最大反政府武装——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2016年,正式签订了一份历史性和平协议。

哥伦比亚总统桑托斯由于致力于终结冲突,于2016年10月7日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和平来之不易。我们为哥伦比亚的内战结束感到由衷的高兴。

六、第二次来华

回溯当年历史,据法乌斯托的一本自传体回忆录《一生两流亡》(Una vida, dos exilios),他在书中(曾经赠送我一本)称,他在游击队里干了3年时间之后,于1972年离开了,原因是在政治和军事路线上与游击队其他领导人意见相左。他称自己是“失望的游击队员”( “guerrillero frustrado”)。究竟是条件艰苦,难以忍受,还是别的啥原因,让他离开了游击队,只有他自己知道,别人无从得知了。

法乌斯托后来告诉我,他离开游击队后,国内呆不下去了,只好买了一个假护照,乔装逃亡到墨西哥。

1972年,法乌斯托来到了墨西哥,到中国驻墨西哥大使馆求见。由于数年艰苦岁月的风雨,硬是让接待他的原来教过的学生,没有认出他来。他提出希望再次到中国去工作。中国外交官对他说,使馆将向国内转达,请其2周以后再来。

难熬的2周过去了,身上的钱袋眼看就空空如也,所幸中国国内有了积极的答复。接待的使馆外交官对他说,欢迎他再次到中国去,并对上次没有认出他表示歉意。

法乌斯托得到消息后,心上的一块石头落地。高兴之余,他写信用暗语告诉家人,他再次去中国了。这就是他所谓的“第二次流亡”了——第一次是是从西班牙流亡到哥伦比亚。

他的儿子塞尔希奥也随后来到了中国找他。

1972年底,就在我们从沙洋农场返回学校复读一年,还没有离开学校、分配工作之前(但从1970年8月开始拿工资),听说法乌斯托又回到中国、回到北外来了。但我没有见到他本人。因为他去西院为新招的工农兵学员上课了(新生另有地方居住和上课,有蓄意不让新老学生接触之嫌)。

1975年底,当我再次回母校看望老师时,得到证实,他确实又回西班牙语系教过书,不过已经离开中国。但据老师讲,他有些“心不在焉”。

这一次他在北京受到难得的关照。

教学之余,他提出学习太极拳。其愿望得到满足,北京体育学院的一位教授专门免费教他太极拳。他学到了另一种本事!他为此终生受益,据他说,晚年,他每天早上5点钟起床打太极拳,对于他的健康长寿无疑大有裨益。

中国和西班牙建交(1973年)后,法乌斯托来到西班牙驻华大使馆,澄清并获得了他的西班牙公民身份,取得了西班牙国籍。

1975年,法乌斯托结束了在华的任教生涯,但他仍然无法回到哥伦比亚。他去到了邻国委内瑞拉,在一个大学当起了太极拳教练,以太极拳谋生。等风声缓和以后,法乌斯托才回到了哥伦比亚。

七、引以为傲的儿子

让法乌斯托引为自豪的,是他的儿子塞尔希奥·卡布列拉!

塞尔希奥1968年随父母离开中国回国。1969年与父、母亲和妹妹全家人参加了哥伦比亚游击队“人民解放军”,在游击队里干了3年多。

根据当地报纸上刊载的塞尔希奥后来对记者的访谈来看,他不到19岁即参加游击队,抱着改变国家的宏愿,然而“加入(游击队)不到1个月就开始觉得,那并非我要找寻的路,有如上错了公共汽车,公车远离了我想要走的路的感觉”,“走枪杆子的路不是正道”……

图片

塞尔希奥20年前的旧照

塞尔希奥披露,离开游击队的道路并不平坦。首先,他不愿“开小差”,而要“正大光明”地离开。将他欲离开的想法告诉支队的头头以后,在一次对城市的作战中,他们逮捕了与他不在一地的妈妈,并判处了她两年的监禁。当他得知妈妈被捕的消息时,更是感到不能因自己离开游击队的消息增加母亲的痛苦。

后来,尽管游击队头头不愿意,最终还是让他走了。他等到母亲被释放后与母亲见了面,并向母亲面陈了去意。母亲同样感到失望,母子俩于是几乎同时退出来了。

塞尔希奥认为,与其费力于一场没有结果的战争,不如把力气花到M主上,可能国家还会比当年他们开展武装斗争时更先进和更接近梦想。谈到共C主义时,塞尔希奥认为它“是个美好的梦”,好似有人比喻的,是“一个好食谱坏烹饪”( una buena receta mal cocinada)……

八、从事电影行业

对于戏剧艺术,他从小耳濡目染。9岁时,阿姨赠送的一台相机令他学会用镜头记录生活。年岁渐长,他给未来定下方向:成为一名电影导演。

1973年,在其父重返中国以后,塞尔希奥随后再次来到北京,学习哲学,并在业余时间开始学习电影艺术。

1975年,塞尔希奥去到英国伦敦,在伦敦电影学院专修电影。大学期间,塞尔希奥将理想付诸实践,拍摄了第一部电影《北京漫步》。《北京漫步》也许有些业余,却寄托着一颗年轻的滚烫心灵。

几十年后,到2006年,塞尔希奥成为国际知名的电影人和电视人。按他自己的话说,他“喜欢讲故事”。

多年后,当塞尔希奥带着自己拍摄的作品回到伦敦电影学院参加电影节时才发现,他是同级学生里唯一一个真正拍出电影的人。

曾经,他到西班牙原打算呆上4个月,谁知一干就是10年,取得了不小成就。到这时,他已经导演了6个故事片,12个短片,许多纪录片和电视剧和系列片。他当过导演、摄影、制片人、演员、编辑和编剧等。

其部分作品如下:

· 《失败是方法问题》(又有人译为《失去的艺术》,(Perder es cuestión de método ,2004)

· 《公民埃斯科瓦尔》(Ciudadano Escobar ,2002)

· 《体育场之斗》(Golpe de estadio ,1998)

· 《伊洛娜冒雨而来》 (Ilona llega con la lluvia ,1996)

· 《雄鹰不猎苍蝇》(Águilas no cazan moscas ,1995)

· 《蜗牛的策略》(La estrategia del caracol ,1994)

· 《最后的吻》(El último beso ,1992-1993电视)

· 《双料女人》(La mujer doble ,1991-1992 ,电视)

· 电视剧《埃斯卡洛纳》(Escalona)(1990, TV)

· 《决斗的技术:一个事关荣誉的问题》(Técnicas de duelo: una cuestión de honor ,1989)

· 《水彩的元素》(Elementos para una acuarela ,1987)

《蜗牛》(Caracol,导演 Alí Humar)(编剧: Romulo E. Delgado) (1982)

塞尔希奥·卡布列拉作品获得的奖项有:

· 14届戈雅奖(2000) 戈雅奖;

· 最佳西班牙语外国电影(提名)《体育场之斗》 (1998) 

·  5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1996) 金狮奖(入围) 《伊洛娜冒雨而来》 (1996) 

·  1995年圣丹斯电影节(1995) 评审团特别奖-拉丁电影 《雄鹰不猎苍蝇》(1995)

其中,《体育场之斗》中,塞尔希奥是编剧、导演,其父法乌斯托在剧中饰演“贝贝司令”。根据查阅,法乌斯托还在《蜗牛的策略》、《雄鹰不猎苍蝇》、《伊洛娜冒雨而来》、《体育场之斗》、《失去的艺术》等作品中均担任过角色。

图片

2001年,塞尔希奥在拍摄电影

法乌斯托老师还告诉我,塞尔希奥打算到中国拍摄纪录片。有文章认为,塞尔希奥不仅是哥伦比亚的著名影视人,而且是拉美的大导演之一,其名声越来越响亮。其实,塞尔希奥的不少作品在网上可以欣赏到。

九、重逢法乌斯托老师

2001年6月,我由中国商务部借调,到中国驻哥伦比亚使馆经商参处常驻,任一等秘书,希望有机会见到法乌斯托老师。

2001年7月3日,从莫斯科传来令中华儿女振奋的特大喜讯——中国申奥成功,由中国北京举办2008年国际奥运会。次日,在我驻哥使馆大使居一杰举行的中哥友协庆祝宴会上,我见到了友协的领导人之一、法乌斯托的哥哥和姐姐,得知其居住在首都波哥大。

2001年是北京外国语学院(大学)成立60周年的大喜日子。9月,全世界的“北外人”在北京西三环的苏州街畔举行了隆重的庆典。同是北外人的居一杰大使(1965年入校),以大使基金的名目出资邀请法乌斯托回到北京,参加校庆,看看没有 “四×帮”之后和改革开放20余年来中国发生的变化。

法乌斯托见到了久别重逢的北外学生和同事,访问了中国几个城市,心情激动不已。

法乌斯托访华归来,居大使在大使官邸为访华归来的法乌斯托洗尘,出席作陪的使馆外交官,有不少是法过去的学生。其中,包括居大使、孙鹤政务参赞夫妇,李武军、宋晓丽武官夫妇,办公室主任刘文仁和我等,都是法的学生。此外,尚有文化处参赞郑柯军及商务参赞邵英军(女)等,都是“北外人”,俨然成了“北外人”的聚会!大家愉快地回忆起北外与老师在一起的岁月,为中哥两国的友好关系健康发展感到高兴。

十、国庆招待会再遇法乌斯托

2001年和2002年的国庆招待会上,我均见到了法乌斯托,只是2002年改在中国驻哥使馆的公寓院子(71街)举行。 

图片

2002年10月1日的国庆招待会上,作者夫妇与法乌斯托老师及其新夫人合影

需要指出的是,这次招待会上,法乌斯托把他的“新夫人”也带来了。法告诉我,这个女人过去是他的秘书,矮矮的身材,圆圆的脸,大约40来岁的样子(他们有个女儿,大概15岁左右,也来了)。至于原来的夫人露丝·埃雷娜·卡尔德纳斯,据说跟着他们的女儿马利亚内拉住在一起。

有一次,他告诉我,马利亚内拉住在托利马省省会伊巴格(Ibagué)附近的乡下,其女婿差一点让游击队绑架了。有人向他透露,为了女儿的安全,乌里维总统的政府有意把他的女儿派到哥伦比亚驻华使馆工作,因为马利亚内拉会讲中文。可惜不知后来为何没有实现。

有意思的是,将近20年之后,卡布列拉家族中女儿来中国工作没有实现 的愿望,由他们家族的另一成员——塞尔希奥实现了,而且还是作为大使来华履任!

据塞尔希奥介绍,2022年8月,正在西班牙埋首于歌剧《爱之甘醇》的导演工作,哥伦比亚外交部长来电,希望他出任哥伦比亚驻华大使。那一刻,塞尔吉奥感到很惊讶。此是后话。

有几次重要的外交聚会,我们均见到法乌斯托老师带上他的女友出席,我们还照过不止一张相片留念。据法乌斯托告诉我,他住的地方大概是一座公寓的16楼,离我们公寓只有几条街的距离。

除了国庆节和中哥友协组织的活动之外,我也曾经在使馆办公室接待过法乌斯托;也应他的要求,在酒吧和饭店等场合,与他及其朋友们谈同中国开展贸易的事宜。

2004年年底,哥伦比亚文化部鉴于法乌斯托在诗朗诵,在作为演员和导演,以及在创立数个话剧组(诸如“猫头鹰”小组、波哥大实验话剧组和麦德林女子大学话剧组等),在电视和电影方面发挥的作用和所做出的贡献,授予他“文化部生活和作品国家奖”(Premio Nacional Vida y Obra del Ministerio de Cultura)。使馆文化处及其他部门的部分馆员,包括我们夫妇,出席了颁奖典礼,并对他表示热烈祝贺。

2006年元月我任满回国后,继续关注法乌斯托老师一家的情况。并得到两条消息,即:

(1)2016年5月,年届92岁高龄的法乌斯托由夫人陪同来京,看望学习中文的女儿(与第二任妻子生的),费用主要由李长华大使等一拨北外工农兵学员学生们自筹。

图片

(2)2016年10月4日,法乌斯托老师在波哥大的家中逝世,享年92岁。

哥伦比亚《时代报》刊发的法乌斯托逝世的消息,题为《演员、诗歌朗诵者和导演法乌斯托·卡布列拉逝世》(见上图)。

十一、塞尔希奥文学中的中国元素

左翼思想、民众视角、底层关怀,无一不展现出塞尔希奥关注现实、渴望为民众发声的创作理念。这种理念源于他对哥伦比亚现实生活的观察,也汲取自他在中国生活的经验和学识,并从一个侧面展示出中国对拉丁美洲左翼文艺实践的深远影响。

在从事电影行业的同时,塞尔希奥从未停止关注哥伦比亚的社会现实,并逐渐开始自己的政治生涯。1998年,他当选为哥伦比亚议会副主席。1999年,他再次来到中国访问。漫长的光阴并未磨蚀其儿时打下的中文基础。

文学犹如一座桥梁,令身处地球两端的哥伦比亚与中国在近100年的岁月中相互凝望,彼此倾慕。塞尔希奥说,自己读过一些当代中国作家的小说。2015年中国作家莫-言到访哥伦比亚时,与他有过短暂的交谈。塞尔希奥热爱文学,曾在多年前与哥伦比亚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一同工作过。他希望更多优秀的中国文学作品在哥伦比亚译介出版,也希望中国读者通过书籍看到更为多元的哥伦比亚元素。

十二、新大使走马上任

塞尔希奥曾经8次往返中国,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时时感受到中国人民的友谊与热情。

图片

塞尔希奥大使近照

被问及今日之中国与他当初来北京时发生了哪些变化时,塞尔希奥说,可用“巨大”两个字来形容: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科技水平飞速发展。他感到,中国人民的友好热情没有变,令他一次次重温半个多世纪前的悸动与感动。

出任哥伦比亚驻华大使后,塞尔希奥行色匆匆。20235月,他出席了在湖南长沙举行的2023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长沙香山旅游峰会开幕式,介绍哥伦比亚在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做法

他参加了在云南大理举办的2023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并在演讲中表示,哥伦比亚和中国都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国家,两国将在这方面开展更多探索与合作。

6月,他到访重庆,走进当地广播电台的全媒体直播间,介绍哥伦比亚文化风情,分享旅游信息。塞尔希奥在访问重庆期间,与四川外国语大学师生交流座谈,除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之外,他还向同学们推荐了哥伦比亚作家阿尔瓦罗·穆蒂斯及其长篇小说《马克洛尔的奇遇与厄运》,并与西语学院的同学们朗读了这部作品的开篇部分。读书声中,作家笔下的鲜活场景如在眼前,拉丁美洲文化的动人画卷徐徐展开。

7月,他来到贵州贵阳,出席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肯定了中国在全球气候变化治理方面做出的诸多努力……塞尔希奥说,他对中国怀有深厚情谊,希望推动哥中之间的经济往来与人文交流不断发展,希望有更多中国朋友走进哥伦比亚、认识哥伦比亚。回顾他几个月间的中国足迹,正是这一心愿的生动注解。

8月25日是穆蒂斯百年诞辰,在这一天,塞尔希奥出席了这位哥伦比亚作家的短篇小说集《海洋与大地的故事》和诗集《拒绝所有的岸》首发式,与中国学者共话绚丽多彩的哥伦比亚文学景观。

12月15日,哥伦比亚驻华大使塞尔希奥·卡布雷拉、哥伦比亚驻华使馆商务参赞奥斯卡·菲里佩,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西班牙语频道栏目组一行,参访在管城回族自治区再生资源暨垃圾分类教育基地进行实地拍摄。大使本次河南行是以讲好中国现代化故事,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为目的,同步拍摄《大使的中国行记》。节目结合河南省与哥伦比亚现有合作情况,带领大使探寻河南省经济发展、风土人情、人文故事和文化印记等,并适时在海内外媒体传播。

电影,依旧是塞尔希奥交谈中的关键词。2015年,他来到北京参加哥伦比亚驻华大使馆和北京塞万提斯学院举办、中国电影资料馆和上海电影集团参与的电影回顾展,放映了他拍摄的6部作品。塞尔希奥对中国电影关注颇多,张艺谋、陈凯歌是他喜爱的导演;《红高粱》、《英雄》与《霸王别姬》,是他喜爱的作品。谈及中国电影在哥伦比亚的播映情况,他认为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美国电影占据了全球电影市场的太多份额”。他也希望推动更多哥伦比亚电影走上中国大银幕;渴望以亲身经历鼓励、帮助更多哥伦比亚电影人来华拍摄、交流,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中激发灵感,创作出打动人心的电影作品。

当然,作为大使,塞尔希奥最重要的职责是代表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为本国人民服务。所到之处,塞尔希奥大使都在推销哥伦比亚的产品咖啡、巧克力和矿产品以及旅游等,利用其汉语语言的优势,宣传鼓动……

十三、结   

我们有理由相信,塞尔希奥大使一定能在他的“第二故乡”胜任愉快,不负国家和人民的嘱托。

笔者作为援外工作人员和外交官,在国外工作达11年之久,其中最初和最后一站,都是在哥伦比亚:1985年是初次走出国门,到哥国担任“援外”工作,为期1年;而在2001年年中,作为外交官,在中国驻哥伦比亚使馆常驻,达4年零7个月,延长退休回国。可以说,有一半的时间是在哥伦比亚,在哥伦比亚内战的危险环境下,出生入死,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为中哥两国的友好关系、经贸发展和人民福祉履行职责,完全可以说,哥伦比亚算得上我的“第二故乡”。我为兄弟的哥伦比亚人民的每一项成就感到高兴,也为他们遭遇的苦难深表同情。8年前,哥国人民结束内战,迎来了和平,更是让我们为之一震,大大松了一口气。哥伦比亚资源丰富,环境优美,相信他们一定会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2024年3月,于成都)

图片
图片
图片

作者简介:肖昆华,男,1945年生,四川自贡人。1969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西班牙语系,供职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曾先后任中国驻厄瓜多尔、乌拉圭使馆二秘与一秘及哥伦比亚使馆经商参处一等秘书,以及中国医科院输血研究所图书情报室主任,《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杂志和《中国输血杂志》编辑组组长,副编审。

文字编辑/ 汉有游女

预览审阅 / 奔腾鱼

责任编辑 / 月亮舞蹈


(向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征稿启事】亲爱的朋友, 我们很荣幸有您成为了我们的读者。我们更诚邀您投稿,成为我们的作者! 
“永远的华西”一直致力于医学及其他科学的宣教以提升公众科学水准;刊登人文作品以提升公众文化道德素养以及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互动。您的作品一定会在此构织更美的盎然盛景。
具体投稿要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