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通过晁错和卫绾的别样人生,浅谈“人人逃不过”的《命运论》

 新用户86028838 2024-04-25 发布于内蒙古
震言
震言
2020-03-16 19:54

引言:

夫治乱,运也;穷达,命也;贵贱,时也。----《命运论》

命运,即“命”和“运”的组合,有命无运,不成;有运无命,亦不成,芸芸众生,逃不过“命运”二字。做人成事,既要掌握好“命”,也要把握好“运”

通过晁错和卫绾的别样人生,浅谈“人人逃不过”的《命运论》

《命运论》

三国时期魏国文学家李康著《命运论》,他通过无数史例和古籍言论论证“夫治乱,运也;穷达,命也;贵贱,时也”的观点。总结全文来看,影响人生走势的无非“运”“势”“行”“时”四个方面。只要占尽四点,则进功成名就,退可明哲保身。

老话讲“读史明智”,今天咱们就通过《史记》中记载的晁错和卫绾这两个典型历史人物的别样人生,来浅析下李康的《命运论》。

西汉时期,晁错和卫绾(wǎn)同为汉景帝时期的朝廷重臣,晁错机敏聪慧,卫绾忠厚老实,二人都坐上了御史大夫的高位,但最后的结果却让人唏嘘,晁错被景帝腰斩,卫绾平步青云,两位都是一心为民为国的忠臣,为何结局反差如此之大?

答曰:命运使然!

通过晁错和卫绾的别样人生,浅谈“人人逃不过”的《命运论》

晁错和卫绾画像

晁错和卫绾都是发迹于汉文帝时期,正如《命运论》所言“圣明之君,必有忠贤之臣”,汉文帝的圣明,造就了一大批的忠臣贤士,晁错和卫绾就是其中之二。

晁错的起点要明显高于卫绾,晁错为人刚正,聪明好学,初为官便学成《尚书》劝说皇帝施行仁政。他的智慧和才能,深得文帝喜欢,遂得一路升迁。

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通过晁错和卫绾的别样人生,浅谈“人人逃不过”的《命运论》

汉文帝刘恒画像

再看此时的卫绾,根本没有任何才能可谈,因为在车上表演杂技而被文帝相中,封了个郎官,后来因为表现中肯,升为了中郎将。

建陵侯卫绾者,代大陵人也。绾以戏车为郎,事文帝,功次迁为中郎将。----《史记·万石张叔列传》

有了文帝的宽厚仁慈、圣明纳贤,便有了大汉的太平盛世,也才有了晁错和卫绾的发迹。到这里可以说二人的运都算不错,虽然能力不同,性格有差,但都得以尽其才能,大放光彩。也正如《命运论》所言:“其所以得然者,岂徒人事哉?授之者天也,告之者神也,成之者运也。”

展望历史,生不逢良时,臣不遇明主的大有人在:

南宋辛弃疾,从一个铁骨铮铮的猛将,生被逼成了郁郁不得志的词人;

西晋的刘琨,百战而未死的沙场老将,竟死在了朝廷的政治斗争之中;

人生的成长就如同一次次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河,而“运”就如同那渡河之船。

通过晁错和卫绾的别样人生,浅谈“人人逃不过”的《命运论》

卫绾戏车

晁错和卫绾一个独立操守,一个敢于忤逆,这是他们的性格使然,也是这个时代给了他们这样的机会。 就如《命运论》所言:“夫忠直之迕于主,独立之负于俗,理势然也。”

晁错年轻时就曾潜心学习申不害、商鞅的刑名之学,算是个标准的改革进取派,文帝虽然没有接纳他的很多改革建议,但因为欣赏其才能也给与了很高的官职,给了他很大的发挥空间。晁错的锐意改革,得到太子赏识的同时,但也得罪了群臣。

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得罪归得罪,但是凭借着文帝的赏识和太子的宠信,晁错依然可以在朝中立足,这也是他懂得借助时势的一点表现。有了这般的“运”,又有这般的“势”,晁错自然可以“独立之负于俗”,摩拳擦掌静待风起。

通过晁错和卫绾的别样人生,浅谈“人人逃不过”的《命运论》

晁错与太子(汉景帝)

再看卫绾,得到了文帝的赏识提拔后依旧没有任何改变,还是那般的木讷严谨,当然或许是有自知之明,亦或是真的能力不足,从不崭露任何头角。哪怕是太子主动邀请,他也照样拒绝,该怎样就怎样,生病了就是生病了,天王老子请我也不好使。

孝景为太子时,召上左右饮,而绾称病不行。----《史记·万石张叔列传》

卫绾何来的如此胆量忤逆太子美意呢?他只是遵从自己的内心罢了。文帝欣赏的就是他的“老实忠厚”,快要驾崩时嘱咐太子(汉景帝)日后要好好对待卫绾,《史记·万石张叔列传》记载:“及文帝崩,景帝立,岁余不噍呵绾”,借着帝王欣赏信任的“势”,卫绾做出“忠直之迕于主”的举动就不足为奇了。

王安石特立独行,得益于宋神宗欣赏之势;

魏征的直言敢谏,得益于唐太宗信任之势;

光有“运”还不行,会借“势”才是聪明之举,二者皆有方能如鱼得水。

通过晁错和卫绾的别样人生,浅谈“人人逃不过”的《命运论》

卫绾拒绝太子(汉景帝)邀请

晁错和卫绾都是文帝时期的旧臣,到了景帝继位后,二人凭借着之前的“运”和“势”都继续受到了重用,而且名气都越来越大。可是人怕出名猪怕壮,名气大了麻烦自然就多,正如《命运论》所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

面对着无数的历史经验教训,晁错视而不见,经常找景帝密谈国事,也因此受到的恩宠甚至超过九卿。

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晁错的一系列举动引起了很多朝臣的不满,但他依旧“我行我素”,不知收敛,老父亲害怕晁错因此惹祸上身,前来劝说,未果,无奈自杀。前面也说了,晁错年轻时候学的就是商鞅那一套,但却不以商鞅的悲惨下场为戒,这“明知故犯”的行为着实让人有些想不明白。

通过晁错和卫绾的别样人生,浅谈“人人逃不过”的《命运论》

晁错献策

再看此时的卫绾,因为感激景帝不计前嫌,工作更加努力,对自己更加严苛,但在职场上却是更加的宽以待人,面对景帝的赏赐,哪怕只是一把宝剑,都不敢轻易接受,理由是先帝已经给过六把了。

上赐之剑。绾曰:“先帝赐臣剑凡六,剑不敢奉诏。”----《史记·万石张叔列传》

卫绾不肯接受景帝的赏赐原因有二,一是借此事表明自己当年不赴太子之宴并不是刻意为之,而是真的生病,有意无意向景帝传达了一条讯息:我卫绾就是这样的实在人,不会撒谎;二是卫绾深谙“行高于众,人必非之”的为人处世之道,拒绝赏赐总比遭人嫉妒陷害要好得多。

《命运论》言“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富贵也好,功名也罢,首要前提一定是要有福消受,所以“保其身”才是一切的根本。

王翦辅佐嬴政,手握重兵之后装作贪心老有所终;

范蠡辅佐勾践,雪耻会稽之后隐姓埋名激流勇退;

有了“运”和“势”自然平步青云,此时就要注意自己的“行”,以“行”来明哲保身。

通过晁错和卫绾的别样人生,浅谈“人人逃不过”的《命运论》

卫绾拒绝景帝赏赐

晁错和卫绾真正联系在一起是在七王之乱事件,晁错沦为了刀下亡魂,而卫绾则立了汗马功劳。“运”造就了二人,“势”成就了二人,“行”左右了二人,“时”决定了二人。这一切印证了《命运论》的那句话“贵贱,时也。”

晁错在景帝的支持下大刀阔斧的实行改革,一连修改三十余条法令,而这些法令,恰恰都与诸侯的利益息息相关,他上疏的《削藩策》彻底激怒了诸侯,也成了压垮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七大诸侯联合叛乱,景帝不得不诛杀了晁错来平诸侯之愤。

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管仲也好,李悝也罢,他们的改革也都涉及到诸侯贵族的利益,但那时的诸侯贵族势力远不像西汉这般强大。《命运赋》有言“天不得时,日月无光;地不得时,草木不生”,或许是晁错过于乐观,亦或许是他操之过急。错的时间干了对的事,胜败自然难论。改革着实加强了景帝的中央集权,但晁错只能白白赔上了性命。

通过晁错和卫绾的别样人生,浅谈“人人逃不过”的《命运论》

晁错削藩

再看卫绾,在朝中一直保持着不错的口碑,也逐渐收到了景帝的重视。七王之乱时,景帝觉得卫绾刚正严谨,便任命他做了将军,率军镇压吴楚叛军。卫绾一战成名,官升三级,做到了中尉,而后又被封了建陵侯。

吴楚反,诏绾为将,将河闲兵击吴楚有功,拜为中尉。三岁,以军功,孝景前六年中封绾为建陵侯。----《史记·万石张叔列传》

苏秦、张仪的战国双雄不全是时代产物?刘邦、萧何、张良的秦末三人组,又有哪一个不是时势造就的英雄?《素书》讲“君子抱道,以待其时”,晁错很好地抓住了这次时机,借着七王之乱的大风,一飞冲天。因晁错而起的七王之乱,彻底成就了卫绾。

有了好的“运”,借了合适的“势”,规范了自身的“行”,欲成功成名,还需静待“时”的到来。

通过晁错和卫绾的别样人生,浅谈“人人逃不过”的《命运论》

卫绾拜将

总结

单从晁错的人生来看,他刚正不阿,勤于国事,一心为汉,最后却没有得到一个好结果,他缺的或许就是一点睿智,半分等待。

再从卫绾的人生来看,他没有特殊的才能,一生勤恳,谨慎为官,最后官拜宰相得以善终,踏实或许就是他一生最大的优点,也是他的“成功秘籍”。

最后通过晁错和卫绾别样人生的对比,可以看出他们同享了文帝之“运”,也都借到了有利之“势”,但在“行”上出现生了偏差,导致最后的“时”决定了不同的人生走向。他们很好的诠释了《命运论》的中心思想,人一生的“吉凶福祸”并非命中注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言行举止。


“运”为天道,“势”、“行”、“时”皆为人道。《论语·颜渊》云:“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命运”二字人人逃不过,但我辈亦当学会借“势”,谨言慎“行”,懂得审“时”。静待“运”之风起,方可振翅扶摇,直上九万里云天!

通过晁错和卫绾的别样人生,浅谈“人人逃不过”的《命运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